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电脑绘图软件设计人物、用UV打印技术裁剪成动画人物、用铆钉固定物件活动关节、对每个细节进行上色……两千年历史的皮影技艺与流行文化结合,老一辈的传承在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的大三学生张钰涵所在的创业团队成员手中再焕生机,通过创意与巧思让古老文化走进现代人的生活。
“我想要传统皮影艺术‘被看见’。”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孝义皮影的第十代传承人,“00”后冰城大学生张钰涵一直这样坚定地做着努力。当下,这股青春力量正以自己的方式感受非遗魅力、释放创意活力,以创新之心坚守传承之道。
一切的开始,源于张钰涵对孝义皮影的深厚情感与传承使命。虽然年仅20岁,但从小就和皮影戏打着交道的她已经可以熟练地完成皮影的制作以及内容的编排。“我想将历史学与非遗相结合,致力于非遗艺术数字化发展。” 张钰涵进入大学后,就开始利用各种途径研究皮影项目。
张钰涵意识到,在快节奏生活中,传统皮影艺术正面临着被遗忘的风险。2023年7月,她萌生了一个想法:将传统皮影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创造一种全新的呈现方式,让更多人能近距离感受它的魅力。有了初步的想法后,张钰涵开始寻找志同道合的伙伴。通过各种途径,她遇到了来自不同专业,但同样热爱传统文化的同学们,组建了一支由艺术设计、市场营销、信息技术等多领域人才组成的团队,取名“古影今声”。
“我们打造了‘灯影世界’数字媒体化平台,将皮影表演、唱腔等知识进行文献整合归纳,以一种科普动画片的形式呈现。”团队成员、艺术学院研究生袁臣辉向记者介绍说,成员们先根据赫哲族民间故事为原型写出脚本,再用绘图软件画出皮影的各个肢体部位,皮影人物要精确到一个个小关节……团队成员们不停地思维碰撞,共同探索着科技与文化的完美融合,最终制作了皮影动画《木竹林莫日根》。
团队成员们利用学校数字化艺术实验室等互动场所,并利用MR技术打造皮影沉浸式互动平台,玩家可以通过手势和语言在团队自创的皮影动画中自由控制皮影,很快就可以拉近当代年轻人和传统皮影艺术之间的距离。
在张钰涵看来,越来越多年轻人喜欢非遗是大势所趋,非遗的传承就是一座桥梁,将老一辈人的手艺嫁接到互联网,为非遗在现代社会寻找新的生存模式,让这种老传承走出更新、更好、更远的路。
“最近,团队成员正在研究采用多巴胺配色设计原创赫哲族IP形象,将山西皮影与龙江地域特色相结合,设计出文创产品。” 张钰涵向记者介绍,这个冬天,想让更多来哈尔滨的游客看到这些非遗传承的特色产品,也希望有像她一样愿意与时俱进的传承者们加入进来。
采访快结束时,张钰涵带着记者来到学校数字化艺术实验室,观看团队制作的皮影动画。
古朴的幕布里,一个个精致的动画“剪影”,在暖色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逼真,伴随着高科技的现代技术,一场场皮影传奇正在这些大学生手中上演,或许这就是非遗最好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