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衢州市柯城区某村办公室里,村干部小王(化姓)正埋头整理资料,村支书老张(化姓)推门而入,“午休时间就休息一下吧,这个问卷调查已经被叫停了,不用搞了。”
小王掏出手机一看,没有未接电话、也没有反馈信息,但群里布置的工作任务已经被撤回。
类似的情景,对衢州各地的基层干部来说,并不鲜见。而这,也是衢州为基层减负的一个缩影。
今年6月,衢州市委组织部、市委社会工作部联合制定了基层事务规范指引,从此让基层“准事准办”,有据可依。很快,各个村(社区)就有了变化。浙江省村(社区)取消和禁入的事项清单、浙江省村(社区)出具意见和盖章事项保留清单、浙江省村(社区)出具证明和盖章事项取消清单等,被摆在了办事大厅最显眼的位置。与此同时,各种“站”“室”“中心”“之家”“协会”等一大批“牌子”被摘除下来,与之配套的相关“上墙制度”也纷纷被清理。在这轮整改中,衢州全市范围共摘除了村(社区)标识牌7749块、清理了上墙制度27112件。这不仅仅是一组数据而已。“对我们来说,我们的腰杆子更硬、底气更足了。”柯城区兴华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程满珍说,“现在,我们也‘学会拒绝’了,只要是跟规范指引要求不符的工作,我们就理直气壮地拒绝。”她举了个例子。前几日,辖区一居民来到社区便民服务中心,要求为其开具“未享受保障性住房、福利性分房证明”。然而,这类证明已被列入《浙江省村(社区)出具证明和盖章事项取消清单》,村(社区)既没义务也没权限开具相关证明。“盖个章只要几分钟就能完成,可这不在社区的权责范围内。”程满珍说,即便社区为该居民开具了证明,也不具备效力,只会帮忙不成反添麻烦。最终,社区干部与接收证明单位、当地住建部门多次联系确认后,帮助该居民预约了相关窗口办理手续。“权责要分清楚,但也要给居民解决好问题,不能让前来办事的街坊邻居觉得我们是在推诿扯皮。”“准事准办”后,程满珍对社区工作有了新的理解。在基层,有一句“谚语”流传已久——“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讲的就是各个行业主管部门很多,但相关工作到了基层往往是同一批人在做。要破题,很难!“该做的工作还是得做,但不能盲目地去做。”在一次内部会议上,衢州市委副书记、社会工作部部长、政法委书记杜兴林定下了基调,“既然有千条线,那就把它拧成一根绳,一个口子受控进出。”为此,当地的“三民工程”基层智治综合应用专门开发了“事务准入”模块。此后,各部门下发到村(社区)和网格的工作,必须先通过“三民工程”获得“准入”才能下发——主管部门在线上提出申请,社会工作部门组织相关单位和乡镇(街道)征求意见,各方无异议后再纳入准入事务清单,后续的变更、退出等操作均在系统内完成。“以前我们只能被动接受,现在我们在工作下发前就可以提意见。”一位乡镇党委书记坦言,在征求意见时,乡镇(街道)往往会比其他部门更积极一些,“我们自己了解自己的难处,所以提的意见会多一些,也更符合基层实际,吸收率总体也比较高。”“自从有了这个准入系统,感觉就像头上有防护网、身后有‘娘家人’,对于野蛮式下压的清单外工作,我们有了说‘不’的底气。事项少了、职责明了、效率高了,这是我们社区最大的感受。”社区干部汪吉萍说。前不久,某部门有一项紧急工作需要下发到网格,但任务刚下发就被叫停,“里面涉及到的部分工作不在准入范围,而且对专业能力要求较高,基层是无法完成的。”可是,该部门也有自己的难处:这项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又涉及民生,确实需要基层协助。最后,经各方会商,由基层协助宣传发动,相关部门自行完成其他专业工作。内容调整后,该项工作被允许准入,顺利完成。“幸亏及时作了调整,否则,真把专业工作交给基层,可能不一定能完成,只会平白给他们增加负担。”事后,该部门负责人感慨道。“减负就是要‘减’到基层心坎上,多听基层心声,注重精准施策,真正做到真减负、减真负,让基层干部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衢州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目前,当地已累计准入清单外事项3件、退回1件,统一下发专项任务25件。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事务准入”模块的运行模式,就是“线上申请、动态评估、统一交办、全程监管”。这是把“权力”关进了“制度”的“笼子”里,但还缺一把“锁”。“我们在基层调研时,听到最多的不是对工作困难的抱怨,而是基层干部经常会被‘口头’布置工作。”衢州市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说,这些“口头布置”的工作,通过电话、工作群、面对面等各种形式通知下去,绕开了“三民工程”系统,也就脱离了审核监管。可对基层来说,只要上级有要求,无论是何种形式通知,他们都“不得不做”。于是,当地又专门为基层干部“量身”开发了一个匿名举报平台——“减负码”。这个平台,只对村(社区)干部和网格员开放,确保举报的真实性,且只受理举报信息,不会作任何反馈。“不反馈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大家可以放心举报,这算是一种‘保护措施’。”衢州市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说,社会工作部门会对举报内容进行调查,确认属实后再协调相关部门调整下发的工作任务,举报人通过工作内容的变化就能感知到举报是否成功,这样基层干部也不用担心信息泄露。有了这把“锁”,基层工作就被“框”在了权责范围内。今年暑假期间,柯城区委社会工作部接到举报,部分学校要求家长到村(社区)开具“生活困难证明”。“这不在清单许可范围内,肯定要叫停,但家长的顾虑我们也理解。”柯城区委社会工作部常务副部长、区委两新工委书记张皓旻说。最终,在市区两级社会工作和教育部门的介入下,当地明确了类似情况由教师上门家访核实。据统计,“减负码”上线以来,已受理匿名举报115件次,叫停清单外和不合理工作21项。可以说,是“减负码”给基层干部“壮了胆”,让他们敢于为自己“发声”,拒绝掉不合理工作,也杜绝了“人情章”的现象,可以把精力专注于“前哨”“探头”这一主业。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这是首次以党内法规形式制定出台为基层减负的制度规范,健全了深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长效机制,为有效破解基层“小马拉大车”问题提供了制度遵循。《若干规定》的出台,鲜明树立了用改革创新的办法为基层减负赋能、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工作导向,让基层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有更多时间精力抓落实。衢州市委社会工作部聚焦“基层事务准入”推行一系列改革举措,大大方方为基层“撑腰”、实实在在帮干部“减负”,正是坚决贯彻落实中央有关精神的务实之举。当好基层干部的“娘家人”。衢州市委社会工作部专门为基层减负而开发匿名举报平台,就是“娘家人”在给基层干部“壮胆”,帮助他们“发声”。作为“娘家人”,当地社会工作部门深入基层一线,调研了解基层工作的难点和基层减负的痛点,通过更加主动地参与这支队伍的日常管理和服务中去,加强各个工作环节的监管,帮助他们“遮蔽”了牵扯工作精力的“阴霾”。守好事务准入的“入口关”。在浙江,基层和网格“事务准入”各地都有探索,近年来出台的各类基层减负政策也不在少数。制度再好,也要人来落实。在日常工作中,难免会遇上“鱼与熊掌”的难题,或多或少也会有人情世故的干扰。衢州把发力点放在了抓好制度执行上,盯牢“准事准办”这一根本久久为功,使之落到实处、贯穿始终,而不流于形式。社会工作部门也拿出了不怕得罪人的勇气,敢于顶真碰硬,让规则去束缚住所谓的“潜规则”。办好边界不清的“为难事”。基层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一环。现代化的治理,势必建立在科学高效的治理方式和务实管用的治理成效上,它与推诿扯皮、形式主义等不良作风天然对立。衢州将之总结归纳为“准事准办”四个字,即事务要准入、办理要准确,并且重点盯牢边界不清、权责交叉、给基层增加负担的事务,通过落实好几张清单捋清了权责,将大部分不合理工作拒之门外,使基层干部真正放下了负担、回归了主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