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问”!探寻三亚“万年落笔洞”的文明脉络与轨迹

时事   2024-12-17 18:05   海南  




在海南所有的35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中,也许没有一个像落笔洞那样,能持续引起国内外的强烈关注。历次考古已证明,那是海南人的始祖。一万年前,一群智人就在落笔洞里穴居,开启了海南文明的第一抹曙光。

在三亚所有的32处三级文物保护单位中,也许没有一处像落笔洞那样,保护之路如此曲折坎坷。自1983年第一次考古挖掘至今,已40多年。自三亚2004年第一次提出保护至今,也已20年。


在“溯源三亚河”活动中,位于三亚河畔的落笔洞具有非常完美的标本意义。一条河流之滨,能有一个万年前智人的穴居之所,于河流,极具神秘色彩。于三亚,也是万幸的。于是,笔者走进落笔洞、爬上落笔峰、遁进大历史,试图厘清“万年落笔洞”的文明脉络与轨迹。


摩崖石刻“落笔洞”字样。


1

【一问】 贾兰坡院士亦曾参与研究,落笔洞考古价值几何?

现在几乎所有关于落笔洞的见解,都基于考古挖掘发现。并且,基本上都集中于1992年与1993年的两次考古。

事实上,国内多支团队曾对落笔洞先后至少进行过6次考古发掘或调查。

最早的一次是1983年初夏。广东省博物馆组成调查队,对落笔洞进行首次调查,发现了蚌壳、螺壳及小哺乳动物化石的灰色胶结层堆积。

第二次是1992年3月。海南省文保会委托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老师李始文带领师生进行考古发掘,除了水鹿、松鼠、豪猪、鸟类、赤麂的脊椎化石,最重要的发现是5枚人牙化石。

第三次是1992年12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组成了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海南省博物馆、三亚市博物馆等单位组成的考古发掘队,进行了为期三周的发掘及周边地区考察。除了采集到大批动物化石、石器以及骨、角器制品,又发现了6枚人牙化石。

第四次是1993年10月,考古发掘队再次进场,清理了10个探方,新增的发现包括虎、豹、豺等哺乳动物化石,以及大批石、骨、角制品。

前四次都集中在落笔洞。此后的两次均是考古调查,集中于落笔峰的另外两个洞——将军洞与仙郎洞。2012年对仙郎洞的考古调查,采集到石制品22件、部分动物骨骸和零星的砂陶片。2022年对仙郎洞与将军洞的考古调查,又采集到一些夹草木灰土块和钙化的骨质碎片。

梳理发现,参与落笔洞遗址研究工作的机构,除了海南省的外,还包括国家文物局,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植物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系、湖北荆门市博物馆等。包括已故的著名“考古大师”贾兰坡(1908—2001)院士在内,众多考古界专家都以不同方式参与了落笔洞的考古发掘与研究。

归结起来,历次落笔洞考察发掘或调查,发现了11枚人牙化石,以及约2万件各类标本。对落笔洞人牙化石的碳14测定表明,其年代为10642±207年。它是至今所知海南岛石器时代文化中最早的一处人类活动遗址,考古界统一将其命名为“落笔洞人”,其年代甚至比著名的已发掘的“河姆渡文化”与“仰韶文化”还要早。

这个时代,处于旧石器时代末、新石器时代初。研究者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落笔洞人”对于研究海南史前文化、探讨地质史上更新世与全新世的分界有着比较重要的价值。

2

【二问】北传还是南传,海南“智人”来自哪里?

中国人起源自哪里,研究者有很多分歧。

国内学者普遍认为是本土起源说,其依据包括距今约170万年的“云南元谋人”等。外国学者大都认为起源于250万年前的东非。以色列学者赫拉利认为,大约从7万年前开始,“东非人”就扩张到阿拉伯半岛,并很快就席卷整个欧亚大陆。
  
无论起源在哪里,远古人类都被称为“智人”。那么,海南的“智人”来自哪里?
  
按照赫拉利的研究结论,太平洋沿岸诸岛“智人”的传播路径是自更接近赤道的巴布亚新几内亚群岛开始,逐渐向北迁徙的。这个结论当不可信。
  
目前,史学界一致的结论是:海南“智人”跨过琼州海峡“陆桥”,从岭南迁徙进入海南,并到达南部的三亚地区。时间大约就是一万年前,也就是从那时起,海南岛出现了人的足迹。
  
一直到现在,二三十公里宽的琼州海峡都没有桥。距今10万年前,全球进入最后一次冰期,时间持续数万年,造成冰川性的海平面下降。在长时间的地质作用下,冰川不断发育,琼州海峡“陆桥”就在这时候出现了。岭南“智人”也因此能越过海峡,来到海南。
  
落笔洞“智人”的生存环境,是晚更新世之末的大理冰期后期,气候仍然比较寒冷,只是三亚地区相对温暖一些。随同岭南人南迁的,还有很多种类型的陆生野生动物,比如华南虎、亚洲象、熊等。

社会学研究表明,在人产生认知革命之前,一个聚落的最大自然群体数量是150人。超过了这个数字,大多数人就无法真正深入了解所有成员的生活情形。

依此推论,“落笔洞人”最高峰时应不超过150人。他们为了维持群体生存和繁衍,适应了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并学会了制作石器、骨角等简易的生产工具。

可以用以下几个词来描述万年前“落笔洞人”的生活场景:狩猎、捕捞、采集、生火、群体、穴居。显然,已初具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社会的雏形。

3

【三问】海南万年人类史中断了七八千年,“落笔洞人”哪儿去了?

站在一张巨大的世界地图前,目光集中于环太平洋、南海之滨的海南岛。遥想着一万年前落笔洞的场景:世界上的洞穴不计其数,他们在洞里生活了多少年?他们去哪儿了?

  

征得文保部门同意后,笔者请当地黎族同胞蒲亚海当向导,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上午,实地攀爬落笔峰。

  

落笔峰其实并不高,只有110多米。只是无路攀爬,增加了一些难度。根据考古发掘结论,落笔峰的落笔洞、将军洞、仙娘洞、仙郎洞均有智人穴居过。


位于半山腰的将军洞是最大的一个,洞里有洞。洞里有若干腐烂的木制板,还有9个完整的陶瓷碗。蒲亚海说,很多年前曾看到道士在此隐居,这些木制板和陶瓷碗应该就是道士用过的。

  

根据地质演变研究,并查阅了相关史书,有两点结果当是确信的:其一,当时,落笔洞离海岸线与沙滩地带几乎就近在咫尺,远没有现在20公里这么远的距离。其二,落笔峰与其正南向的南丁岭之间的开阔河谷地带,即为三亚河古河道。


如此地理位置,落笔洞真的非常适合穴居。山不算高,洞穴环境优良。周边森林茂盛,物产丰富。临水(河、海)穴居,远古智人找到了一处非常适宜的生存场所。


目前,能查找到的有关海南最早的文字记录,是出自2000多年前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所编撰的断代史《汉书》。也就是说,自一万年前的考古断定的“落笔洞文明”,到有文字记载的海南文明史,中间长达七八千年只是“传说年代”。

  

进一步查阅相关考古发掘成果,落笔洞周边现已考古发现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这些地方包括:英墩遗址、大茅遗址、三间坡遗址、大兵遗址、卡巴岭遗址、亚龙湾沙丘遗址等,这些遗址距离落笔洞遗址均不算太远。附近还有石贡遗址、万福遗址、椰林遗址、桥山遗址、莲子湾遗址、岗山遗址、走风遗址等新石器时代遗址。

  

由此,可否大胆设想,海南早期文明以落笔洞为起点,逐渐向外扩散。其大致的发展谱系是:以落笔洞遗址为代表的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距今10000年),以英墩遗址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距今6000至5000年),以莲子湾遗址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距今5000至3000年)、以桥山遗址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距今3500至3000年)。

  

他们,共同构成了海南岛古代文明的脉络。


4

【四问】峰顶突现“仙山飞石”,百米落笔峰有多少洞?

落笔峰实为一孤峰,海拔只有110余米。其北为石牛岭、三安岭,东为三亚学院与马点岭,南为南丁岭,西向敞开一口,古三亚河经此注入大海。“落笔峰”还有一个名称“印岭”。这是《崖州志》所记载的。

  

登山时,问起老蒲,这山上到底有多少个洞。老蒲说,那很多,小时候经常去玩,没数过。


落笔峰顶的“仙山飞石”。


文保部门所载的主要是4个洞:落笔洞、将军洞、仙郎洞、仙娘洞。但《崖州志》有载:“出洞左转,百余步高上,别有十余洞。”

  

登山几乎就没有路,相当部分甚至是垂直路段。虽须手脚并用才能攀过岩层,但并没有想象中的惊险,约个把小时就爬完了坡程近170米的落笔峰。

  

落笔峰是一个奇特的喀斯特山体,山体呈长锥形。南北两侧岩体垮塌成崖。其山形地势,犹如戳在大地上的一枚巨大印章,故名“印岭”。

  

这种地形结构,在琼南片区大量存在。仙安岭、七仙岭、鹦哥岭、尖峰岭、王下洞、石花水洞,都普遍存在石灰岩。六罗河上游的河床,也都是石灰岩。石灰岩层在长期的地质构造演变过程中,才容易形成洞穴,才能提供远古智人栖身之所。这可能就是海南先祖出现在琼南而非琼北的理由。

  

最大的将军洞处于半山腰,是一个理想的栖身之所。老蒲所说的曾发现隐居道士就是在将军洞里。当地黎族村庄百姓将落笔洞称为“毫茅”,意思是“祭神之山”,“游洞节”曾经是当地黎族同胞特有的传统节日。大年初一至初三,黎族的男女老少都身着传统的民族服装,前往落笔峰游玩,比如打狗上坡、穿藤圈、拉乌龟、相亲等。老蒲说,落笔洞划为保护区后,包括将军洞在内清理了很多祭品,这个活动也不再搞了。

  

此行,新发现了6个大小不一的无名洞,都藏匿于隐秘之处,不易被发现。其中一洞仅能容一人佛坐。问还有没有别的洞,老蒲说西侧还有一个,小时候经常去玩,但找不到路了。

  

如此,《崖州志》所言“别有十余洞”当属实。

  

拨开峰顶上茂密的树枝,眼前顿时豁然开朗。一块突起的石灰岩上,光秃秃地立着另一块巨大的石灰岩石,犹如“仙山飞石”,静静地注视着三亚河边这座孤峰千万年来的变迁与繁衍。两石显然是断开的,太阳光正好穿过缝隙,打在脸上。

  

站在“仙山飞石”上,闭着眼睛,沐浴在冬日暖阳里,任由清风吹拂,想想万年来落笔峰的一点点事儿,特地填写了一首词《蝶恋花》。


蝶恋花·甲辰年登顶落笔峰


落笔洞洞洞笔落,神州遗韵,几多悲欢情。
临春古径沧桑变,归来只道空叹余。
尖峰岭岭岭峰尖,崖州承袭,廿年传千古。
凭栏远眺盼梦真,遗址公园落印岭。


5

【五问】落笔洞洞洞笔落,谁为诗词题刻第一人?

落笔洞能不断吸引人的注意,除了考古发掘并有重大发现外,另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是,自古以来就吸引着无数人前来游览,自宋开始就有人在此留下诗词、题刻。

  

唯有诗词,才有穿越千年的生命力。

  

将此处命名为“落笔洞”的,当是定琼崖拓南疆的将军——云从龙。

  

“落笔洞”题刻在洞口上方石壁上。《崖州志》载:“洞左壁刻‘落笔洞’三字,字大尺余,未知何人题。旁有‘维山’二字,余模糊莫辨”。后经考古人员拓片考据才证实为“维山云从龙”,右侧直书为“至元癸未”。也就是说,“落笔洞”三字为元代至元癸未(1283年)云从龙所题。

  

云从龙(约1237年—1296年)是今甘肃陇西县人,号维山道人,为南宋之遗臣。咸淳十年(1274年)三月,他以邕州钤辖之职协赞军中,武力平定崖州,后留置海南。宋亡后,海南归元,云拒绝元军主帅阿里海牙招抚北归,但受元起用,出任元代首任琼州安抚使。

  

海南大学王海燕教授所著《云从龙》认为,云从龙曾两次游历落笔洞,一次是1280年,一次是1283年。本文认为,王著将云从龙1280年与崖倅许源同游小洞天,误为落笔洞。

  

但至元二十年(1283年),云从龙游历落笔洞,并挥笔写下“落笔洞”三个大字,是学者公认的。

  

但学者对谁是落笔洞诗词题刻第一人一直有争议,成为一段“公案”。有人主张是云从龙,有人主张是倭倭才,也有人主张是许源。他们都是同一时代宋末元初之人,也都曾游历过落笔洞。

  

如今,落笔洞题刻共8处,除了以上3人,还包括:明成化十五年(1479年)崖州千户洪爵、明之纪纲正、明之提督学校广东按察司佥事赵珤、清之莫威和,以及清之崖州梅西人梅仙氏。8名题刻者中,除梅仙氏外,其他均为非海南人。

  

名字奇怪的倭倭才之诗云:峭壁凌空望杳微,重重烟雾锁云衣。深林古木高千丈,怪石青苔绕四围。空有石衔仙体骨,想应人逐彩云飞。洞中仙子今何在?欲上雕鞍不忍归。史书中对其缺乏记载,《正德琼台志》中载有,“倭倭才,宋亡避地琼台”。估计是朝代更替时流亡的文人。

  

相比之下,“梅仙氏诗”更有气势。其诗云:奇甸文明辟几年?烟云洞口绕天边。凌空落笔如椽大,占尽人间第一元。只是,“梅仙氏”何许人也,无法知晓。

  

以落笔洞为题材的文人诗词,自宋元开始远不止洞中所题刻的。但与“谁是落笔洞诗词第一人”一样,“落笔洞题刻”也成为一段公案。

  

依现场查看情况看,落笔洞现有的8处题刻字体相似度极高,可能系同一时间同一人所刻。只是刻工是谁,哪年所刻,已无从知晓。

  

因为,在中国历史上,书写者与题刻者一般都不是同一个人。题刻者的社会地位往往微不足道,被永远泯灭在历史长河中。


6

【六问】中华文明何其丰厚,“落笔洞文化”如何展示文明谱系?

世界公认的逻辑是: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和自然演进的重要成果,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宝贵财富,是人类文明赓续和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人类历史的漫长进程中,中华文化圈的文化遗产极其丰厚。而且,是唯一不曾中断的文脉。无论朝代如何更替,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融入中华文化圈的范式之中,并成为承载者、传承者。

  

距今1万年左右,长江下游地区的华北山麓地带,率先进入新石器时代,并经过上千年的演变发展,定居聚落逐渐增多。长江中游“彭头山文化”就是代表之一。

  

再经过2000年时间,“南稻北粟”基本形成,并成功驯化出猪、狗等动物,稳定的农业体系初步形成。最显典型意义的就是黄河中游的“裴李岗文化”。

  

基于考古、语言学与遗传学研究,中华文明的演变史有两大明显特征。

  

第一,以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为核心的文化互动圈,具有极强的辐射力,对早期中华文明的形成产生了强烈影响。甚至越过台湾海峡,台湾最早的“大坌坑文化”也是在早期中华文化圈影响下形成的。越过琼州海峡,在琼南地区形成“落笔洞文化”,也是基于这个逻辑。

  

第二,农业革命及之前的人类文明,包括“马家浜文化”“河姆渡文化”“大溪文化”等,几乎无一不是栖水而居的。“落笔洞文化”的海南先民,也是栖居在三亚河畔,展示出与中华文明同出一系的文明谱系。

  

文化遗产如同精心打造的“时间胶囊”,保存着过去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审美情趣、科技水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尊重文化遗产,人类文明才能得到保存、得以赓续。

  

这些年,海南通过种种努力,破解“海南文化沙漠”之说法,大量增加专业文化场所、引入文化文艺类型、培育文化团体等等。各美其美,美之人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站在十字路口的海南,该如何破局?


7

【七问】20年磨一剑,落笔洞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何时建成?

至少于海南,落笔洞的文化遗产价值如何评说都不为过。

 

也因此,2001年,落笔洞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号为98。国保单位,全省也仅35处。

  

事实上,无论是三亚还是海南,对如何保护利用好落笔洞,一直不遗余力。自2004年开始,三亚市政府着手谋划落笔洞遗址建设,审批通过了《三亚落笔洞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但二十年过去了,遗址还是那个遗址,谋划建设的考古遗址公园(博物馆)仍不见踪影。

  

2007年度的《三亚市政府工作报告》甚至相当明确:五年内在落笔洞建成三亚博物馆。各界原以为一切都会很顺当,没想到,落笔洞命运竟如此多舛。

  

2009年,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受托编制完成了落笔洞遗址保护规划。2013年初,历经重重波折,国家文物局作出批复,原则同意此规划,并提出了修改、完善意见。

  

三年多后,2016年2月广西文物保护研究设计中心受托根据国家文物局意见,对落笔洞遗址保护规划进行修订。

  

再过三年多,2019年底,再次历经重重波折,《三亚落笔洞遗址保护规划(2020-2030)》的修编终于完成。

  

从第一次提出建设落笔洞博物馆概念,到完成遗址规划修编,15年过去了。只不过,从博物馆调整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2020年,三亚委托四川园冶古建园林研究有限公司编制完成了《落笔洞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并于次年通过省文物局评审。根据规划,落笔洞考古遗址公园总投资规模约3亿元。

  

但没想到,又四五年过去了。今年10月,国家文物局发出通知,将对第五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开始评定及立项工作。据此通知,行业主管部门三亚市旅文局着手筹备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立项工作。

  

让旅游插上文化的翅膀。如今,“文博+旅游”的热潮在全国持续升温。落笔洞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海南第一个。这一次,海南仍要等几年?









来 源:三亚日报 吴炳田 
编 辑:李丹丹
审 核:姜晓莹
总值班:余菁菁
往期推荐

三亚首次!百日“溯源三亚河”活动启动!
文字、摄影作品、创意金点子……3个有奖征集!
三亚河最新规划!打造海滨黄金带国家水利风景区新标杆
“三亚褶皱区”生成的水系?三亚河流域地理成因猜想……
走进三亚福万水库,感受豪情与诗意...
三亚河流域:古人类遗址和文明曙光的升起
“临川海”,你在哪?
三亚:千年藏碧 因变而红
山南、临振、临川、落屯……与三亚河有怎样的关联?
三亚河“传奇”之“三巴大王”的故事

三亚日报
每天给你呈现一个新鲜的三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