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的话
人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聚力打造全省发展新质生产力实践地,哈尔滨新区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引进、留住,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厚植人才沃土。即日起,本报推出《才聚新区·人物》专栏,讲述这些奔赴新区、建设新区的人才故事,通过他们的所为、所感,传递人才力量,展现新区气象,以榜样带动更多人才投身哈尔滨新区发展热土。
近期,为了推动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哈尔滨新区探索成立了科技经理人工作室,吸引科技经理人入驻,“寻觅”技术先进、市场前景好、能够助力新质生产力生成和发展的项目落地新区。张正就是科技经理人中一员。
回归母校 开发科技富矿
张正,安徽人,黑龙江先研院发展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2006年,张正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专业本硕连读毕业,先后入职华为、中兴通讯从事研发工作。2014年,他从深圳到南京,转型做产学研融合,为南京政府部门、北京大学做技术成果转化,这一工作经历,让他对珠三角、长三角的产业生态、投资生态都非常熟悉。
今年8月,黑龙江先研院发展有限公司(哈工大先研院)面向全国招聘产学研职业经理人,张正深知哈工大科技成果非常丰富,是一个待开发的富矿,于是,他毅然决然放弃原有的工作,回到母校。
上午10时要与来自北京的哈工大校友谈项目如何融资问题,下午要与清华英诺天使基金和哈工大的机器人灵巧手项目相关人员召开电话会议,做深度沟通交流。11月13日上午9时,记者见到张正时,他一天的时间已经排满。
“毅然回来有母校情怀,但更吸引我的是这里具有大量可投资的潜在科研项目,我期望用我过去10年的产学研融合工作经历,帮助母校选出更多适合产业化的项目,帮助他们对接长三角、珠三角的市场资源及投资资源,尽可能让更多哈工大技术落地龙江发展,改变龙江产业生态,为龙江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贡献。”张正说。
上任伊始,张正便带领团队深入哈工大各专业实验室走访老师,挖掘潜在的具有市场化前景的科研项目。“截至目前,已经走访了20多个实验室,我们的目标是走访近千名老师,梳理出1000~2000个可转化的技术成果。”张正介绍。
架起桥梁 让科技成果走向“生产线”
与此同时,张正积极对接投资人和投资机构,搭建起双方相互了解的平台、深入沟通交流的话语场。
9月27日,一场新材料领域成果路演大会在哈工业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举行,来自全国的50多个投资人和投资机构参会,哈工大的14个项目进行路演,现场参会100多人,在线观看人数超过2400人。路演后,投资人对项目表示出非常大的热情,积极洽谈对接。
“昨天深圳合创资本和我联系,对哈工大焊接重点室验室田艳红老师的项目表达了明确的投资意向,我已经跟田老师联系了,明天去和她沟通下一步科技成果转化的具体事宜。”张正告诉记者,田老师的第三代半导体功率芯片封装纳米浆料开发项目就是路演大会上的路演项目之一。同时,当天路演的来自哈工大材料学院林铁松团队的焊可贴—粘带焊材项目也有投资机构与他联系,表示投资意向,他已和林铁松老师联系将于后天见面详细交流。
一头连着高校科研机构,一头连着企业市场需求,产学研融合是科技与产业互融互通、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桥梁。作为科技经理人,张正全力做好这一桥梁,让科技成果从“象牙塔”走向“生产线”,让“创新花”结出“发展果”。
发挥所学 推动产学研融合良性循环
就在记者采访时,张正的一个创业师弟带领团队来找他,想通过他和哈工大先研院寻找更好的项目。
“我们通过全国各地的哈工大校友会,宣传哈工大有着极佳市场潜力的科技成果,不仅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也将吸引更多人才回到龙江。”张正表示,有效的产学研融合将形成一个技术成果转化成产品、成立公司、提供工作机会、形成良好生态、留下高端人才、反哺高校科研的良性循环。
据悉,哈工业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作为省、市、校全面合作的重要载体,既是哈工大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引进集聚高端人才的示范平台,也是哈工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保障。自成立以来,已入驻星网动力、航数科技、星宏科技、灵动智能等24家科技企业,储备入孵项目40余项。在这样的平台上,发挥自己多年所学和经验积累,张正感到干劲儿十足。
张正说,科技经理人要帮助科技成果加快转化速度,提升社会效益,要将技术精准匹配到企业,同时要把企业的需求、市场的需求反馈给大学大所,大学大所再根据市场需求组织研发攻关,这是一种更高的科技经理人要求。
“有的企业只知道在发展中遇到瓶颈、卡壳了,但不知道用什么技术去解决,技术经理人掌握大量高校科研技术,能感觉出来哪个老师能解决问题,这样把需要反向输出,对科技经理人的要求会更高,而科技人员针对企业痛点进行研发,会产生更大的社会价值。”张正说,目前专业的科技经理人人才非常少,因为做好科技经理人不仅是知识的储备,更是思维模式的改变,是视野的改变,没有见过产业生态,在脑海里是捕捉不出来产业生态的。
张正认为,哈尔滨新区成立科技经理人工作室,并将推出一系列支持科技经理人发展的政策,可谓先行一步,将吸引更多的专业科技经理人,厚植产学研沃土,源源不断地将成果“存量”转化为产业“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