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热线:0856-6620013
武陵之巅,宸水之源;以文化人,滋润心田。江口县融媒体中心【文苑江口】专栏已开设。以文载道抒情,展现风采心声。每一篇作品都充满时代气息和地域特色,承载对美好生活向往、家乡情怀和时代主旋律。热烈欢迎读者来稿,共襄江口文学盛举,一起感受文学力量,见证时代变迁。
投稿邮箱:jkrm6623003@163.com;
投稿热线:0856-6620013
文|王文学
梵净山下的太平河畔,冬日暖阳洒在水面上,荡漾起粼粼的波纹,几只渔船沿着平镜一般的湖面上相互穿梭,划出了一道道的水痕,像一排排五线谱正在演奏着古老的民谣……在溪水险滩口处,洁净的水肆无忌惮地向山湾里跳跃下去,溅起雪白的浪花,发出了轰隆隆的响声,让人感受到了这奇山异水的惊艳。“净山出好水,好水孕育出好茶!”我敞开双臂,把头放在水面上,让自己的脸亲吻了一下它那洁净的身躯。此时的我,整个躯体仿佛感受到了一股舒适的凉爽。其实我不想隐瞒自己的实情,这段时间感觉到身体越来越差,不是浑身疼痛,就是感冒发烧咳嗽不断,浑身无力,吃药打针一周有余也没有多大好转的迹象,于是就想着去大山里转悠一下,来个极限运动,驱赶掉这身体不适的歪病。小时候,我就生长在大山里,交通不便,生病想看医生很难,只能找些偏方,吃点草药,以减少疾病对身体的伤害。有时候,那些花花草草还真的是歪打正着,把病给治好了。比如,梵净山特有的“老苞谷粑”治疗肚子疼就有特效,吃上一点儿,一会儿就不疼了。带着几个喜欢户外运动的朋友计划着从太平镇的坝芩而上,向白鹤山进发,经过火烧岩再下烂泥沟,然后走到苗匡返回太平风情小镇后回县城里。一路上,山风吹打着山上常青植物,比如红豆杉、野茶树、青冈、山磁兰等等,而最显眼的应该是野茶树,这儿一簇簇,那儿一大片,叫人眼花缭乱。远看,白雾笼罩下的青山挤挤挨挨,高矮不同,形态各异。有的如巨龙盘旋在山顶之上,蜿蜒着伸向远方;有的如同一头凶猛的大水牛耸立着尖尖的角直指向苍穹,仿佛要与前面的雄狮崖石搏斗一般;有的山石丰满圆润,裸露在宽大的胸脯之上,显现出线条般的柔美……近处,知名的与不知名的野茶树密密麻麻,无拘无束,相互卖弄着各式各样的姿势,让观赏者喜上眉梢,恨不得给千姿百态的她们一个亲密地拥抱。同行的驴友静哥哥告诉我,长得最高的那些树其实是土生土长的茶树,都有几百年上千年的树龄了。而长得矮矮的常青树是人工种植的茶树,在梵净山区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对于茶,我是不怎么感兴趣的,平时就喝点白开水、矿泉水解渴,更不喜欢花钱去购买高档茶品尝色香味。但是,既然提到了茶的问题,我不得不说上几句。茶叶最早是被作为祭品使用的,源于中国。但至春秋后期就被人们作为菜食,西汉中期发展为药用,西汉后期才发展为宫廷高级饮料,即现在所说的抹茶。普及民间作为普通饮料那是西晋以后的事了。当然,这饮茶的文化最初于中国,其种类繁多,包括原茶、花茶、药用保健茶、含茶饮料等等,特别是抹茶在日本最为流行。在密林深处一边行走,一边与驴友们摆谈关于中国茶文化的历史,不知不觉就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沿着预先约定从火烧岩、烂泥沟去苗匡的路了,因为密林中根本无路可走,到处都是相似的景象。可是,天色渐渐地暗了下来,不知道往何处前往?四周都是高山峻岭,原始的树林不知道路在何方?正在深谷里焦急地转悠之时,见一山崖上闪现出一个人影,远远望去,像是一位老者。我向他走近一看,似曾相识,但想不起是哪个学生的家长了。必定是二三十年前的事了,大约70多岁,穿着一件打补丁的蓝色衣服,黝黑的脸上打满了皱纹,显现出历经各种岁月的痕迹。他倒是一眼就认出了我:“原来是王老师呀,怎么走到我们苗匡村的茶山和给罗这偏僻的地段来了?”“你是?”我一下子想不起这位老人是谁了?因为任教多年,所教的学生无数,确实记不清是哪位学生的家长了。“我是你在苗匡小学教书时候的学生家长——赵美芬的父亲,你不记得了?二三十年前,你还教过我的孩子,还到我家家访过。”“原来是美芬家父亲呀,真的是难得一见,孩子现在怎么样了?”我倒是打破砂锅问到底。因为我知道这个乖巧的孩子读小学的时候给我的印象最深,不爱说多话,但是,学习非常刻苦,在班上都是名列前茅的好苗子,算是我心目中比较得意的学生,只可惜那时候住在最偏僻的高山之上,加上家里贫穷,初中都没有读毕业就辍学外出打工去了。对于老师的我来说,有一种莫名的伤感,因为那时候偏远山区的孩子跋山涉水读书真的很不容易。“今天你们就莫想走出这大山了,反正我的孩子在外面打工已经安家在外了,家里就我们老两口,今天去我家住宿一夜,明早天亮了再下山才不会迷路。”老人真诚地邀请,让我们很感动,因为在这荒野里能有人救助,怎么不让人感动呢?在老人的带领下,我们很快在小桥流水的密林深处找到了他的家。“孩子她妈,我们家来贵客了,快去煨罐姜茶来给他们喝!”人还没有进屋,老人老远就扯着嗓子喊老伴煨茶。“是哪个贵客?”一位满头银发的女人从低矮的木屋中走出门外。“你看看是谁?你绝对想不到!”老人很神秘地回答道。我走近那橦矮矮的、有些破烂的木屋下,老妇人一眼就认出了我。“是王老师呀!真是贵人,可能有二三十年没有见面了,还是那么年轻,没变,快进屋坐,我去煨茶。”老妇人上下打量了我一番,心直口快地说了此番话,然后很麻利地用围腰在一张张小板凳上擦了又擦,示意我们坐下休息。她很快找来茶罐,放入茶叶、倒入山泉,放在火塘上煨茶。“看王老师那样子像是感冒了,挺严重的,你在茶罐里再加点姜和干红辣椒,喝了姜茶发了汗就没事了。”赵叔一边叮嘱老伴在茶中加姜和辣椒,一边与我们拉家常。“王老师,不瞒你,我们这里离乡里、县城里远,要十天半月才下山去买点油盐酱醋回来,感冒了也不吃什么药,老一辈流传下来的就是喝点姜茶水就好了。我们山上到处都是茶树,什么苦丁茶呀、原茶呀、藤茶呀、树茶呀、金银花茶呀等等到处都有,应有尽有,要不然,祖先就不会把这地方叫“茶山”了。煨着喝,撮烂泡着喝,弄成粉末放豆腐里一起吃也有与众不同的味道……”老人很健谈,也许是长期生活在这深山里,少有客人进入,而又突然来了客人才打开话匣子说了许许多多关于茶山里的茶文化的事。其实在江口这地方,早在唐朝时候就有了茶的文化,思麻古道(思南到湖南麻阳)是一条商业通道,主要以运送丝绸、盐巴、茶叶为主。所以在山中有原有的树茶、苦丁茶和人工栽培的绿茶等。目前在梵净山原始森林里,除了土生土长的茶树外,也能找到人工栽培的茶叶林。因此,在江口以茶命名的村落很多,德旺的上茶店、下茶店,太平的茶山等等都验证了梵净山一带茶文化的历史。老人还向我摆谈起关于抹茶的历史。老人告诉我说,什么抹茶我不懂,老一辈流传下来的方法就是把谷雨、清明时候采摘来的茶叶通过蒸、烤等一系列工序之后,仍然还保持着颜色和香味不变的效果,再添加到平时吃的热水和食品中,达到延年益寿和治病的作用。打开手机查了查关于抹茶的资料。它源于中国隋朝,兴起于唐朝,鼎盛于宋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早在唐朝年间,人们就发明了蒸青散茶(碾茶)。到了宋朝更发展为茶宴,自明代以来,不再流行抹茶了,而改用茶叶,冲泡喝汤,弃置茶渣。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男女老少对健康食品的追求越来越苛刻,年轻人开始更多地接触和了解抹茶,并掀起了一股抹茶热,尤其是90后一代群体中,抹茶的消费力量更加惊人。抹茶月饼、抹茶巧克力、抹茶糖果,抹茶酸奶等食品已经进军到人类的主食领域。“王老师,请喝茶!”刚刚还在与赵叔摆谈关于抹茶的历史,老妇人就已经把热腾腾的茶水端在我的面前。我接过茶,吹了吹那热气,小心翼翼地喝了一口,苦中带辣,香气扑鼻。下喉之后,一股热流涌向整个腹部内,一会儿,全身就大汗淋漓了。只是那汗水是冷冰冰的,再喝上第二口,身上渐渐地暖和了许多,全身像减负一样,轻松了许多。“王老师——看你满身是汗,那是好事,冷汗发出来了,你那感冒就不用吃药了。比起城里的感冒药还是管用多了,再多喝点。”赵叔拿着茶罐又给我的碗里添上了一大碗茶水。我又一口气把第二碗茶喝下,说也怪,那像罐了铅的双腿也渐渐地有了力气,浑身也有劲多了。“老伴,你做晚饭的时候,把豆腐中加些茶叶粉,看他们一个个城里来地走得筋疲力尽,给他们增添些体力,还有那腊肉里也放点茶叶粉末……”赵叔在给老伴安排今晚的生活食谱了。晚饭很快就开始了,端上四方木桌来的菜各具特色,腊肉是深红色的,油光可鉴而又半透明;一盘茶叶蛋在酱色的茶水中捞出来,有一股浓烈的香味直扑鼻腔中,放在嘴里嚼,软中又富有弹性,香而不油腻。特别是那盘茶叶粉末制作出来的豆腐很有看头,晶莹剔透的样子,白色中透着醉人的绿,仿佛一排排圆圆的莲藕在盘中相互比美似的。张开筷子夹一块放在嘴里尝了尝,如蛋清那样软,那样嫩,清香而又不失一点甜甜的味道。吃过添加茶叶粉末后的食品,又接着品尝赵叔家的苦丁茶、藤茶、谷雨茶,其味各异,有的喝后苦中带甜;有的尝后甜中带苦;有的喝后辣中带甜等等。我喝后大汗又一次浸透了我的全身。“你们今晚喝了这些茶,明天一早就有劲了,下山就更不成问题了。”赵叔笑笑地对我们说。一觉醒来,已经是第二天的早晨,我一周前出现的感冒咳嗽、声音沙哑、身上疼痛无力的感觉早已经跑到九霄云外去了,全身充满了青春般的活力······作者简介:王文学,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贵州省散文学会会员、铜仁市作家协会会员。在《青年记者》《西部散文选刊》《贵州日报》等报刊上发表有新闻、文艺作品数十篇。其中有多篇新闻和散文获奖。擅长新闻摄影、新闻采写、网络文学、言论、散文、游记等,发表有《感念打工者》《小妹》《拜访“蜜蜂寨”》《独闯苗匡大峡谷》《特权与人性化》等多篇散文和网络言论。作品被选入《驰马畅清风》《美哉天下·中国旅游散文优秀作品集》《全国散文作家精品集》等多种文集中。
温馨提示:由于微信修改了推送规则,没有经常点“在看”的,会慢慢收不到推送。如果你还想看到我们发布的权威信息,请将“微视江口”加为星标,每次看完后别忘记点下“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