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鑫:又名修中,自号半分地主,别署知其堂、给盦。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太和县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太和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太和县楹联学会副会长。
(一)
2023、9、15,晴,凉热适中。临摹《祝允明草书苏轼前后赤壁赋》。
今天的计划是临摹祝允明草书苏轼二赋,昨晚认真读了几遍帖,还作了书空练习,不久便与书入梦了。七点起床,与纸、与墨、与笔简单交接,而后开始今天的临摹。一个小时后,似乎有了感觉,笔锋逐渐听话,临写起来颇为满意了。 这件作品以前心里不甚喜欢的,个中要领虽略知一二,但总觉得用笔太过随意。可是今天写来方觉祝老先生的高明之处,舒缓中有激越,快进中有跌宕,似乎他看得上的字,总是不遗余力的夸张、铺染。能拉伸的线条他尽量展现其张力,能放大字体尽量舒展筋骨。这与黄庭坚用笔时作滞阻,扭捏缠绕,结字如裙拖地,涉嫌邋遢的神鬼之道不同,果敢不失理性,爽利也有委婉。
草书与其他书体审美不尽相同的。可贵的是草意 ,率真很难得。观书若观景,静态的书体宛若西湖,细腻而温婉,一树一桥,一石一花,可人如仙子,还可闭眼瞎想西施的妙影。草书景似辽阔与苍茫,若西北戈壁,有毒辣辣的日光,有烈马不降的嘶鸣,有万里黄沙的浩瀚,也有触景思离人的凄楚。所以,看草书没有情感撕裂的痛苦,没有冷风灌怀的激灵,没有炸雷震天的惊恐,是无以体味草书妙趣的。 不过,祝允明老先生并非处处夸其苍辣,似乎也有他看不上的字,他便捆绑着它的手脚扔进在旮旯里,任大个“字”们欺侮。这样一来,欣赏者被作品激荡处刺激得亢奋时也可舒缓一下。
打动人的几处“点”画,个性十足,化线成点,积点成面,营造的块面给人别样的审美快感,初见者一定莫名惊喜的,这让人想起“几处早莺争暖树”、“大珠小珠落玉盘”、“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这样的诗句。看来,上帝赐他六个指头,就是让他炫技的,不然他怎敢自鸣得意曰“枝山”。
最独到的还是结字,晋唐人草书多作纵势,秀妍乖媚,后人多有沿袭。祝允明的二赋书写一下子把审美视角拉扁了。如此,敦厚、朴茂便安顿下来。除了审美愉悦,还有了安全感,像在草原上跃马奔腾,即使掉下来,也不怕,打个滚,继续驰骋。设若在山间奔驰,万万不敢掉下去的,这便是我临帖的意外所思。临写到激荡之处,我在想,先生书写二赋时年方几何,想必是个少年吧。你看,落墨收笔,桀骜之态,这是年少轻狂啊。转念想来也不是 ,即便天才神童,有其才,也无其力;有其力,也无其功。一问杜娘,才知道,先生书写此二赋已六十有一年了。怪不得纵横跌宕,恣肆率性,老辣深厚如此!原来是个老手! 2023、9、17,晴,空中弥漫白虫,不适。关于临摹王羲之《频有哀祸帖》。 今天,大半光景在课友,双休雅聚已成惯常,因人数报到不多,没有开讲。转来转去没顾得上好好临帖。午罢,丁振华言及梁上帖卷甚佳。如此,我便有了话由,说道起来。 此卷一帖四临,第一遍循着墨迹找笔法,我颇为谨慎,要紧处如“頻、悲催、胜、省慰、憎感”等多用了心。特别“省慰”一处,不会蹑手蹑脚地把毛笔按中作提,提起欲按,断不能揣摩王老师写字的感觉。我臆想,自己可能触及了先生的指尖,感受到一点提按的恰处。屈直、使转、断连、中侧诸要领还是烦劳手腕多些周折。得到的启示是,所谓的技法就是劳手,没有千锤百炼,光凭心领,神依然不会。就中侧锋之论,不知多少论述贻误后学。我才不管什么中锋,侧锋呢,王老师已经揉捏成团了,非要撕扯开,那是缺心眼。 第二遍循着字法找节奏,这个法帖,王老师随心而发,信手即成。险绝叠生,奇趣盎然,通篇无一字中规中矩,然又不失儒雅节制,似昙花乍开而隐闭,像淑媛怀春而敛容。恣意初发转作娇态,狎昵欲显忽而危坐。多一毫疑为张扬,少一分便是拘泥。我那么小心翼翼地临摹,唯恐减持了老人家拿捏的这么恰当的雅量。开始三个字是舒缓的,自“祸 ”字节律稍稍快点,至“奈何”节奏加快,毛笔显现出软而生奇的特性,它也不在乎墨的感受,有没有墨都要一任天然的。 第三遍循着节奏找情感。先生写的字,多见优雅与挺拔,所谓不激不励而风规自远。《兰亭序》《快雪时晴》《二月帖》《汉时讲堂》等等,太多的法帖像一面面锦旗挂在先生的堂壁。无论是《黄庭经》还是《小圆子》或者《豹奴帖》,楷也罢,草也罢,典雅与节制是先生的风格。我所不解的是,先生遇到什么烦心事,这么莫名地欲说还休,欲言又止。不断加速而又适可而止的节奏让人看得出,先生心里有话想说,可你说出来啊,没有。直到如今,谁都不知道,心事依然郁积于中,那该多么憋屈! 第四遍,学着先生写自己,我认为《频有哀祸帖》是先生的经典之作,技法且不多究,就其风格独立性,此作在先生所有作品中,是无出其右的。笔毛的英气,行间的飒爽,篇章的贵气,使人即使亦步亦趋,不过东施效颦。索性闻一丝先生的气味,喷洒在纸上,用草书狂飙自己的想法,真有一点似有非无的样子。看来学先生写字不难,走进先生的审美领地,真难!
2023、9、19,晴,微热。赵之谦信札墨迹。
我总觉得我的作品需要补拙,笨笨拙拙的朴厚,一直是我的审美追求。就这样,一本《赵之谦信札墨迹书法选》伴我好多年。时常临摹,越发喜欢,赵之谦信札的一些笔画特征,结字的巧拙,我也有了一些记忆,与我先前从二王法帖临摹积累搀在一起,似乎有了一些心里想要的样子。 这本册子有大量信札,分《致潘祖荫信札》《悲庵家书》《与朋友书》三部分,我尤其喜欢第一部分,这部分字体稍大,笔路清晰,书写略微讲究,许是给领导写信的缘故,撝叔每封信都是很讲究的,既不失自己的书风,也不让领导费神。我敢断定,赵之谦的书风的形成与他大量的信札形成的书写记忆有关,按今天的说法就是反复训练形成的肌肉记忆。 他是博学的人,经学、文字训诂、金石考据、书画、篆刻,无所不通。又不囿前人,勇于创新。书法正、行、篆、隶诸体全能,而于碑学领域,独树一帜,自成面目;其作品淳朴高古,不谢前贤。我偏爱他的信札,觉得他的字像峭峰上的古松,屈曲虬结,傲立苍穹,不沾一丝尘俗,任由雷电礧击,任由山风摇曳。临摹他的字需沐手掸尘,静心素食。他的字是脱俗的,他的字是孤另的,任何妍媚与秀乖地书作在他面前不过是稚嫩的红袖、浅陋的少年。他说自己的字“起讫不干净”,实在是谦卑低调,格局超人。 他的命运是蹇舛的,33时上,旧家被毁,“家五人死者三”,他便刻“悲庵”一印铭记,款云“家破人亡,更号作此”。自此鳏居徙转,“俯仰不能弭,寻念非但一”。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饱学之士,在艰难和孤寂中,在帖与碑天地间,周旋布置,取精舍陋,终于研发出完全属于自己的书体知识产权 ,为后人营造出一座别样的书法艺术花园,不炫目,不光鲜,不华丽,但却深沉,朴茂,宽博,丰腴。走进他,会觉得别无可爱。
每每我拿出自己临摹的赵之谦手札长卷,我就莫名的兴奋,觉得找到了审美知音,看似歪斜的字体、不经意的点画,都是老先生浸淫古法,敢于突破,头脑清晰,一意孤行的写照。我不能慢待他,更不能慢待时光。
温馨提示:《先秦书画网》推廣的內容如有侵權請您告知,我們會在第一時間處理或撤銷; 互聯網是一個資源共享的生態圈,我們崇尚分享。收稿及作品要求:网络书画参展作品横竖均可,规格不限。投稿作品一般为20幅以内,电子图片尽量保证作品平整,图片为JPEG格式,大小不要超过10M,质量清晰。请同时提供作者简介及作者近期生活照片。高清电子图片发送至371489878@qq.com邮箱。刊发费用:赞助一件精心创作的书法/绘画/篆刻作品。长按下面二维码添加:先秦书画网公众号或者在微信里-公众号-搜索-先秦书画网-关注即可先秦书画网域名 www. xqshuhua.com 欢迎浏览联系人 先秦书画网主编 孙芳财 联系方式:15619780006(电话、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