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天涯沦落人——读林风眠《瓶花仕女》
我听到呐喊,听到挣扎,听到骄傲,听到寂寞里的忧郁和安静。听到一朵野花在荒野里开了又谢了的声音。我看到美,被打回原形,似乎看到白骨精的不甘不舍,看到白娘子的不得不舍,看到命运的几种后果:不得不认,还是我就不认。这被安排的命运啊。是忧伤里的阳关三叠,阴阳两隔,不知所去。漂亮不过我的妈妈,我跟我妈妈不见面已经三十七年矣。她是美好的,受苦的。她的所有,影响我的所有。我看到林风眠先生的画。我想起你。没有人知道我为什么执意要买她。就当买一缕风,一声钟,一个梦不到的人的梦。一个一辈子的孤单和一场黯然销魂吧。事实上,我所有想掩盖的事实就是,我亲爱的妈妈,在1984 年,离开了我。
林风眠说:“我是睁着眼睛在做梦,我的画确是一些梦境。”林风眠对表现女性之美情有独钟,或许是他心有所寄。他六七岁时,年轻的母亲因违反族规,被族叔们捆绑在林家祠堂前的石柱上受到毫无人性的折磨。他在回忆录中写道:“我当时被关在屋子里,不让出来,当时什么都不知道,也没看见这些惨剧,在家突然有一种感觉,突然愤怒疯狂起来,我拿起一把刀,冲出门大叫,我要杀死他们,将来我要把全族的人都杀了。远远地看到了妈妈垂头的形象。很多人把我抱牢了,夺了我的刀,不要我接近妈妈。我大哭大叫了一顿,他们把我抱回家里。”他母亲后来被族里人卖到外乡,从此母子再也没有相见。他在法国卢浮宫时说,每每看到《蒙娜丽莎》就要流眼泪。他说总觉得那是母亲的凝望和微笑。《瓶花仕女》约作于20 世纪60 年代初,画面是常见的西画形式。刻画简约,略显夸张,具有抽象性和象征性。这一仕女造型借鉴了意大利杰出的表现主义画家与雕塑家、20 世纪初法国“巴黎画派”重要代表莫迪里阿尼的艺术风格。但仕女的面相、发髻、衣裙以及一些线条又具有强烈的中国传统特色。
林风眠(1900—1991),原名绍勤、绍琼,学名凤鸣,后改名风眠,广东梅县人。1919 年从梅州中学毕业后到上海参加“留法俭学会”,并于当年赴法留学。1926回国后被蔡元培聘任为北京国立艺术专门学校(后改名为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1927 年赴南京任国民政府大学院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1928 年在杭州创办国立艺术学院(后改名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即今中国美术学院),为首任院长兼教授。1960 年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1966 年“文革”爆发后被抄家,惊恐之余,亲手将作品浸成纸浆毁掉。1968 年被拘留于上海第一看守所,于1972 年年底获释。1977 年移居香港。林风眠以“调和中西”为艺术理念和创作宗旨,将东西方艺术融合,开拓出中国美术通往“现代”的道路。风格独特且多元化,以水墨和彩墨为主要的形式,风格沉静、孤寂、悲凉、抒情。主要题材有仕女、戏曲人物、静物花卉、风景、禽鸟等。知名收藏家王帅的美学随笔,一部汇集十年收藏心得的用心之作。
全书52件(套)近现代书画藏品均为作者的私人收藏,囊括张大千、潘天寿、林风眠、朱自清、陈梦家、孙犁等众近现代名家绘画与诗文稿。
因为爱,所以坚持;因为爱,所以表达。读画、看花、怀人,书中每一件作品的入藏背后,是作者结出一段有心的机缘。
别具一格的文风带领读者从艺术收藏看人生。
“真爱无需斯文,表达必须露骨。”
自古好事者皆因真爱而入藏书画,而本书中的诸文字,正是作者对其收藏近现代书画、诗文稿的付出与心血的真爱。这份爱在作者收藏的一幅幅书画、手稿中,是对母亲的思念、对妻女的关爱,也是自身对世间百态的经历与品评,更是对时代风物的体味与琢磨。
本书是一本以读画为主题的随笔集。旧画、旧人、旧事,以颇具个人风格的文字,道尽作者十几年来对其近现代书画、手稿收藏前后的始末,试图读尽画内的旨趣,叩问世间的美。
【作者介绍】
王帅,山东师范大学、鲁东大学特聘教授,研究生导师,暨南大学讲座教授,芸廷文化发起人,阿里巴巴荣誉合伙人,“天使望故乡”联合发起人。
【目录】
十万青年十万军——读申石伽《春灯蕉雨图》 / 21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读蒲华《西湖小隐图》 / 34旧时王谢堂前燕——读钱今凡旧藏溥儒《十二月令联》 / 69人在船上,船在水上,水在无尽上——浅谈流沙河、周梦蝶 / 141沧海月明,自珍自怜——我从孙犁先生处得到的教益 / 169听见妈妈的声音 / 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