我为同学办实事 | 共探数字化时代学术规范,塑造人文科研品格

教育   2024-11-18 09:01   上海  

在数字化浪潮的席卷之下,学术领域正经历着深刻变革。新的技术与工具在为学术研究铺就便捷之路的同时,也悄然滋生出学术不端的新形态。11 月 12 日,人文学院举办了“数字化时代的学术不端行为新形态”圆桌会议,陈敬铨教授、贺善侃教授、学生工作办公室汪永安老师、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代表、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代表齐聚一堂,共同剖析数字化带来的新问题,为守护学术纯净建言献策。


01


直击会议现场

三大问题深度剖析

数字篡改:学术诚信的“毒瘤

会议首先探讨了数字篡改这一学术不端行为。吴安健同学指出,数字篡改严重违背学术诚信和科研道德,他列举了具体的表现形式,以及此行为的后果。喻艳萍同学以阿尔茨海默症研究造假案例,强调数字技术本身无错,关键在于使用者。姜珊同学以华中农业大学黄飞若课题组事件为例,阐述了篡改数据的危害。

网络抄袭:创新与诚信的“绊脚石”

田博文同学强调了学术研究中自主思考和原创内容的重要价值。李晨心同学则深入剖析了网络抄袭的严重危害,谈及了惩戒方式以及应树立的理念。随后,陈敬铨教授与同学们热烈讨论了“网络抄袭的特点”,帮助大家更好地识别和防范此类问题。

智能软件与学术不端:技术滥用的隐忧

孙晓东同学提出了工具或软件的滥用的根源,以及为解决此困境需采取的相关措施。许家诺同学通过举例说明了,软件和AI技术在为学术研究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得学术不端行为增多。研究生应提高AI伦理意识,培养正确使用习惯,合理运用技术,为学术发展贡献力量。

02


重要观点回顾

AI 软件使用探讨

汪永安老师对 AI 软件应用发表了独到见解。他提到,学生用 AI 生成的作业逻辑性可能较强,但在专业性和深度上存在明显不足。AI生成技术不易把握要点,难以产出具有新意且内容深刻的文章。此外,AI 辅助审核等功能还需涉及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考量,其责任界定也存在诸多模糊之处。

陈敬铨教授进一步补充,AI 技术在学术应用中的边界问题已成为学术界焦点。目前,国内已有 6 所大学积极开展 AI 生成内容的核查工作,并尝试规定限量标准,但因难以明确判断依据而推广困难。此外,明年1月1日实行的学位法并未涉及AI生成相关内容,这使得 AI 在学术应用中的界限界定在法律层面仍处于模糊状态。他强调,做学问有两个关键要素难以被 AI 取代,一是文科的原创性观点,二是理科的原始数据。面对 AI 可能导致学术造假泛滥的严峻趋势,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和应对是一个重要课题。

03


总结与呼吁

守护学术净土,你我共同责任

会议尾声,贺善侃教授对此次会议进行了全面总结。他指出,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学术不端问题值得进行深入探讨,以弘扬良好的学术风气,保持学术的纯洁性。查重等技术为发现学术不端行为提供了更多可能,然而学术不端行为却不降反增,这凸显出学术治理的复杂性。可见,科技是把双刃剑,在为学术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为不端行为提供了新的“温床”,需加以有效治理。

本次圆桌会议成功举办,师生针对数字化时代学术不端这一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会学生受益匪浅。让我们携手共进,以此次会议为契机,提高学术道德意识,加强学术规范建设,共同抵制学术不端行为,为推动学术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DHU人文青年
“DHU人文青年\x26quot;面向全体师生,提供信息发布、收集与反馈服务,一站式解决各类常用事务,接入校园新媒体矩阵,第一时间获取最急需的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