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这些“海神”,你都知道吗?

文摘   2024-10-14 20:15   福建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鲤城


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宋元时期的“东方第一大港”。 “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这句北宋时期诗人谢履的诗句,展现了泉州海洋贸易的壮阔篇章。 

泉州人,向海而生,因海而兴。刺桐港,千帆竞发,逐浪前行。一艘艘海船远涉重洋,一批批海商纵横海上。祈风祭海,冀望此行平安顺遂。

一位位“海神”,一座座宫庙,守望着风浪里的闽南讨海人,成为他们乘风破浪、以海为田的精神寄托。这些泉州地区大名鼎鼎的三代“海神”,你都知道吗?



01
昭惠庙:第一代“海神”通远王

古代泉州人依海为生,海上远航主要靠季风驱动,出海和回航都需要顺应季风规律。出海前,舶司提举会遵照旧制,率领一众幕僚在九日山举行祈风仪式。


祈风仪式完成后,将游玩的经过镌刻于山中的岩壁间,寥寥数字,却包括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等。九日山的祈风石刻便由此而来。




祈风仪式之所以选择在九日山,原因之一是这里有一座昭惠庙,供奉着泉州地区第一代“海神”通远王。通远王原为乐山王、广福王,俗谓白须公,相传为在唐朝时隐居于南安与永春交界处的乐山上的老隐士李元溥。




他原是山神,在唐咸通年间,因帮助了九日山延福寺重修之事,特在大殿旁建祠供奉他的神像,于是有了“乐山白衣叟”掌管水运,能保航行平安的说法。


因此,每年夏四月、冬十月,百姓会在昭惠庙向通远王祈求平安顺利。百姓们相信通远还能镇海造桥。





北宋皇佑五年,泉州知府蔡襄造洛阳桥,因为洛阳江水波涛汹涌,所以在海边建了昭惠庙,迎九日山昭惠庙通远王的香火来此奉祀,借海神通远王来镇海造桥,洛阳桥昭惠庙的香火延续至今。


△洛阳桥的昭惠庙



02
真武庙:第二代“海神”真武大帝


真武庙,被称为“八闽玄天上帝第一行宫”,位于晋江入海口处的石头山上,是宋元时期,祭祀泉州地区第二代“海神”真武大帝的道教庙宇,也是古法石港的重要地标。




真武大帝,原本是中原地区道教神灵系统中“北方(位)”守护神,信仰传入泉州后,因为“北方”在中国五行学说中对应“水”,真武大帝就被泉州人塑造成为“海神”,具有镇海、保平安的能力。




如今,真武庙坐东朝西,依山而建,布局巧妙,主体建筑有山门、凉亭、大殿等,现存建筑为明清时期风格。




庙前台阶上,有一方明朝嘉靖十二年,晋江县令韩岳所立的阴刻楷书“吞海”石碑。“吞海”意为真武大帝气势可以吞海,也是古代泉州人敢拼敢赢、征服大海的真实写照。




在未知的海洋,收获和风险并存,古人借助真武庙的“海神之力” 来增加勇气,这是靠海生活之人,坚强粗砺却朴素乐观的人生哲学。



03
天后宫:第三代“海神”妈祖

泉州的22个世遗点中,天后宫是祭祀泉州地区第三代“海神”妈祖的庙宇,建宋庆元二年,被认为是海内外建筑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祭祀妈祖的庙宇。




妈祖原名林默,诞生于莆田湄洲岛,原本是宋代一位普通的海滨姑娘,以巫术助人急难而称善乡里,因救助渔民而不幸遇难,受到人们的尊敬。因其善行,她的名字在时间的长河里,非但没有消失,反而被民间奉为“千秋不朽”“万古流芳”。

妈祖从一位区域性海神,升格为全国性的海洋保护神,在信仰文化的传播和扩张中,都与泉州天后宫密不可分。




天后宫的位置十分显要,内通城区,外连海港,是蕃舶客航汇聚之地。通过德济门,可就近抵达晋江。这里是外来蕃商与舶来物品,进入泉州的第一站,也是出海人祭祀妈祖之后,顺着晋江通往江口码头或石湖码头前往海外贸易的第一站。


正殿里供奉天后像及诸辅神像,正殿前面的拜亭是举行妈祖祭祀活动的场所,海内外信众一般在妈祖诞辰日(农历三月二十三)聚集此地。




似乎还能看见,千年前,泉州的先民怀抱着在此过炉的妈祖神像漂洋过海,秉承爱拼敢赢的城市性格,以海为路,开创出了一番新的天地。


出海讨生活,需要勇气和胆魄,更需要信仰支撑,海神信仰应运而生。


祈求信风护航、祈求出海平安、祈求保佑生命,三代“海神”各司其职,在漫长的岁月里,支撑着一代代泉州讨海人,在波涛之中,站立潮头,诉说人生海海,成就泉州海洋贸易的辉煌时代。



*部分资料来源: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官网、“九日山”微信公众号




声明:部分图文和视频作品,来源于网络,目的在于分享,版权归属著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来源:泉州文旅
一审:筱   鲤
二审:林醇醇
三审:林   菲





推 荐 阅 读

粉色信号已发射!速来泉州古城!

超chill 泉州的街巷承包你的松弛感~

快叫上你的玩乐搭子,到泉州古城这个新地标打卡!






鲤城文旅之声
宋元泉州梦,世遗典范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