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师说⑨ | 邢小俊:无论媒介如何替代,“新闻传播”永远存在

文摘   2024-11-09 21:31   陕西  










编者按:技术的进步让人期待却猝不及防。有人断言,如今的新闻传播业已经成为“夕阳行业”;还有人预言,AI将取代记者!昨天是第25个中国记者节,我们采访了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引进学术骨干、资深媒体人邢小俊老师,探讨新闻业在技术时代如何自身求解?

个人简介

姓名:邢小俊
简介中共党员,陕师大新闻学博士。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第三届、第四届理事,西安市作协副主席。西安市第十五届政协委员,陕西省青联九届常委。
长期以来从事媒体一线工作,曾获“全国十大风云记者”、“记录西安”年度人物。担任陕西理工大学等三所大学文学院或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担任陕西师范大学业界外聘硕士生导师。

获得陕西省委“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哲学社科和文艺领域领军人才(2017);陕西省委宣传部“六个一批”人才(2018);西安市委文化艺术领域首届“西安之星”(2018);陕西省第一批、第二批百名优秀中青年作家扶持计划(2016、2021);西安市高层次人才“地方级领军人才”(2020);第二届全国五好文明家庭(2020)。被推选担任西安市第十五届政协委员,陕西省青联九届常委。

出版《国家战略》《走向光明》《居山活法》等十余部著作,引起全国反响,两次获全国徐迟报告文学奖、冰心散文奖、柳青文学奖。作品获国家出版基金、中国作协重点扶持、国家丝路书香翻译工程、陕西省重大文化精品工程等,被翻译为俄、英、法、西班牙语。

传统媒体光环快速褪去

新闻却肯定会永远存在


记者: 时代如此剧变,一直以来紧跟热点、瞭望时代的新闻行业,越来越受到“爆款”、热搜的压力,您认为呢?
邢小俊:是的。30年前,一条64K国际专线开通,中国实现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当前已发展成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市场,网民接近惊人的11亿。互联网潮起潮落,微博、微信、抖音、快手、视频号、小红书,商业传播平台各领风骚,轮流占据大众的视线中心,成为舆论场的重要参与者。
移动终端的普及和不断更新,让更多的人埋首于手机和平板电脑,80后、90后、00后的新生代读者没有阅读纸媒的习惯,报刊销量锐减。每个人出于信息获取,娱乐和社交化等需要,经常置身于网络的海洋中,只要手中有一个无限移动设备,花在上面的时间就不会少。相反在线下的时间被切割成很零碎的小块,小得甚至不足以完整地看完一份报刊。加之自媒体时代,门槛太低,各类新媒体凭借免费、互动性强、草根化等优势,不断蚕食传统媒体的市场。
造成的结果是,以 “注意力”经济为生命线的传统媒体报纸,已不是黄金时代了,这就说明新闻传播的形式必须改变。但是可以确定的是:新闻一直存在。 

传播的介质和形式在变

媒体“提振人心”的责任和引领不能变


记者:当传统媒体光环快速褪去之时,是否意味着“新闻传播“的黄金时间已经过去了?

邢小俊:实际上,当前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大了,说明“新闻传播“还处于黄金时代。在这个需要"互动"“参与”“体验”的传播时代,受众在哪里,受众喜欢通过哪种方式获得新闻,我们就必须按照那种形式去做,并不一定是纸张。无论是有线的、无线的、纸质的、电子的,智能的,在传播方式上都应该以“媒介使用者”为中心。但是新闻媒体必须勇担职责,维护权威。
作为一个媒体人,我在策划中提出“媒体要营造良性的社会热点”,这个良性社会热点其实就是现在倡导的“正能量”。长期以来,同行媒体人认为“生活中的坏事情就是好新闻”,我认为太浮浅了。新闻真的就无法跳出这个怪圈?媒体究竟在守望什么?所谓良性社会热点就是媒体要利用智慧营造阳光的、积极的、向上、向善、向好的热点新闻和策划。的确,社会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黑暗,但不能因此就否定所有的光明。社会在负重前行,媒体作为“阵地和守望者”应该对民族、对国家有所担当。所以我一直坚持媒体要营造一种宽容、理解的社会心态和氛围,而不是煽风点火,要提振人心,引领社会。

新闻传播业应坚定“行业自信”

职业新闻人要用新闻的眼睛凝视身边的世界


记者:人人都是“媒体”的时代,为什么还需要专业记者?数字化生存时代,为什么还需要奔赴现场的采访?流量为王的时代,旷日持久的调查报道到底值不值?
邢小俊:经历了一个行业的崛起、辉煌、没落的整个过程,我们经常会深深地感慨,同时也深深地感受到趋势的重要性,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浪潮将我们推向未知的远方,传播生态永远有新的挑战。GhatGPT大火之初,“AI抢饭碗论”曾引发广泛讨论,“记者”高居危险职业榜单。但我们坚信数据无法捕捉细节,算法不能共鸣情绪,AI无法坚守价值底线……,也就是说,这些传播链条中最核心的部分,只有记者可以做到。
同时,时代的动感速变、传播环境的日趋复杂,越是要聚焦社会问题,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推动社会进步。当真相开始扑朔迷离,当舆论开始无所适从,人们仍会将目光投向主流媒体。此时此刻,新闻何为?当下专业记者最核心的价值,不再只是提供信息,而是为舆论场廓清迷雾,用高品质的报道赢得公众的信任与支持。当记者奔赴现场、采访报道既是法律要求,也是职业要求,事实说明现在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专业记者挺身而出,无数个新闻现场,那就是对真相的记录、对问题的揭示、对人心的抚慰。
身处一个磅礴、丰富的时代,典型人物的风范和魅力,迷茫人心的提振,有多少好的东西需要媒体人去发掘、包装、放大给世人看。
所以,曾经的传统媒体人,现在的新媒体人,包括新闻传播专业的学子,不要自怨自艾,妄自菲薄,应该努力去适应和拥抱快速的变革,坚定行业自信,用新闻之眼凝视身边世界,洞察和瞭望时代。


作品出版一览

青蒲工作室
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新媒体中心

文 | 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

排版 | 高桠婧(实习)屈贵珍  值班编辑 | 张婷婷

责编 | 丁玥欢

校对 | 穆晗

主编 | 崔梁凡 石宇佳

审核 | 秦音

◎第2176期

西法大新闻之家
西法大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官方公众平台。带给你最新最及时的院校消息,给你最快最有效的反馈!与西法大新传的你一同相聚于此,伴你成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