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只存在8年的大学,却能让孩子爱上学习……

民生   2024-09-03 18:40   江苏  

今天 9月3日

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9周年纪念日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却从未磨灭那些刻骨铭心的记忆…

在山河破碎、烽火硝烟的年代

有这样的一群有识之士

他们不畏枪林弹雨,不惧条件艰苦

凭着一身风骨,守护国家文脉

来到祖国西南

建立了一所只存在了8年的大学

这里却走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8位“两弹一星“元勋

171位两院院士

被称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

这群教员的名字,熠熠生辉:

闻一多、华罗庚、陈寅恪、

陈岱孙、冯友兰……

这所学校的名字,更为耀眼:

西南联大

他们不畏艰险,不畏困苦

挺起了中国文人的脊梁

保住了中国文化的血脉

点燃了中国教育的火种

留下了中国教育的精神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炮火连天,民不聊生。危急关头,北大、清华、南开三校校长,同时接到国民政府教育部的公函:三校南迁长沙,联合组建长沙临时大学!

1937年10月,来自三校的100多名教师,1400多名学生陆续到达长沙,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但好景不长,上海、南京沦陷的噩耗接连传来,日寇向内陆步步紧逼,长沙危在旦夕……

1938年1月,长沙临大决定迁徙昆明。

一场“中国教育史上最伟大的长征”,就这样开始了。

文人长征,旷古未有,但这一路上,并不只是苦行。

中文系学生写出《西南采风录》、闻一多画了50多幅写生、生物系李继侗带领学生采集植物标本、地质学家袁复礼则向学生讲述地质地貌、师生们沿途还收集了二百多首民歌民谣……

最终三千师生徒步3200多公里,历时68天,终于抵达昆明。

到昆明后,由于经费不足,校舍条件很差,被称为“史上最穷”。

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最初几次交的设计稿,都被校长梅贻琦无奈“退回”,因为实在没钱买材料。

校舍高楼变矮楼、矮楼变平房、砖墙变土墙、还要改成茅草房……每逢下雨,屋顶就潮得没法上课,有次经济学家陈岱孙上课,突然大雨倾盆,他索性拿粉笔在黑板上写下“停课赏雨”,学生们就静静地听了一节课的雨。

学校没有一座高楼,却大师云集,人才辈出,是中国历史上“最群星闪耀”的大学

惊人教学成果的背后,离不开它豪华的师资力量。西南联大校长梅贻琦说过,“真正的好大学,不在有大楼,而在有大师

“国文老师是沈从文,物理老师是吴有训,中国通史老师是吴晗,公共伦理学老师是冯友兰。我还选修了数论和《庄子》,老师分别是华罗庚和闻一多。”

这样的豪华阵容,却丝毫不见师生之间有任何距离,关系十分融洽。

郑天挺教授曾回忆:“西南联大的八年,最可贵的是友爱和团结。”冯友兰也曾说过:“教授学生,真是打成一片。……那段时间的生活,是又严肃,又快活。”

教授和学生相处平等,在学术上“谁也不怕谁”,所以常能见到老师和学生一起讨论学术、“学习新材料、亲如朋友。”

▲ 化学系在做实验

这样自由开放的学风,与教师们中西交融、崇尚独立思考、兼容并包的思想有关,当时流传着一句话:老师们讲课,都以开创性见解为荣,以照本宣科为耻。

能用13种文字阅读的陈寅恪,被誉为“教授中的教授”。他上课第一天就说:

“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我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

这里的教师,大多数留学欧美,却也能容得下只有小学学历的沈从文。对学生的管理也很自由,转系、翘课,都不会被苛责,一切全凭自觉。

▲ 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沈从文,只有小学学历

也正是这种开放自由的教育方式,才极大的保留了教师和学生的自主性和独创性,这也是能培养出诸多人才的原因之一吧。

对此,常白天在茶馆看书、晚上钻图书馆的汪曾祺深有感触:

“我要不是读了西南联大,也许不会成为一个作家。至少不会成为一个像现在这样的作家。”

▲ 汪曾祺和沈从文

纪录片《西南联大》

让人看到“风骨”二字的真意

如果孩子说,

“妈妈我不想读书,不想上学。”

那强烈建议带他

看一看《西南联大》

在风雨如晦的大时代

有那么一群人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它会让每一个孩子知道:

读书有用

于危难时救国

于太平时育人

于每一刻利己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这是最好的大师课!

也是最棒的国学课!


观看路径

广电机顶盒-看电视-我的应用-酷喵TV


江苏有线今日看点
江苏有线互动电视相关的品牌宣传、受众互动、客户服务、内容传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