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

文摘   2024-11-05 07:05   上海  


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也是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营造良好外部环境的重要举措。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是国际话语传播的基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这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也是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营造良好外部环境的重要举措。

      

提升国际话语传播的“五力”

      

“五力”即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是国际话语传播的基础。提升国际传播影响力,就要“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提升中华文化感召力,就要深入挖掘中国文化与世界其他国家文化共享的思想资源、共通的意义空间,进一步获得世界的认同、认可与尊重。提升中国形象亲和力,就要用好各方资源,共同讲述有温度的中国故事,展现有锐度的中国形象,更加有力度地回击部分国家对华错误指责与诟病,更积极主动地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提升中国话语说服力,就要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提升国际舆论引导力,就要进一步主动强化围绕全球关键议题的设置,全面阐述我国的发展观、文明观、安全观、人权观、生态观、国际秩序观和全球治理观,帮助世界各国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

      

中国客观的国际地位以及更好融入世界与发挥更大作用的历史主动性是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的内生动力。然而,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却没有与之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软实力”。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我国在国际传播中仍以官方性质的话语传播为主体,尚未发挥跨国企业、民间团体、数字平台和素人网红等多元化主体的话语传播能力,不利于拉近与其他国家地区受众的沟通距离;二是传播内容呈现碎片化、标签化,导致中国话语内容未能成为国际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核心议题;三是目前中国国际传播的话语方式是“先讲道理,后摆事实”,这种话语方式很难被国外受众接受。

      

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

      

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是当前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目标。要紧紧围绕表达的内容、讲话的主体与面向的对象、话语传播的载体以及想达到怎样的传播目的等关键要素,在实践中回答好“说什么”“怎么说”“借助什么说”以及“说得如何”等一系列战略性问题。一要进一步强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话语符号系统。以科学的概念、范畴和术语向外部世界宣介好当代中国。二要进一步增强话语体系的特色和活力。注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和精华,既要借助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也要赋予传统文化以时代内容和世界内容。三要进一步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持续深入了解国外受众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探索话语表述的新形式、新风格。

      

同理,还需要加快建构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中国叙事体系。一要将主动叙事与互动叙事有机结合起来。既要主动设置叙事主题与议题,讲中国的历史故事、革命建设故事、改革开放故事,讲人民群众的奋进故事、美好生活故事,讲中国融入世界、与世界合作共赢的故事;又要注重叙事交流互鉴,尊重不同文明特色和价值取向的叙事范式所带来的“他者感受”“外界反馈”,营造共鸣共情的叙述氛围。二要将理论叙事与实践叙事有机结合起来。理论叙事就是讲清楚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理论、中国文化背后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使各国人民更好认识中国思想、中国主张、中国理念、中国价值;实践叙事则是讲中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让各国人民便于理解中国实践的文化底蕴、制度密码、经验启示、未来价值。三要将宏观叙事与微观叙事有机结合起来。宏观叙事有助于引导各国人民从世界现存大格局、发展大趋势上来认知和评判中国对世界发展进步的贡献;微观叙事则注重从多维视域、多层主体、多种视角,更加立体化、全方位、深层次呈现个体和非官方机构的行为活动,从另一个视角来映照和审视宏观叙事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增强可信度和感染力。

      

发挥好知识体系支撑作用

      

无论是话语体系还是叙事体系,都离不开知识体系的支撑。某种意义上说,知识体系包括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以及教材体系和人才体系。一是数字技术革命广泛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中国自主的学科体系的建构,这种超越工业时代的数字时代学科体系,将提供一种新世界观、本体论、方法论和价值观,对于摆脱西方中心主义,形成平等和谐的国际传播机制大有裨益。二是将中国发展与治理实践中蕴含的价值理念、伦理原则等有效概念化、理论化的学术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创新具有中国特色、中国国家属性的新概念、新理论和新方法论,旨在实现异于西方历史经验的社会科学学术体系的学术自觉。三是依托中国发展与治理的广泛实践和典型案例,完善教材体系。通过挖掘中国发展与治理中的重大事件、典型案例、各类数据,形成国际传播的资源库,并通过教材体系的数字化、虚拟化、多媒体化,为扩大国际传播覆盖面、提升国际传播效力做好平台支撑。四是推动面向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人才体系适应性转型。鼓励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完善面向各国各地区、各层次人才供给体系,重点培养具有范式想象力、概念理论创造力、话语叙事体系建构能力的高峰人才,为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提供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

      

(作者为上海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来源:文汇报



宝山学习
专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的大众传播,努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让正能量变成大流量、好声音变成最强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