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膜回收利用、资源变废为宝、农业循环发展……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围绕农膜减量、替代和高效回收,因地制宜推广废旧农膜机械回收技术,扶持研发与农业生产配套的废旧农膜“回炉再造”,助力农田“生机勃勃”,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和乡村生态振兴。
走进民勤县重兴镇东风村高标准农田示范基地,一台装载残膜回收设备的拖拉机正在来回穿梭清除田间的“白色污染”,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起膜铲将含地膜的表土和玉米根茬铲起,集中回收到后置的聚膜筐里,机械所过之处干净、平整。田间道上,清理出来的残膜被整齐地堆放在地头,等待统一运送至农用残膜回收地,进行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真正做到秸秆还田,农残回收。
“残膜回收机是一款集秸秆粉碎还田、当季残膜捡拾、膜秆膜土分离、残膜收集打包的一体机,具有残膜拾净率高、作业效率高、使用可靠性高、膜圈中含秆含土率低、收集的残膜可回收再利用等优点。”民勤县农业机械发展服务中心主任白昌新介绍说,残膜回收机性能稳定、维修方便、经久耐用。打卷一次作业距离可达3-4公里,可以集中选择卸膜地点,残膜回收率达90%以上,平均每天捡拾200-250亩,有效降低残膜处理成本,可广泛用于玉米、辣椒、棉花等作物废旧地膜的收集,在优化农业资源利用、改善农田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增效增收等多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东西北三面被腾格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包围的甘肃省民勤县,大陆性沙漠气候特征明显,境内气候干旱,降雨少、蒸发量大,是典型的缺水农业大县,对农膜覆盖技术依赖程度高,其农膜覆盖面积大、覆膜作物种类多,废弃农膜回收利用对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乡村生态振兴至关重要。近年来,民勤县把废弃农膜回收利用和综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紧密结合起来,按照“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的循环经济理念,构建“政府引导使用、部门监管落实、全民参与治理、网点集中回收、企业初深加工、资源综合利用”的工作体系,加快残膜捡拾回收新机具、新装备的研发生产和推广,有效促进废弃农膜的回收和再生利用,遏制田间“白色污染”,实现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
残膜回收机械化有力推动了民勤农业环保,而把废弃农膜交给再生资源企业进行再生利用,则让废弃农膜变废为宝、物尽其用。
在民勤县威瑞环保有限责任公司废弃地膜回收厂,一台大功率设备正缓慢转动,把回收来的废弃农膜切割撕碎后,进入加工车间通过漂洗、挤干、搅拌、热熔、密炼、模压等流程,华丽“变身”为再生塑料颗粒,最终生产成井圈、井盖等新型环保产品,实现闭环式、全产业链循环利用。“公司已建成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生产线9条,年加工利用废旧农膜2400多吨,生产阀门井1万多套,井圈井盖2万多套,可实现销售收入达1300万元,年利润达200多万元。”威瑞环保有限责任公司厂长何承龙介绍说。废弃农膜“变废为宝”除污、溶化、脱粒的蜕变过程,对于加工企业来说是一举两得之事,既助力环保,又解决了困扰企业的原材料来源问题。
“从前端的‘减量化’到中端‘闭环化’再到末端‘无害化’,民勤县已经构建起农用薄膜循环回收再生应用的新型供应链循环模式。这一模式疏通了‘残膜回收’堵点难点,实现了农用薄膜市场中农户受益、农膜定向回收处理、再生料标准化生产和农膜再生料的升值应用,形成跨行业的闭环循环链,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打造出可持续的解决方案。”民勤县农技中心主任段振佼表示,接下来民勤县将积极促进旧农膜回收企业、农膜生产企业、农业合作社以及农产品加工企业等相关主体展开合作。通过构建产业联盟的方式,达成信息共享与资源互补,齐心推动旧农膜回收产业向前发展。与此同时,鼓励企业研发更多高附加值的再生产品,拓宽再生产品的应用范围,提升市场对再生产品的接纳程度,以此形成稳定的产业链。
据统计,2024年,民勤县覆膜种植面积99.85万亩,地膜用量6539.48吨,废旧地膜回收工作于10月份启动,预计至2025年5月底,全县废旧地膜回收率将达85%以上,为加快推进全县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
作者:马爱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