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觉得自己有点精分。
为什么呢?
就是觉得自己精神分裂,一段时间心里特别难受、整个人无精打采,过一段时间又会莫名的兴奋,脑子里冒出很多兴奋的年头,不睡觉也精力十足。
你这个不像精分,倒有可能是“双向情感障碍”。
双向情感障碍
是一类既有狂躁发作或者轻狂躁发作,又有抑郁发作(典型特征)的常见精神障碍。
躁狂发作时,患者有情绪高涨、言语活动增多、精力充沛等表现;抑郁发作时,患者常表现出情绪低落、愉快感丧失、言语活动减少、疲劳迟钝等症状。
患者的临床表现复杂,伴有众多紊乱症状。还常见焦虑、强迫、药物滥用,也可出现幻觉、妄想或紧张症状等精神病症状。
✦
✦
✦✦
✦
发病情况
2011年,WHO发起心理健康调查计划,包括我国深圳在内的美洲、亚洲和欧洲的11个国家和地区展开了这项调查,结果显示全球双相情感障碍的终身患病率为2.4%(双相情感障碍I型、II型和未特定型终生患病率依次为0.6%、0.4%、1.4%)。
年龄
双相情感障碍主要发生于成人早期,调查资料显示,双相情感障碍I型的平均发病年龄为18岁,双相情感障碍II型的平均发病年龄为25岁。
性别
双相情感障碍I型男女患病率几乎均等,而快速循环、双相情感障碍II型则以女性常见。男性患者多以躁狂发作的形式发病,而女性首次发作大多表现为抑郁发作,或者病程中更多表现出抑郁发作或混合发作,发病时间更易在更年期和产后,可能与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等多种因素有关。
✦
双向情感障碍有哪些类型
双相I型障碍
至少1次躁狂发作。
双相II型障碍
从未出现充分的躁狂发作;至少出现1次轻躁狂发作和至少1次重性抑郁发作。
环性心境障碍
患者表现为多次发作的轻躁狂症状,和多次发作的抑郁症状;不过,症状期的严重程度、广泛性或持续时间不足以符合躁狂发作或重性抑郁发作的完整标准。
双相及相关障碍
物质/药物所致的双相及相关障碍的患者表现为情绪高涨、异常欣快或易激惹心境,可以伴或不伴在物质中毒或戒断期间,出现抑郁情绪。
其他类型
其他特定的双相及相关障碍的典型症状引起患者在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领域均有显著临床损害,但症状严重度不足以符合上述任何疾病的完整标准。
此外,还有由于躯体疾病所致的双相及相关障碍,未特定的双相及相关障碍
美国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将双相情感障碍分为以上几类
✦
导致生病的因素
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是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且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群体遗传学研究提示,双相情感障碍属于多因素遗传病。遗传倾向调查发现,双相情感障碍的遗传度高达85%。
生物因素
①神经递质
患者的发病,可能与中枢神经递质功能异常有关。人类的中枢神经系统本身就非常复杂,而神经各递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同样复杂,目前研究认为与双相情感障碍相关的神经递质,包括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乙酰胆碱、谷氨酸、y-氨基丁酸、神经肽。
②神经内分泌
患者内分泌系统改变,与双相情感障碍发病有关,这种改变主要涉及三条内分泌轴,包括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及下丘脑-垂体-生长素轴的改变。医学界尚不清楚具体机制,推测可能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生物节律
生物节律紊乱,也是双相情感障碍的病因机制之一。
神经可塑性与神经营养
双相情感障碍与多种生物学改变有关,其中神经可塑性方面越来越受人关注,神经营养失衡假说与神经可塑性密切相关。
神经免疫
双相情感障碍共病率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尤其是患者共病代谢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近50%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至少共病一种疾病,而这些疾病多为糖尿病、血脂异常、肥胖、胰岛素抵抗等与免疫功能紊乱有关的疾病。
大脑结构异常
主要涉及位于额叶、基底节、扣带回、海马体、杏仁核等区域,包括与认知和情感调节关系密切的神经环路。影像学改变也涉及以上脑功能区皮质,及皮层下的连续损害,以及脑功能连接的损害。
心理社会因素
负性生活事件会增加双相抑郁发作,而某些类型的负性及正性生活事件,则会增加双相躁狂发作。
还有一些间接导致生病的
诱发因素
应激事件、睡眠少、经济情况变化、与亲朋好友吵架、季节变化,代谢综合征及药物滥用等。
✦
症状
情绪高涨
思维奔放
躁狂发作
意识行为增强
情绪低落
意志活动减退
思维迟缓悲观
抑郁发作
狂躁发作
典型的躁狂发作,以悄绪高涨、思维奔逸和意志增强的“三高”症状为特征,属于精神运动性兴奋。
①情绪高涨
患者轻松愉悦、乐观热情,有时表现易激惹,会因小事发脾气。病情严重时有冲动言语及行为。
②思维奔逸
患者思维联想快,说话急促,语速比正常时候快,语量也比正常时候明显多,滔滔不绝,说得口干舌燥。病情严重时,患者出现音联意联,随境转移,易被周围事物所吸引,自我感觉良好,说话漫无边际,认己才华出众、出身名门等,甚至患者的症状,可达到妄想的程度。
患者发作严重时,可有短暂的、片断的幻听,还可有妄想、思维散漫,行为紊乱伴发冲动行为,也暂出现意识障碍,如错觉、幻觉,及思维不连贯等症状
③意志行为增强
患者不断计划、整日忙碌、爱交际,爱管闲事,易冲动,行为鲁莽,做事有始无终,不计后果。
躁狂发作的伴随症状
患者外观常表现为面色红润,两眼有神,自我感觉良好。医生可见患者瞳孔轻度增大,心率加快。患者常常感觉精力充沛,对睡眠时间需求减少 感觉良好。医生可见患者瞳孔轻度增大,心率加快。患者常常感觉精力充沛,对睡眠时间需求减少,没有疲倦感。有的患者表现出性欲亢进,对配偶性欲要求增加,严重者出现不良后果的性行为。由于活动多,体力过度消耗,患者可以出现体重下降,甚至虚脱、衰竭,通常患者对疾病缺乏自知力。
轻狂躁发作
轻躁狂发作临床表现较轻,持续至少数天的情绪高涨、精力充沛、活动增多、易激惹、对自我评价高、睡眠需求少、思维奔逸、行为鲁莽。
患者社会功能或职业功能只被轻度损害,这种损害不易被人识别,周围人可感到患者与常人或其正常时候有差异,但患者无自知力。
抑郁发作
患者典型抑郁发作时,以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和悲观、意志行为减退“三低”症状为特征,伴有认知功能减退和躯体症状,处于精神运动性抑制状态。
①情绪低落
患者陷入显著而持久的情感低落,低落的严重程度从闷闷不乐,到严重的悲观、绝望。因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对什么事情都没兴趣。
②思维迟缓和悲观
思维联想缓慢,如患者感觉脑子像生了锈的机器,主动言语少,语速慢,严重情况下,甚至无法进行正常交流。患者在情绪低落下,出现悲观思维,有无用感、无价值感、无助感,自责自罪,严重时,患者出现罪恶妄想。部分患者出现幻觉,或在悲观思维基础上出现自杀念头和企图。
③意志活动减退
患者活动和行为缓慢,如生活被动、懒散,常独坐一旁或整日卧床,日常生活需要人料理,不想做事,不想上班,不参加平时爱好的活动,回避社交,严重者不语、不动、拒食。
抑郁发作的伴随症状
约2/3的患者伴有焦虑症状,表现出过度的担忧,也会表现出一些躯体症状,如睡眠差,乏力、体重下降,便秘,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等。
患者还可能出现认知功能损害,记忆力差,注意力不集中,抽象思维能力减退,学习困难,空间知觉、眼手协调及思维灵活性等减退。
点击查看伴随症状
✦
症状及治疗方法
症状
双向情感障碍易被误诊为单向抑郁,生活中处理抑郁情绪,如果发病年龄早、有阳性家族史,曾经或同时出现一下状况则建议及时就医:
①兴致特别高,无故过度发脾气,一不如意就要辞职、换学校等;
②整天与人吹牛、闲聊;
③精力旺盛;
④买一些多余用品等。
以上情绪及行为持续数日或数周,且明显影响到正常的学习、生活、工作。
双相情感障碍临床表现复杂、发作形式多样,需要精神科医生的专业判断来帮助患者及家属及时识别躁狂的情况,并对患者的发病年龄、发病周期、家族史以及认知水平等进行综合评估,辅以筛查量表以帮助全面判断。因此如果发现自己或者身边人情绪异常,及时就医尤为重要。
治疗方法
急性躁狂或轻躁狂患者
较为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紧急精神科住院治疗,以确保自身和其他人的安全。治疗包括给患者使用药物,快速减轻躁狂症状,治疗上会最大程度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并促进患者能够完全缓解和康复。如果患者正在服用抗抑郁药,医生会让其停药。
抑郁发作患者
患者处于抑郁发作急性期时,往往有明显消极观念,甚至会产生自伤、自杀企图或行为。因此需要药物治疗以及改良电抽搐治疗以尽快缓解或控制症状。对严重抑郁发作患者,通常采用住院治疗以降低自杀风险。
心理治疗
在躁狂抑郁症的整个病程中,患者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因此心理治疗是贯穿全病程要措施。医生应给予患者及家属全方位、期的心理支持与疏导。心理治疗的方案,包括心理教育干预、认知行为治疗、家庭治疗、人际与社会和谐治疗等。
电抽搐治疗
适用于急性躁狂发作,重度抑郁发作,难治性抑郁发作,以及用于有明确躯体疾病,又不适于应用抗抑郁药物的患者,或者用于年老体弱者。
光照治疗
适用于季节性情感障碍、非典型抑郁症,以及适用于以抑郁心境和食欲改变为特征的障碍。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微信编辑:阳光加油站 宣传部
廖穗昱
初审:叶朝阳
复审:曹欣妮
刘晓纯
终审:徐聪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