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南所有的35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中,也许没有一个像落笔洞那样,能持续引起国内外的强烈关注。历次考古已证明,那是海南人的始祖。一万年前,一群智人就在落笔洞里穴居,开启了海南文明的第一抹曙光。
在三亚所有的32处三级文物保护单位中,也许没有一处像落笔洞那样,保护之路如此曲折坎坷。自1983年第一次考古挖掘至今,已40多年。自三亚2004年第一次提出保护至今,也已20年。
在“溯源三亚河”活动中,位于三亚河畔的落笔洞具有非常完美的标本意义。一条河流之滨,能有一个万年前智人的穴居之所,于河流,极具神秘色彩。于三亚,也是万幸的。于是,笔者走进落笔洞、爬上落笔峰、遁进大历史,试图厘清“万年落笔洞”的文明脉络与轨迹。
摩崖石刻“落笔洞”字样。
1
【一问】 贾兰坡院士亦曾参与研究,落笔洞考古价值几何?
2
【二问】北传还是南传,海南“智人”来自哪里?
3
【三问】海南万年人类史中断了七八千年,“落笔洞人”哪儿去了?
站在一张巨大的世界地图前,目光集中于环太平洋、南海之滨的海南岛。遥想着一万年前落笔洞的场景:世界上的洞穴不计其数,他们在洞里生活了多少年?他们去哪儿了?
征得文保部门同意后,笔者请当地黎族同胞蒲亚海当向导,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上午,实地攀爬落笔峰。
落笔峰其实并不高,只有110多米。只是无路攀爬,增加了一些难度。根据考古发掘结论,落笔峰的落笔洞、将军洞、仙娘洞、仙郎洞均有智人穴居过。
位于半山腰的将军洞是最大的一个,洞里有洞。洞里有若干腐烂的木制板,还有9个完整的陶瓷碗。蒲亚海说,很多年前曾看到道士在此隐居,这些木制板和陶瓷碗应该就是道士用过的。
根据地质演变研究,并查阅了相关史书,有两点结果当是确信的:其一,当时,落笔洞离海岸线与沙滩地带几乎就近在咫尺,远没有现在20公里这么远的距离。其二,落笔峰与其正南向的南丁岭之间的开阔河谷地带,即为三亚河古河道。
如此地理位置,落笔洞真的非常适合穴居。山不算高,洞穴环境优良。周边森林茂盛,物产丰富。临水(河、海)穴居,远古智人找到了一处非常适宜的生存场所。
目前,能查找到的有关海南最早的文字记录,是出自2000多年前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所编撰的断代史《汉书》。也就是说,自一万年前的考古断定的“落笔洞文明”,到有文字记载的海南文明史,中间长达七八千年只是“传说年代”。
进一步查阅相关考古发掘成果,落笔洞周边现已考古发现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这些地方包括:英墩遗址、大茅遗址、三间坡遗址、大兵遗址、卡巴岭遗址、亚龙湾沙丘遗址等,这些遗址距离落笔洞遗址均不算太远。附近还有石贡遗址、万福遗址、椰林遗址、桥山遗址、莲子湾遗址、岗山遗址、走风遗址等新石器时代遗址。
由此,可否大胆设想,海南早期文明以落笔洞为起点,逐渐向外扩散。其大致的发展谱系是:以落笔洞遗址为代表的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距今10000年),以英墩遗址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距今6000至5000年),以莲子湾遗址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距今5000至3000年)、以桥山遗址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距今3500至3000年)。
他们,共同构成了海南岛古代文明的脉络。
4
【四问】峰顶突现“仙山飞石”,百米落笔峰有多少洞?
落笔峰实为一孤峰,海拔只有110余米。其北为石牛岭、三安岭,东为三亚学院与马点岭,南为南丁岭,西向敞开一口,古三亚河经此注入大海。“落笔峰”还有一个名称“印岭”。这是《崖州志》所记载的。
登山时,问起老蒲,这山上到底有多少个洞。老蒲说,那很多,小时候经常去玩,没数过。
落笔峰顶的“仙山飞石”。
文保部门所载的主要是4个洞:落笔洞、将军洞、仙郎洞、仙娘洞。但《崖州志》有载:“出洞左转,百余步高上,别有十余洞。”
登山几乎就没有路,相当部分甚至是垂直路段。虽须手脚并用才能攀过岩层,但并没有想象中的惊险,约个把小时就爬完了坡程近170米的落笔峰。
落笔峰是一个奇特的喀斯特山体,山体呈长锥形。南北两侧岩体垮塌成崖。其山形地势,犹如戳在大地上的一枚巨大印章,故名“印岭”。
这种地形结构,在琼南片区大量存在。仙安岭、七仙岭、鹦哥岭、尖峰岭、王下洞、石花水洞,都普遍存在石灰岩。六罗河上游的河床,也都是石灰岩。石灰岩层在长期的地质构造演变过程中,才容易形成洞穴,才能提供远古智人栖身之所。这可能就是海南先祖出现在琼南而非琼北的理由。
最大的将军洞处于半山腰,是一个理想的栖身之所。老蒲所说的曾发现隐居道士就是在将军洞里。当地黎族村庄百姓将落笔洞称为“毫茅”,意思是“祭神之山”,“游洞节”曾经是当地黎族同胞特有的传统节日。大年初一至初三,黎族的男女老少都身着传统的民族服装,前往落笔峰游玩,比如打狗上坡、穿藤圈、拉乌龟、相亲等。老蒲说,落笔洞划为保护区后,包括将军洞在内清理了很多祭品,这个活动也不再搞了。
此行,新发现了6个大小不一的无名洞,都藏匿于隐秘之处,不易被发现。其中一洞仅能容一人佛坐。问还有没有别的洞,老蒲说西侧还有一个,小时候经常去玩,但找不到路了。
如此,《崖州志》所言“别有十余洞”当属实。
拨开峰顶上茂密的树枝,眼前顿时豁然开朗。一块突起的石灰岩上,光秃秃地立着另一块巨大的石灰岩石,犹如“仙山飞石”,静静地注视着三亚河边这座孤峰千万年来的变迁与繁衍。两石显然是断开的,太阳光正好穿过缝隙,打在脸上。
站在“仙山飞石”上,闭着眼睛,沐浴在冬日暖阳里,任由清风吹拂,想想万年来落笔峰的一点点事儿,特地填写了一首词《蝶恋花》。
蝶恋花·甲辰年登顶落笔峰
5
【五问】落笔洞洞洞笔落,谁为诗词题刻第一人?
落笔洞能不断吸引人的注意,除了考古发掘并有重大发现外,另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是,自古以来就吸引着无数人前来游览,自宋开始就有人在此留下诗词、题刻。
唯有诗词,才有穿越千年的生命力。
将此处命名为“落笔洞”的,当是定琼崖拓南疆的将军——云从龙。
“落笔洞”题刻在洞口上方石壁上。《崖州志》载:“洞左壁刻‘落笔洞’三字,字大尺余,未知何人题。旁有‘维山’二字,余模糊莫辨”。后经考古人员拓片考据才证实为“维山云从龙”,右侧直书为“至元癸未”。也就是说,“落笔洞”三字为元代至元癸未(1283年)云从龙所题。
云从龙(约1237年—1296年)是今甘肃陇西县人,号维山道人,为南宋之遗臣。咸淳十年(1274年)三月,他以邕州钤辖之职协赞军中,武力平定崖州,后留置海南。宋亡后,海南归元,云拒绝元军主帅阿里海牙招抚北归,但受元起用,出任元代首任琼州安抚使。
海南大学王海燕教授所著《云从龙》认为,云从龙曾两次游历落笔洞,一次是1280年,一次是1283年。本文认为,王著将云从龙1280年与崖倅许源同游小洞天,误为落笔洞。
但至元二十年(1283年),云从龙游历落笔洞,并挥笔写下“落笔洞”三个大字,是学者公认的。
但学者对谁是落笔洞诗词题刻第一人一直有争议,成为一段“公案”。有人主张是云从龙,有人主张是倭倭才,也有人主张是许源。他们都是同一时代宋末元初之人,也都曾游历过落笔洞。
如今,落笔洞题刻共8处,除了以上3人,还包括:明成化十五年(1479年)崖州千户洪爵、明之纪纲正、明之提督学校广东按察司佥事赵珤、清之莫威和,以及清之崖州梅西人梅仙氏。8名题刻者中,除梅仙氏外,其他均为非海南人。
名字奇怪的倭倭才之诗云:峭壁凌空望杳微,重重烟雾锁云衣。深林古木高千丈,怪石青苔绕四围。空有石衔仙体骨,想应人逐彩云飞。洞中仙子今何在?欲上雕鞍不忍归。史书中对其缺乏记载,《正德琼台志》中载有,“倭倭才,宋亡避地琼台”。估计是朝代更替时流亡的文人。
相比之下,“梅仙氏诗”更有气势。其诗云:奇甸文明辟几年?烟云洞口绕天边。凌空落笔如椽大,占尽人间第一元。只是,“梅仙氏”何许人也,无法知晓。
以落笔洞为题材的文人诗词,自宋元开始远不止洞中所题刻的。但与“谁是落笔洞诗词第一人”一样,“落笔洞题刻”也成为一段公案。
依现场查看情况看,落笔洞现有的8处题刻字体相似度极高,可能系同一时间同一人所刻。只是刻工是谁,哪年所刻,已无从知晓。
因为,在中国历史上,书写者与题刻者一般都不是同一个人。题刻者的社会地位往往微不足道,被永远泯灭在历史长河中。
6
【六问】中华文明何其丰厚,“落笔洞文化”如何展示文明谱系?
世界公认的逻辑是: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和自然演进的重要成果,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宝贵财富,是人类文明赓续和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人类历史的漫长进程中,中华文化圈的文化遗产极其丰厚。而且,是唯一不曾中断的文脉。无论朝代如何更替,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融入中华文化圈的范式之中,并成为承载者、传承者。
距今1万年左右,长江下游地区的华北山麓地带,率先进入新石器时代,并经过上千年的演变发展,定居聚落逐渐增多。长江中游“彭头山文化”就是代表之一。
再经过2000年时间,“南稻北粟”基本形成,并成功驯化出猪、狗等动物,稳定的农业体系初步形成。最显典型意义的就是黄河中游的“裴李岗文化”。
基于考古、语言学与遗传学研究,中华文明的演变史有两大明显特征。
第一,以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为核心的文化互动圈,具有极强的辐射力,对早期中华文明的形成产生了强烈影响。甚至越过台湾海峡,台湾最早的“大坌坑文化”也是在早期中华文化圈影响下形成的。越过琼州海峡,在琼南地区形成“落笔洞文化”,也是基于这个逻辑。
第二,农业革命及之前的人类文明,包括“马家浜文化”“河姆渡文化”“大溪文化”等,几乎无一不是栖水而居的。“落笔洞文化”的海南先民,也是栖居在三亚河畔,展示出与中华文明同出一系的文明谱系。
文化遗产如同精心打造的“时间胶囊”,保存着过去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审美情趣、科技水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尊重文化遗产,人类文明才能得到保存、得以赓续。
这些年,海南通过种种努力,破解“海南文化沙漠”之说法,大量增加专业文化场所、引入文化文艺类型、培育文化团体等等。各美其美,美之人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站在十字路口的海南,该如何破局?
7
【七问】20年磨一剑,落笔洞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何时建成?
至少于海南,落笔洞的文化遗产价值如何评说都不为过。
也因此,2001年,落笔洞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号为98。国保单位,全省也仅35处。
事实上,无论是三亚还是海南,对如何保护利用好落笔洞,一直不遗余力。自2004年开始,三亚市政府着手谋划落笔洞遗址建设,审批通过了《三亚落笔洞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但二十年过去了,遗址还是那个遗址,谋划建设的考古遗址公园(博物馆)仍不见踪影。
2007年度的《三亚市政府工作报告》甚至相当明确:五年内在落笔洞建成三亚博物馆。各界原以为一切都会很顺当,没想到,落笔洞命运竟如此多舛。
2009年,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受托编制完成了落笔洞遗址保护规划。2013年初,历经重重波折,国家文物局作出批复,原则同意此规划,并提出了修改、完善意见。
三年多后,2016年2月广西文物保护研究设计中心受托根据国家文物局意见,对落笔洞遗址保护规划进行修订。
再过三年多,2019年底,再次历经重重波折,《三亚落笔洞遗址保护规划(2020-2030)》的修编终于完成。
从第一次提出建设落笔洞博物馆概念,到完成遗址规划修编,15年过去了。只不过,从博物馆调整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2020年,三亚委托四川园冶古建园林研究有限公司编制完成了《落笔洞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并于次年通过省文物局评审。根据规划,落笔洞考古遗址公园总投资规模约3亿元。
但没想到,又四五年过去了。今年10月,国家文物局发出通知,将对第五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开始评定及立项工作。据此通知,行业主管部门三亚市旅文局着手筹备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立项工作。
让旅游插上文化的翅膀。如今,“文博+旅游”的热潮在全国持续升温。落笔洞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海南第一个。这一次,海南仍要等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