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记忆
况晗宽铅笔下的老北京
文/阿亮
胡同,作为老北京的标志性符号,承载着无数老北京人的情感记忆和文化认同。在元、明、清三朝的历史积淀中,胡同见证了老北京人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成为了这座城市的文化印记。然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许多胡同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逐渐消失,只留下一片废墟和无尽的遗憾。
况晗,一个生长在山清水秀的南方的艺术家,却与北京的胡同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在北京的胡同里生活、工作,对胡同的眷恋和钟情与日俱增。面对胡同的逐渐消失,他毅然决然地拿起画笔,开始了与时间的赛跑。他肩挎相机,背扛画板,手拿画笔,跑遍了北京的大街小巷,用艺术的手法记录下了胡同的点点滴滴。
况晗的胡同系列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让人眼前一亮。他的作品不仅展示了胡同的市井喧闹和风俗芳香,更勾起了无数老北京人美好的回忆。他用铅笔勾勒出的胡同四季,仿佛让人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充满温情和欢乐的年代。无论是门墩、萧墙、飞檐、回廊,还是驴打滚、卤煮烧、炸酱面等老北京特色小吃,都让人魂牵梦萦、刻骨铭心。
况晗的宽铅笔画作品,不仅技艺精湛、风格独特,更蕴含着他对胡同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热爱。他用自己的画笔,为现代与传统文化的连接与延续写下了厚重的一笔。他的作品没有繁琐的笔触和多余的细节,而是情驱笔随、一气呵成。他的线条干净利落、变化多样,色调深浅有度、浓淡相宜。他的作品就像一件件浮雕,凸凹有序、深浅得当,让人在欣赏中感受到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
况晗的宽铅笔画作品不仅得到了艺术界的认可和收藏界的追捧,更赢得了成千上万“老北京”的感恩和拥戴。他的作品不仅是对胡同的一次深情回望,更是对京味文化的一次深刻诠释。他用自己的画笔,为老北京的胡同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也为后人提供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作为况晗的好友,我为他的艺术成就感到由衷的骄傲和自豪。我期待着他在未来的艺术道路上,继续坚守胡同文化,不断开创自己的新天地,为艺术界贡献更多的精品力作。
况晗
一个用铅笔为胡同在纸上构筑重安身之所的人,一个数十年如一日执著地记录着城市变迁的人。他的宽线条铅笔画被业内外人士公认为最能表达出真正的老北京胡同感觉。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主同盟盟员。1961年生于江西宜丰,1989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曾荣获首届徐悲鸿奖学金。在国内举办过多次展览,2014年在法国、摩纳哥等地进行艺术交流,2015年至2016年在美国作为访问学者进行艺术访问,先后在奥斯㓅、新墨西哥州立大学、圣地亚哥举办个人画展及讲座,受到美国艺术界人士的热烈欢迎。
出版有《留住胡同-况晗宽线条铅笔画作品选》、《消失的胡同-铅笔画中的北京面貌》、《树影,鸽子,人:胡同北京的生趣与乡愁》等书,国内外媒体作过专题报道,多数作品被世界各地博物馆、美术馆、艺术机构、艺术鉴赏家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