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了等于没睡!长期这样睡觉的人,记忆力下降、全身炎症都可能上升!

文摘   2025-01-07 15:45   重庆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你这一夜睡得怎么样?”


李阿姨的眼神里透着疲惫,对着镜子轻轻叹了口气:“算了,睡了也是白睡,还是起床吧。”


这样的场景,你是不是也很熟悉?


明明躺了一整晚,却觉得自己像在跟时间斗气,脑子昏沉、四肢无力,甚至怀疑昨晚到底有没有睡着。


最近,“碎片化睡眠危害等同于熬夜”的话题登上热搜,引发了不少人的讨论。


人说,碎片化睡眠简直是健康的“隐形杀手”,不光让你白天没精神,长期这样睡,还可能让记忆力下降、全身炎症上升。


那么,什么是“碎片化睡眠”?它真的有这么可怕吗?



碎片化睡眠,比熬夜更伤人?


碎片化睡眠,简单来说,就是晚上睡觉的时候总是断断续续醒来,无法进入深度睡眠。


比如,有的人半夜会醒好几次,醒来后又得折腾半天才能重新入睡;还有的人明明睡着了,却觉得自己像是半梦半醒,始终没能踏实地“睡个安稳觉”。


碎片化睡眠到底有多可怕?


很多人以为,只要闭着眼睛躺在床上,就是在“休息”。


但实际上, 睡眠的质量比睡眠时间更重要 。


睡眠是一个完整的周期,它分为浅睡眠、深睡眠和快速眼动期(REM)。


只有进入深睡眠,身体和大脑才能完成自我修复。


如果睡眠被频繁打断,深度睡眠的时间就会大大缩短,身体的各项机能也会因此受到影响。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一项研究发现,长期碎片化睡眠会导致 大脑认知功能损伤 ,表现为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还会引起 代谢紊乱 ,比如糖耐量受损、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进而增加肥胖、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风险。


碎片化睡眠还会 削弱免疫功能 ,让身体更容易受到炎症和感染的侵袭。



睡一觉,为什么会“睡了个寂寞”?


《黄帝内经》中提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意思是,睡眠的质量与阴阳调和息息相关。碎片化睡眠的背后,往往藏着身体的阴阳失衡。


中老年人容易出现碎片化睡眠 ,这与年龄增长有关。


斯坦福大学的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中控制清醒和睡眠的“Hcrt神经元”会变得异常敏感,容易过度兴奋,从而导致睡眠频繁中断。


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也是“催眠杀” ,熬夜刷手机、睡前喝咖啡或酒、不健康的饮食习惯……这些都会影响褪黑素的分泌,扰乱我们的生物钟,让睡眠变得越来越浅、越来越碎。



五个方法,拥有高质量睡眠!

听到这里,你可能会问:“既然碎片化睡眠这么可怕,那我该怎么办?”别担心,以下这五个方法,或许能帮你找到答案。


1. 养成规律作息,稳定你的“生物钟”

你有没有发现,越是经常熬夜、晚睡的人,越容易出现睡眠问题?这其实是因为我们的生物钟被打乱了。


每天尽量固定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哪怕是假期也不要睡懒觉。


比如晚上11点睡,早上7点起,坚持一段时间,你的生物钟就会逐渐恢复正常。




2. 睡前不要看手机,远离蓝光的“干扰”

手机成了现代人睡前的“标配”,但它却是睡眠质量的“头号杀手”。


手机屏幕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让大脑误以为“现在还是白天”,从而影响入睡速度和睡眠深度。


建议:睡前一个小时尽量不玩手机,可以用纸质书代替手机来放松身心。

如果你实在离不开手机,可以开启“护眼模式”或佩戴防蓝光眼镜。



3. 远离咖啡和酒精

很多人习惯睡前喝一杯红酒,觉得这样能帮助入睡,但其实,酒精虽然能让你快速入睡,却会干扰深度睡眠的质量。


可以选择喝一杯温牛奶,或者吃一些富含色氨酸的食物,比如核桃、香蕉,这些都有助于褪黑素的分泌。



4. 坚持运动

适量的运动可以帮助身体释放压力、调节神经系统,让大脑更快进入“休眠模式”。

每天抽出30分钟进行有氧运动,比如快走、瑜伽或太极。


但要注意,运动时间最好安排在傍晚,避免在睡前2小时内进行剧烈运动,以免让身体过于兴奋。



5. 学会放松

很多时候,睡眠问题并不是身体的问题,而是心理的问题。


焦虑、压力会让人难以入睡,或者在半夜突然惊醒。


睡前可以尝试做一些放松身心的活动,比如听轻音乐、冥想、泡脚或者练习腹式呼吸。


还可以用中医的方法,比如按摩足底的涌泉穴,帮助缓解紧张情绪,提升睡眠质量。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让你学会如何告别“碎片化睡眠”,拥抱每一个安稳的夜晚。


小鹿想问大家一句:今晚,你会为自己的健康,早点上床睡觉吗?


好看,就点个【在看】再走吧!

重庆城市TV民生眼
重庆广电城市TV旗下优质内容品牌,感谢您的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