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课“精装”,付费课“毛坯”,套路重重、退费艰难,警惕“知识付费”背后陷阱!

民生   2024-11-08 14:30   北京  


免费课干货满满,付费课疯狂“注水”;卖课时吹得天花乱坠,退费却困难重重……


近年来,互联网上充斥着各种培训课程,知识付费成为人们闲暇之余最热衷的学习方式之一。

有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知识付费市场规模达1126.5亿元,较2015年增长约70倍,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2808.8亿元,用户规模有望达6.4亿。

然而,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反映,网上卖课的套路层出不穷:商家拿诱人字眼当噱头,让用户一次次为高阶课买单;免费课干货满满,付费课疯狂“注水”;卖课时吹得天花乱坠,退费却困难重重……知识付费怎么成了消费陷阱?

花高价却买到了“注水”课

一位网友称,起初在网络平台上刷到一则教学视频,称可以教授“不露脸、不直播,轻松赚钱”的办法,并赠送5天的免费公开课,授课内容为视频剪辑。这名网友报名体验后,工作人员鼓动学员后期可以交费继续学习,并不断宣传“很多往期学员剪辑收入过万”。

这名网友先后共买了5次课程,花费将近7000元。“用轻松变现、收入过万等字眼忽悠人,但实际教的就是基础的视频剪辑,教学内容不值这个价,更不可能实现轻松盈利。”这名网友说,当他意识到自己踩坑,想和工作人员沟通退费时,对方却不再回复。

据了解,有多个类似账号,粉丝最多的超过100万,每条视频内容的点赞量均破万,甚至有主播将直播间用户引流至微信,推荐更高价位的课程。

不论何种形式,网上培训机构大多打出零基础“小白”也能学的口号,声称没有准入门槛。多位网友表示,自己购买过类似课程,且各种价位的课程内容其实并无太大差别,但申请退款时均遭拒绝。

这类知识付费主要有两种“套路”

一是免费课“精装”,付费课“毛坯”。网络直播、免费试听课是吸引用户的“门面”,因此免费的课程往往干货满满。但用户付费后发现,实际得到的课程严重“注水”,质量远不及试听课。

二是靠诱人字眼吸睛,诱导消费者下单。这些培训机构通常打出“副业兼职赚钱”“保障接单”“轻松月入过万不是梦”的口号来吸引消费者,宣传海报中也会明确表示提供“就业服务”,包括推荐正职岗位和兼职任务等。一位消费者称:“因为学费比较高,这些宣传就是让我们相信学费会很快回本。但实际上,自己根本找不到兼职,也无法变现。”

消费者维权难度高

线上课程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更大的自由度,机构注册地、平台所在地和用户所在地往往不一致。到底该找谁投诉?是消费者维权的主要问题。

北京瀛和律师事务所律师陈阳分析认为,不论对授课机构还是授课教师的资质,网上卖课的要求都较为宽松。线下授课机构一般需持有教育部门颁发的办学许可证,并满足特定的场地、设施等硬件条件。在线教育机构则只需具备相应在线教育经营许可,而个人开设的“网红课程”门槛更低,连这些资质也无须具备。“网上卖课准入门槛低,监管相对薄弱,导致这类课程质量良莠不齐,消费者维权难度高。”

陈阳表示,售课方以低价或噱头卖出的课程如果不符合宣传内容、不能保证其质量,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构成虚假宣传、价格欺诈,消费者可以协调退费。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商家会在合同中作出不能退费的约定,这属于霸王条款,如果协商不成,消费者可以通过向网络交易平台索赔、向消协及监管部门投诉、法律诉讼等途径维权。”陈阳说。

专家建议:三方发力,切实保障消费者权益

陈阳指出,线上教育因为其虚拟性和跨地域性,目前存在一定的监管空白和监管滞后,网上卖课的相关监管政策亟待完善。

陈阳建议,教育、市场监管等相关部门应牵头完善监管政策,针对实际情况出台相应规范。加大监管力度,落实惩罚措施,并通过相关公众平台公布处理结果,起到警示作用。此外,还应针对常见问题加大宣传普法力度,增强消费者的辨别能力和维权能力。

网络平台也应承担起相应责任,强化审核机制,引入评价机制,畅通售后监管。陈阳表示,平台还应开通消费者售后渠道,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同时倒逼售课方规范自身行为,提高产品质量。


出品 | 民生周刊新媒体部
来源 | 北京日报、工人日报、潮新闻
编辑 | 李雪
责编 | 姜玉函

“民生周刊”

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 ,中国唯一专注民生的新闻周刊。

民生周刊
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中国唯一专注民生的新闻周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