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桥银:丰富“菜篮子” 走出新路子

政务   2024-11-03 18:41   贵州  

秋收时节,瓜熟果香。猴场镇发纠村的西红柿种植基地里一片欢声笑语,基地负责人黄桥银正在给务工群众结算当天的工资。

经营蔬菜和水果基地多年以来,黄桥银凭着“讲信誉、会谋划、能销售”的口碑,让她的产业基地一路向好,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也让她成为当地群众口中的“成功人士”。

黄桥银指导务工群众分拣西红柿

年轻时的黄桥银和很多人一样,选择外出打拼。几年下来,黄桥银发现,家乡的土地未尝不是一片发展的“乐园”。2010年,黄桥银从一位浙江老板手里接过占地100多亩的大棚,并创办了威宁县民心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利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种植业。

“大棚沿线的发纠、倮末、平洞等几个村(社区)气候温暖、地势平坦、水源丰富,而且交通便利、人口集中,发展种植业优势明显。”黄桥银说,一开始她主要以西瓜种植为主。

黄桥银高薪聘请技术人员到基地指导西瓜种植,精心挑选适合本地发展的西瓜品种。种植技术优、品种适宜等优势让黄桥银种植出的西瓜一度热销市场,让“猴场西瓜”一时成为市场上抢手的“香饽饽”。

创业难免多磨,黄桥银也一度经历创业发展的诸多不易。

2016年,一场洪水将黄桥银的大棚悉数冲毁,正值上市的西瓜遭了殃,一年的辛苦全部打了水漂。看着原本要丰收的西瓜被毁于一旦,黄桥银第一次产生了要放弃的念头。

“我不服。”正是这三个字,让“女强人”黄桥银再次坚持下来。决定重新收拾被水冲毁的大棚,召回务工群众,从头再来。

务工群众在分拣刚采收的西红柿

“猴场镇党委政府支持了20万元资金帮助我灾后重建,让我重拾发展信心。”基地重建后,黄桥银重新梳理了发展思路,开始将发展目光投向了蔬菜种植。

由于种植经验不足,一开始基地种出来的蔬菜要么品相不好,要么产量不高。经过多方查找,黄桥银发现,蔬菜种植技术才是关键。为此,黄桥银通过到外地考察、网上学习和聘请技术人员到基地进行技术指导、设施管理以及种子试种,不断探索和学习,开启了蔬菜的种植之路。她的基地种出来的蔬菜产量、品相不断提升,蔬菜产业逐步走上正轨。

如今,经过不断摸索,黄桥银的蔬菜基地规模从100多亩拓展到300余亩,涉及到发纠、倮末、平洞等村(社区),形成了以西红柿为主产,西葫芦、羊肚菌等其它蔬菜为副产的产业发展格局。

“5月份收完西葫芦接着种植西红柿,11月份收完西红柿接着种羊肚菌,次年3月份收完羊肚菌又种西葫芦。”黄桥银说,四季轮钟,土地使用率提高,产量有保障。

有产量,还得有销路。黄桥银一改用产品去找市场的销售模式,产品种下之前,她便提前派人跑市场、找销路,保证了产品销路。

“我们在市场上设代卖点,找人代卖,卖一斤产品付1角钱。”黄桥银说,由于产品质量好、口碑好,产品已经销往到六盘水、遵义、铜仁以及四川、重庆、湖南、广东等地,蔬菜产业发展好,间接带动当地群众增收。

刚采收的西红柿堆积如山

格寨村村民苏弟平,从基地大棚建起来就一直在基地务工,一做就是十几年。“平时在基地犁地、除草、开沟,一个月3000多元的工资,采收时节,加班的话工资另算。家里的两个孩子读大学全靠这份工资收入。”苏弟平说。

据黄桥银介绍,西红柿的产量预计800余吨,每吨价格4000元左右。“今年,蔬菜基地仅西红柿的收入就有300万元左右,加上西葫芦的收入,全年蔬菜收入预计超400万元。”

看着眼前丰收的西红柿,黄桥银对未来的规划越来越清晰。“下一步,我打算走精品路线,自己选育良种、育苗、完善基础设施和科学管理,种出口感更优、品质更好、产量更高的蔬菜,更好满足消费者需求。”
通讯员  李继航   荀 猛

编   辑:马召凤
责   编:李云侠
编   审:何   欢
监   制:叶启伟
总监制:马勋勇


威宁发布
讲好故事 传好声音 树好形象 聚正能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