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部新闻发言人、办公厅副主任 丁斌:
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司长 刘莉华:
女士们、先生们,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非常感谢大家对种业工作的关注和支持。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种业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亲自部署开展了中央种业振兴行动,明确“一年开好头、三年打基础、五年见成效、十年实现重大突破”的总体安排。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是种业振兴行动的重要内容,资源普查是“三年打基础”的首要任务。三年多来,农业农村部会同各地各有关部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中央种业振兴行动的部署要求,主动入位、科学谋划、密切配合,全力以赴推进新中国成立以来实施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参与人数最多的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摸清了我国农作物、畜禽、水产养殖种质资源的种类数量、区域分布、特征特性等家底,收集了一大批农业种质资源,抢救性保护了一批濒危资源,成果丰硕、令人振奋。这次普查主要有四个特点。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凝聚力量协同推进。在实施过程中,坚持系统谋划一盘棋。农业农村部牵头印发了普查工作的总体方案,明确“全国统一领导、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的机制,国家和各省份分别成立了普查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普查工作办公室,采取大联合、大协作组织模式、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凝聚了管理部门、科研单位和基层群众的合力。一批农业育种家、种田“老把式”都积极响应,自觉参与到普查保护工作中来。
二是扩大普查范围,做到全方位无遗漏。这次普查覆盖了全国31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作物以县域为单元,对全国2323个农业县(市、区)开展了全方位普查,其中包括了前两次普查未涉及的332个农业县,填补了干旱与高原等特殊生态区、边境及少数民族区域的空白。畜禽以行政村为单元,对全国62.5万个行政村开展了拉网式摸排,针对前两次普查未覆盖到的青藏高原区域启动了重点调查,做到了应查尽查。水产以养殖场户为重点,对全国92万多个养殖主体开展全面普查,做到水产养殖区域全覆盖。
三是精准指导推进,确保普查结果科学可靠。这次普查涉及的环节多、技术要求高、专业性强。我们集中了种质资源、遗传育种、环境科学、信息技术等多领域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编制了普查技术规范、操作手册、数据审核与质量控制要求等,建立了普查信息系统和数据库。先后举办了各类技术培训1.3万场,刘旭院士带领技术专家组79次深入普查一线指导,对西藏等技术力量薄弱的省份开展对口帮扶,确保了普查方法科学有效、数据精准可靠。
四是坚持查保并举,普查成果超出预期。在农作物方面,新收集种质资源13.9万份,覆盖了粮棉油糖、果菜茶桑等,99%为种植历史久远、类型丰富、性状多样的传统地方品种和野生近缘种,目前已全部移交国家库圃安全保存,实现了应收尽收、应保尽保。在畜禽方面,全面查清了畜禽、蜂和蚕资源家底,新发现鉴定地方品种资源51个,采集制作遗传材料107万份,同步对61个濒危资源开展抢救性保护,目前159个国家级保护品种都实现了活体保护。与第二次普查结果相比,我国原有畜禽地方品种一个没少,还找回了曾经宣布灭绝的10个品种。在水产方面,全面摸清了水产养殖种质资源种类、数量、区域分布状况,采集制作遗传材料12万份。
这三年普查期间,全国150万普查人员不畏艰难险阻,克服了新冠疫情、酷暑洪涝、高寒缺氧等多重不利因素影响,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进村入户,走遍了祖国各个角落,累计行程6300多万公里,一边调查收集、一边座谈交流,不仅发现了一批优异种质资源,挖掘了一批资源开发的典型案例,还涌现了许多感人事迹。我们已把遴选的优异资源、典型案例编印成册,大家也可以在我部的网站上查询。
完成普查不是重点,而是资源保护利用工作的新起点。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锚定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的战略目标,进一步加强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加快资源精准鉴定,强化资源改良创制,推进资源共享利用,切实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产业优势,为加力加快推进种业振兴打下坚实的资源基础。谢谢大家!
顶端新闻记者:
这次普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一次全国性普查。请问,在新形势下开展全国性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对于推动种业振兴、端牢中国人的饭碗有什么意义?谢谢。
刘莉华:
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专家组组长 刘旭:
谢谢你的提问。农作物种质资源是保障国家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的战略性资源,是农业科技原始创新的物质基础,也是生物多样性重要的组成部分。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种质资源做基础,再先进的育种技术和保障条件,也不可能凭空育出新的优良品种。大家知道,我国杂交水稻育种能够率先实现突破,并领先于世界,在世界上一直保持着领先的优势,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我们丰富的野生稻资源,尤其“野败型”资源的发现和利用。这次普查全面摸清了种质资源的家底,抢救收集保护了一批优异种质资源,为提升种业自主创新、加快种业振兴提供了重要支撑。
首先,夯实打牢了国家粮食安全的资源基础。这次普查新收集资源之中,粮食作物种质资源6.3万余份,占比45.4%。其中大家关心的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四大作物占比超过三成,其中收集的大豆资源最多,将近一万份,体现了我国是大豆起源国的优势。同时,作为“杂粮王国”,这次收集到的谷子、高粱、绿豆、豌豆等杂粮杂豆种类多、数量大,为选育出更多更好的粮食作物新品种提供了足够的资源材料。
第二,丰富拓展了多元食物供给的资源种类。这次普查覆盖了农作物、畜禽、水产养殖资源,在山西、上海、浙江等11个省份还开展了农业微生物的普查。在农作物方面,收集保存资源新增加了24个科、166个属、370个种,使我国保存总量达到了140个科、681个属、2116个种,物种总数增加21.2%。畜禽方面,查明了33个畜禽种类,1018个品种资源状况,其中地方品种占6成,猪、羊、鸡、鸭、鹅的品种数量均居世界首位。在水产方面,普查资源涉及到海水和淡水物种,有动物也有植物,一共找到857个种质资源,物种和品种数量都居世界第一。这些资源对落实大农业观大食物观、选育优异的果菜茶、肉蛋奶、鱼虾蟹等品种,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最后,我们也挖掘发现了具有较高价值的优异资源。新收集的种质资源,或者性状优良、或者生存地生境特殊、或者是历史悠久,对于培养高产优质、抗逆广适的新品种,研究作物的起源演化以及保护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价值。普查以来,目前已经有6238份资源应用于育种创新和产业开发,其中1889份资源用于新品种培育,3919份资源开发为知名的“土特产”产品,430份资源打造成地理标志产品。比如,湖北十堰发现的“白马牙玉米”,是培育耐涝品种的好材料。在四川小金县收集到的“小金花核桃子”是我国首次发现的野生黄肉桃,对于研究黄肉桃的起源和驯化具有重要的价值。这些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大,必将在加快推进种业创新、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做好“土特产”文章上发挥重要作用。谢谢。
中国三农发布记者:
刘莉华: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我们注意到,这次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请问这次普查取得了哪些成果,有何新的发现?谢谢。
刘莉华:
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局长 刘新中:
谢谢您的关注。中国是世界水产养殖第一大国,养殖种类极其繁多,在育种研究中进行了一些养殖种质资源调查收集,受条件所限,全国性系统性的种质资源普查确实还没有开展过,这是第一次开展。而且,这次普查也仅限于养殖,大量野生资源可能还没有涉及到。三年来,全国7万多名普查人员进村庄、入场户,上滩涂、下湖海,圆满完成了普查各项任务,全面摸清了我国水产养殖种质资源家底,并编印了《国家水产养殖种质资源种类名录(2023年版)》和《国家水产养殖种质资源状况报告》,成果应该说是非常丰富,体现在多个方面,归纳起来主要是实现了几个首次查清。
一是首次查清了全国水产养殖种质资源底数。2013年,中国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提出,我国水产养殖品种从过去的几种增加到了200多种。这次普查,我们对312个重点种质资源进行了系统调查,对全国2780个县级区域内的种质资源开展了“拉网式”普查,普查到的857个种质资源分为淡水鱼、海水鱼、虾蟹、贝、藻,还有两栖爬行、棘皮及其他类等8大种类,隶属155个科,369个属,643个物种,包括原种558个,品种209个,引进种90个。无论从种质资源数量、物种数量还是品种数量等方面,应该说都是世界第一。
二是首次查清了全国水产养殖种质资源区域的分布。普查显示,总体上我国沿海省份种质资源分布数量高于内陆省份,南方的省份高于北方省份,广东、浙江、广西、福建四省区种质资源数量均超过了300个,其中广东最多,达到了374个,种质资源数量的分布情况与我们各地现有水产养殖产量和产业情况基本保持一致,这也客观反映了种质资源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这个结论。我们也发现,吉林、山西、陕西、云南等传统意义上的水产养殖小省,种质资源的数量也不少,均在百种以上。云南甚至达到了240种。湖南、湖北养殖产量均为贵州的10倍以上,但种质资源数量仅为贵州的1.5倍。这也说明,这些区域在水产养殖中还存在着较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三是首次查清了全国水产养殖主体的底数。我国水产养殖起步于池塘养殖模式,养殖地点也基本就在房前屋后。养殖主体就是家家户户,我们一直说水产养殖小散户众多,但是具体有多少,一直也是没有精准掌握。这次普查,在查清水产养殖种质资源的同时,采用种质资源和种质资源所在地的主体单位同步调查的方式,一个一个地把养殖主体的地理坐标位置“摸”了出来,全国共调查到92万家水产养殖主体,2万余家水产苗种生产主体。这个说实话还是第一次这么精准地掌握。第一次形成了反映水产养殖主体地理位置等基本信息数据,全国养殖主体和种质资源活体保种主体第一次有了“数字身份证”,为水产养殖监管和种质资源保护体系的建设应该说提供了非常有力的决策基础。谢谢。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刚才发布人介绍到,这次畜禽资源普查与上次相比,我们的畜禽地方品种一个都没减少,还重新找回了十个曾经宣布灭绝的品种。请问这些资源状况怎么样?能否介绍详细情况?谢谢。
刘莉华:
全国畜牧总站副站长 左玲玲:
谢谢您的提问。这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我们是逐村逐户开展了拉网式排查,给每个品种建立了“户口本”和信息库,查清了有哪些、在哪里、有多少、怎么样,取得了三方面的成效。您刚才提到的,其实也是我们取得的比较重要的成效。
第一方面,全面摸清了畜禽、蜂和蚕资源家底。这次畜禽资源普查除了畜禽,其实也是涵盖了蜂和蚕两类物种。我国悠久的农耕文明,多样化的生态系统,多民族的文化习俗,孕育了丰富多彩的畜禽遗传资源,是世界畜禽和蚕重要的起源驯化中心。这次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共有畜禽遗传资源1018个,蜂品种资源39个,蚕品种资源307个,数量均居世界首位。第三次普查也确认,第二次普查进入名录的510个地方畜禽品种,这次一个也没有减少,这说明我们普查是非常有成效的,也充分体现了我们多年保护工作的效果。这次普查还有一个亮点,就是首次查清了青藏高原区域畜禽遗传资源的本底,填补了我国极高海拔地区的普查空白,圆了几代资源人的梦。
第二方面,重新找回了曾宣布灭绝的品种。这次普查,我们重新找回了10个曾宣布灭绝的品种,分别是河南项城猪、浙江北港猪和龙游乌猪,四川的豪杆嘴型内江猪、山东烟台䅟糠鸡、甘肃太平鸡,广东中山麻鸭、上海水牛、云南临沧长毛山羊,黑龙江黑河马等10个畜禽品种资源。这些资源历史悠久,弥足珍贵,应该说重新找回是一个意外收获。如项城猪,养殖历史悠久,已经有5000多年的历史,具有产仔率高、耐粗饲、肉质好等特点,是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源。烟台䅟糠鸡是在原产地四百公里外的济宁太白湖畔重新找到的,如果不是普查人员挨家挨户的普查,这些品种很可能就永远也找不到了,资源保护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这十个品种,每个品种背后都有一段生动的寻宝故事,我们已编印成册,各位媒体朋友可重点关注。
第三方面,大力实施抢救性收集保护,避免了濒危资源的灭失。普查中,经过调查评估,我国现在畜禽地方品种濒危数量占比是10.1%,明显低于2016年18%,也远低于全球21.4%的水平。但即便是这样,我们也还有61个畜禽地方品种处于濒危状态,也包括了刚才提到的6个重新发现的地方品种。保护好这些濒危资源,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按照边普查边保护的要求,2022年,农业农村部印发了畜禽濒危资源抢救性保护方案,制定了“一品一策”保护措施,实行保护工作组和专家组双负责制,全方位落实三方责任,即省级主管部门的管理责任,市县政府的属地责任和保护单位的主体责任。据我们最新调度的情况,61个濒危畜禽地方品种存栏数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性增长。如内蒙古河套大耳猪由106头增加到295头,西藏阿沛甲咂牛的公牛数增加了4头,酃县白鹅濒危等级由“严重危险”降低到“危险”。谢谢。
界面新闻记者:
刚才介绍第三次农作物资源普查取得了丰硕成果,请问这些资源怎么才能用得上、用得好?如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和产业优势?谢谢。
刘旭:
北京青年报记者:
本次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发布的优异种质资源都有哪些新的特色?谢谢。
刘莉华:
人民日报记者:
现在我们感觉到老品种好像越来越少了,是不是多数都消失了?请问这次普查实际情况怎么样?谢谢。
刘旭:
封面新闻记者:
我们了解到,普查新收集和发现了一批农作物濒危资源,开展了抢救性保护,请问能否介绍一下目前这些资源保护的情况?谢谢。
刘旭:
丁斌:
中国农村杂志社记者:
我们都知道,种质资源普查是种业振兴“三年打基础”的首要任务,请问现在推进种业振兴行动的进展如何?下一步工作有何打算?谢谢。
刘莉华:
丁斌:
END
市场上超40%的水溶肥不合格!不合格名单公布!
新质生产力赋能,宜施壮开启转型升级新征程!
来源:综合整理自农民日报·中国农网
声明:以上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以作处理。
编辑/责编:张亚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