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 | 人教部编版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考试考点梳理

财富   2024-12-16 12:05   浙江  

人教部编版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考试考点梳理

第一章  机械运动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一)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测量,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米(m),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 (μm),纳米(nm)。1km=103m   1m=10dm    1dm=10cm   1cm=10mm  1mm=103μm 1m=106μm   1m=109nm

3.刻度尺的使用规则

A.“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

B.“观”: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C.“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用零刻线磨损的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刻度开始)

D.“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E.“读”: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F.“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4.特殊的测量方法

A.测量细铜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等微小量常用累积法(当被测长度较小,测量工具精度不够时可将较小的物体累积起来,用刻度尺测量之后再求得单一长度)

B.测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园柱的周长等常用化曲为直法(把不易拉长的软线重合待测曲线上标出起点终点,然后拉直测量)。

C.测硬币、球、园柱的直径;圆锥的高等常用辅助法(对于用刻度尺不能直接测出的物体长度可将刻度尺三角板等组合起来进行测量)。

(二)时间的测量

1.测量工具: 古代---日晷、沙漏、滴漏等;现代---机械钟、石英钟、电子表、停表等。

2.单位:秒(S) ,常用单位有时(h),分(min)。1h=60min;1min=60S。

3.误差

(1)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叫误差。

(2)产生原因:测量工具、测量环境 、人为因素。

(3)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用更精密的仪器。

(4)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能避免,而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和主观粗心造成的,是能够避免的。

二、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

1.时间相同,运动物体通过的路程越长,运动得越快;路程相同,运动时间越短,物体运动得越快。

2.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计算公式:v=s/t。

3.速度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是m/s ;运输中单位是km/h 。1m/s=3.6km/h 。

4.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5.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做直线运动,速度大小变化的运动叫变速直线运动。

在变速直线运动中,用平均速度v=s/t来描述运动的快慢。

四、测量平均速度

原理v=s/t。

方法:用刻度尺测路程,用停表测时间。 

第二章    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利用回声可测距离:。

二、声音的特性

1.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频率单位次/秒,又记作Hz。

1.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减小声音的发散。

3.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其发出声音的音色也不同,可根据音色来可判断瓷器的好坏、西瓜好坏、诊断病情等。

三、声的利用

可以利用声来传播信息和传递能量。蝙蝠利用回声定位来辩路、捕食;雷达利用回声定位搜索敌机;医学上利用回声定位制成了B超机。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2.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

3.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第三章    物态变化

一、温度

1.温度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温度的单位

①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开(K)。

②常用单位是摄氏度(℃)。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1℃)。

③换算关系T=t + 273K

3.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①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②分类及比较

分类实验用温度计   寒暑表   体温计

用途测物体温度  测室温   测体温

量程-20℃~110℃  -30℃~50℃35℃~42℃

分度值  1℃   1℃   0.1℃

所用液体   水  银煤油(红)  酒精(红)  水银

特殊构造      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使用方法   使用时不能甩,测温时不能离开物体读数  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读数

③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

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熔化和凝固

1.熔化: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晶体物质:海波、冰等 。

非晶体物质:玻璃、食盐、奈、各种金属等。

熔化特点: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          

熔化特点:吸热,先变软变稀,最后变为液态

  温度不断上升。

熔点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熔化的条件:①达到熔点。②继续吸热。

2.凝固

定义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 叫凝固。

凝固特点: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

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相同。

凝固的条件:⑴ 达到凝固点。⑵ 继续放热。

三、汽化和液化

1.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沸腾条件:⑴达到沸点。⑵继续吸热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定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叫蒸发。

影响因素:⑴液体的温度;⑵液体的表面积 ⑶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作用:蒸发吸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2.液化: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放热。

方法:A.降低温度;B.压缩体积。

好处:体积缩小,便于运输。

3.举例说明自然界中常见的汽化和液化现象。

四、升华和凝华

1.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吸热,易升华的物质:碘、冰、干冰、樟脑、钨。

2.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放热。

物态变化的名称及吸热放热情况。

3.举例说明自然界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第四章    光现象

一、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如:太阳、萤火虫;人造光源,如:篝火、蜡烛、油灯、电灯。月亮本身不会发光,它不是光源。

2.规律: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光线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问题的常用方法之一。

4.应用及现象

①影子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

在物体的后面形成黑色区域即影子。

②日食月食的形成:当地球在中间时可形成月食。如图:

在月球后1的位置可看到日全食,在2的位置看到日偏食,在3的位置看到日环食。

③小孔成像:小孔成像实验早在《墨经》中就有记载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其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

5.光速:光在真空中速度C=3×108m/s=3×105km/s;光在空气中速度约为3×108m/s。光在水中速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在玻璃中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2/3 。

注意:光年是光在一年内传播的距离。它不是时间的单位,而是距离的单位。

二、光的反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2.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即:三线同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 。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3.分类

⑴ 镜面反射: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条件:反射面平滑。

应用:迎着太阳看平静的水面,特别亮。黑板“反光”等,都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

⑵ 漫反射: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向着不同的方向,每条光线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条件:反射面凹凸不平。

应用: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射到物体上发生漫反射的缘故。

三、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

成像特点:像、物大小相等(等大);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等距);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垂直);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虚像(虚像)。(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

作  用:成像、改变光路。

实像:实际光线会聚点所成的像;虚像: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

2.球面镜:

定义:用球面的内表面作反射面。

性质:凹镜能把射向它的平行光线会聚在一点;从焦点射向凹镜的反射光是平行光。

       应 用:太阳灶、手电筒、汽车头灯 。

       定义:用球面的外表面做反射面。

       性质:凸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凸镜所成的象是缩小的虚像。

       应用:汽车后视镜。

四、光的折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现象。

2.光的折射初步规律:。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传播方向不改变。在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3.应用:从空气看水中的物体,或从水中看空气中的物体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看到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

五、光的色散

1.光的色散:太阳光经三棱镜折射后分解成红、 橙、黄、 绿、蓝、靛、紫等七种色光的现象,叫做光的色散。白光的组成:红,橙,黄,绿,蓝,靛,紫。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品红,黄,青。

2.看不见的光:红外线, 紫外线。

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

一、透镜

1.概念

薄透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光心:(O)即薄透镜的中心。性质: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焦点:(F)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

  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2.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二、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1.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实验时在光具座上摆放蜡烛、凸透镜、光屏,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分别移动烛焰、光屏,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

2.实验结论:(凸透镜成像规律)

具体见下表:

物距

(u)  像的性质像距

(v)  应用

  倒正  放缩  虚实    

u>2f倒立  缩小  实像  f<v<2f  照相机

f<u<2f  倒立  放大  实像  v>2f  幻灯机

u<f  正立  放大  虚象  |v|>u放大镜

3.对规律的进一步认识

⑴u=f(焦点)处是成实像和虚象,正立像和倒立像,像物同侧和异侧的分界点。

⑵u=2f处是成放大和缩小像的分界点。

⑶当像距大于物距时成放大的实像(或虚像),当像距小于物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三、眼睛和眼镜

1.成像原理: 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晶状体等一个综合的凸透镜在视网膜上行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分布在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人就可以看到这个物体了。

2.近视及远视的矫正:近视眼要戴凹透镜,远视眼要戴凸透镜。 

四、显微镜和望远镜

1.显微镜: 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物镜。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成一个放大的实像,道理就像投影仪的镜头成像一样;目镜的作用则像一个普通的放大镜,把这个像再放大一次。经过这两次放大作用,我们就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见的小物体了。

2.望远镜:有一种望远镜也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我们能不能看清一个物体,它对我们的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十分重要。望远镜的物镜所成的像虽然比原来的物体小,但它离我们的眼睛很近,再加上目镜的放大作用,视角就可以变得很大。

第六章    质量与密度

一、质量

1.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物体的质量不随它的形态、状态、位置、温度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2.国际单位:千克(kg),常用单位:吨(t)、克(g)、毫克(mg)。1t=103 kg=106 g原创作品

3.测量

⑴ 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测量工具:案秤、台秤、杆秤,实验室常用的测量工具托盘天平,也可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重,再通过公式m=G/g计算出物体质量。

⑵ 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二十四个字:水平台上,游码归零, 横梁平衡,左物右砝,先大后小, 横梁平衡。具体如下:

①“看”:观察天平的称量以及游码在标尺上的分度值。

②“放”: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

③“调”:调节天平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时,横梁平衡。

④“称”: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⑤“记”:被测物体的质量=盘中砝码总质量+ 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

⑥注意:A.不能超过天平的称量;B.保持天平干燥、清洁。

⑶ 方法:A.直接测量---固体的质量;B.特殊测量---液体的质量、微小质量。

二、密度

1.定义: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在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公式:        

3.国际单位:kg/m3,常用单位:g/cm3。1g/cm3=103kg/m3。

4.同种材料,同种物质,ρ不变,m与 V成正比;物体的密度ρ与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无关;密度随温度、压强、状态等改变而改变。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三、测量物质的密度

1.测固体的密度:原理:ρ=m/V

  质量(m):用天平测量。

  体积(v)的测量

(1)形状规则:用刻度尺测量

(2)形状不规则:

①ρ物>ρ水,沉入水中

工具:量筒、水、细线

方法:A.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读出体积V1;B.用细线系好物体,浸没在量筒中,读出总体积V2,物体体积V=V2-V1

②ρ物<ρ水,浮在水面

A.针压法(工具:量筒、水、大头针);

B.沉坠法(工具:量筒、水、细线、石块)

说明:A.量筒(量杯)的使用方法:

“看”:单位[1毫升(ml)=1厘米3 (cm3 ) ]、量程、分度值。

“放”:放在水平台上。

“读”:量筒里的水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和凹面的底部相平。

B.在测不规则固体体积时,采用排液法测量,这里采用的是等效替代法。

2.测液体密度(略)

四、密度与社会生活

1.密度与温度:温度能改变物质的密度,一般来说,同种物质温度越高密度越小。

2.鉴别物质: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可用密度鉴别物质。


父母精选资料
熟悉知识,解答疑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