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岚县人家"蓝色字快速关注
千年女供
——指尖
农历二月十九,白衣大士慧莲得道升天。
农历二月十九,晋西北 岚河边 岚城中 北街供会。
在岚县,关于慧莲的故事流传久远,传说慧莲年轻守寡,讨饭糊口,侍奉婆婆如亲娘,后来婆婆眼盲,为了给婆婆治眼疾,慧莲四处寻医问药,最终感动了神灵。这天,一位白衣白发的神仙飘然而至,不但治好了婆婆的眼疾,还传授给慧莲一套医术。此后,慧莲在乡里行医,总能药到病除,且不收分文。老百姓敬重她,称她为神医仙姑,又因她喜穿白衣,亦称白衣大士。慧莲九十九岁坐化,那天正好是观音娘娘的诞辰,北街人认为慧莲就是观音再世,于是在她坐化的地方盖了座观音庙,每年二月十九纪念她。北街供会由此而来。人们习惯上总是更愿意被貌似真实的人物和事件感动,有意无意地将他们的忠孝、善美、节操,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乃至神化。一千多年来,北街供会每年如期举行,来自北街和北街以外更多村庄里的人们,都会聚集到这里,拜祭和供奉观音庙里的慧莲。观音庙历经千年,早已荡然无存,在离它不远的地方,如今矗立着一座崭新的庙宇,它不是很高大、宽敞,它跟慧莲一样,是属于北街的,属于人间的寻常和平凡,人们敬重的并非庙本身,而是凡人慧莲身上的那种不俗的品行。于是在每年一度的北街供会上,人们会把从自家地里亲手收割的麦子精心磨成细粉,经过热腾腾炕火的发酵,经过女人们的揉搓,捏塑成形状各异的花草鱼虫和人物故事,上笼蒸熟。一道道繁复的工序后,最后端到慧莲面前的便是这绝色面供了。
面塑作为北街传统的手工艺,已很难追溯其根源了。在中国北方,这种传统的手工艺被称作“指尖上的奇葩”。华发满头的李成秀是北街面塑高手,她出生在北街,从十几岁开始学做面塑,一直捏塑到七十多岁。这世上,很难有六十年的时光供我们与钟爱的事物终日相对,这点上,她无疑是幸福的。她是北街上资历和辈分最高的面塑艺人之一,擅长制作面塑人物,她的面塑古朴、写意,继承了传统的面塑工艺特点。如今她居住在县城,但还是不断被人们请回来,帮做面供,并把自己的技艺传授给年轻的面塑艺人。
经过多年的推广和传承,面塑已由原来单纯的食品视觉效果发展到嫁娶礼品、殡葬供品中,也用于寿辰生日、馈赠亲友、祈祷祭奠等等方面。宋代《梦粱录》中曾记载着把面塑用在春节、端午、中秋以及结婚祝寿的喜庆日子。
面塑,也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经过多年不断摸索,面塑艺人已由原来的活面制作发展为活面与死面相结合、生面与熟面相结合,还通过原色与染色的多种处理方法,使面塑造型色彩等方面都有了新突破。捏、 剪、割、 搓、拼、 挤、夹、 压、盘、 叠、镶 嵌、 组合、压纹、压 花, 根 据不同的题材内容, 再作适当调整与取舍,因此李成秀制作的供品造型精美,寓意深刻,深受当地人的喜爱。北街的面塑高手袁建华制作的面塑作品造型多样,色彩鲜亮,既继承了传统的面塑艺术,又大胆融入了现代化元素,她作为老一辈艺人李成秀的忘年交,担当着承接的重任。在第二届山西省农博会上,她们合作的关于北街供会古老传说的作品,分为噩耗、乞食、神迹、善举四个主题,受到了与会者的好评。北街供会,以及由它衍生的神仙和供品面塑,这种以妇女为主角,代表了民间真善美的传统活动,已由小众欣赏过渡到大众艺术。在这部作品中,李成秀的传统水墨写意跟袁建华的现代立体风格相结合,呈现出细腻、高雅的特色,从眼睛、眉毛、帽子、衣服的纹路,到各种道具,以及场景,形象细腻,色彩生动,令人惊叹。
以面塑为业的刘四莲,做得更多的是祭品或者讲究一些的三周年忌日的供品,她做的马驭公、鹅、猪、羊、龙、凤、花篮、果篮深受人们喜爱,人们从十里八乡争先前来定制,使她的生意很兴隆。在这同时,她也频繁地参加各种展览,并凭技艺高超的面塑作品屡次获奖。她浓墨重彩的供品,成为具有岚县特色的面塑。民间风俗的流传,或许可以成为面塑世代相传下去的一个途径。当无数人丧失了对传统的自动接纳而颠覆或者更改的时候,但愿女人们天生携带的对食物的情有独钟,能使面塑艺术不至于走向丧失和夭折的地步。
比起其他面塑艺人,李玉萍无疑是最具商业头脑的。她在每幅作品之中,有意识地将自己的名字加进去,使更多的人知道了她,她的作品朴实、粗放,用色青素,自成一家。因此,她被许多人家雇请,增加了收入,生活条件的改善,使她脱贫。她的目标是走出北街,走出岚城镇,用她的技艺走上富裕之路。
近年来,在北街这个面塑艺术的中心,美丽而卓绝的北街面塑,朴实而精湛的北街女人,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可惜的是,随着面塑艺人的老龄化和社会生活的商业化,传统的面塑艺术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比如面塑作品显得过于单一,故事情节过于重复等,更多的年轻人远离这种民间艺术,外出打工,或者远嫁。更多的人家,花钱雇人或者购买面塑供品,来打发掉一个个重要而值得纪念的日子。袁建华女儿刘丽丽的加入,无疑让人觉得欣喜并寄予希望。她在母亲传授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将食品颜色和压花工艺融入面塑作品,使她们的作品更精美。如今,她们每年要承接大量的活计,她们的面塑艺术已成为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
现今,古老的北街供会又增加了新的节目——面塑节,北街人用自由捐款的形式设立了奖金,以资鼓励千百年来默默为北街供会做出奉献的北街女人。王冬梅这位相对年轻的面塑艺人,其作品《金鱼戏水》《凤凰双展翅》《松鼠闹葡萄》获得了第五届面塑节特别奖。她把面塑的特点跟自己的观点相结合,作品造型轻盈,呼之欲出,独树一帜。当更多的年轻女艺人们站在了领奖台上,北街供会,这个因女人兴起,因女人盛行的节日,更显得特别而值得纪念。面塑,在北街,在岚城镇,在岚县,以及整个北方,都是受欢迎和被膜拜的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面塑作品里面,蕴含着女人们对人生的全部寄托,她们在其中倾注了自己的热爱、智慧、才情和信仰,是女人们最终成就了这种既安静又喧闹的艺术。
二月十九是北街供会,浩大的仪式就要开始了。柴火刚刚熄灭,炊烟在半空中幻云化雾,女人们盛装出场,手托一盘盘面供作品,聚集到了北街。而男人们亦不甘示弱,用鞭炮与八音的交响来为女人们助兴。孩子们在拥挤的北街上穿梭嬉闹,接受着传统仪式的洗礼。这北街的供会,如长龙般从远古一直炫舞在如今。北街女人们将自己对精神与物质的追求都融合进了古朴与时尚的美丽面塑中,绽放在北中国这寒冷的二月。欣赏的、点评的、照相的人蜂拥而至,千年供会,人神喜乐;天上人间,色彩斑斓。一千年,是多么长久的岁月啊,战火灾荒,饥饿贫穷,种种,都挡不住一代代北街女人用身边最美味的食材,制作出心里最美好的事物。她们以自己的巧手灵心,打磨着这份独特的艺术,向着天地,向着神明,一供千年。
慧莲端坐在观音庙里,对面的戏台上,正在上演一出大戏,清亮亮腔声婉转,呼啦啦鼓乐喧天,悲喜挣扎,台上,台下,凡人乎?神仙乎?传说乎?故事乎?无人分清。
农历二月十九,北街供会。
北街女人将花供从吕梁山端一直摆到天上云间。
来源:文明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