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资?转行机会?移民?这才是建筑类专业留学的真相!

乐活   2024-09-25 09:00   江苏  



本篇文章在遍地劝退和吐槽的网络主流里,是一篇唱反调的存在。没错,我是那个略带傻气的“守村人”,不谈对建规行业的理想热爱,也不放困扰青年向上的蓦然冷气。但未来如何我不可预知,如果有一天我也开始沉默、转行或者消失了,见谅,莫谓言之不预。


相信能看到这篇文章的大家,一定也能在各个平台看到各种“建(quan)议(tui)贴”,是的,我也一样。从一开始的跟着焦虑,到后来坚定的相信小红书上的大部分人并不具备指导我的能力而平心静气。


此我想和各位散布焦虑的贴主说:


切勿以其昏昏,使人昭昭;韭菜易割,但不要贪心。



也想和各位正在焦虑的朋友说:

如果单纯评判工作好坏是痛苦的,那建立一个以自信为中心的安全区是重要的,构成这个安全区的不是短期功利和期待环境向好,而是把熟悉的能力用不同方式实现,并放弃宏大叙事和鸡毛

蒜皮的

两个极端,重建附近。让行业结构在动荡之时也能勉强为你创造一个安全空间,以辗转腾挪。‍


其实2023年到意大利读研后,被问得最多的就是:“这小几百万(其实没那么多),以后你能挣得回来吗?

这一句话的含金量可不小,一方面能让千里之外的我感受到国内行业严冬之冷冽,另一方面也让我频频回首反问自身决定之正误。那现在经济下行的趋势下,建筑大类(建筑、规划和景观)留学真的还有必要吗?

先说结论:



如果纯粹为了出来拿个高QS学历顺便看看世界顺便转行的,不如申请文科,不用天天熬夜;

如果对专业还抱有热忱,那么我的建议是可以,但是注意自己的目的和选择(想跑路就选美德荷,想省钱就选欧陆不要学费的公立)。

正文


01


动机

在留学前,我其实很喜欢我的工作,虽然不可避免的受寒冬影响,但工作氛围、强度和知识习得,让我的日子张弛有度;薪资虽迟但全到,也没有像其他设计院一样变相克扣的情况。


但也就是在工作过程中,我意识到了规划并不是一门纯设计学科,政策设计和宏观调控手段在实际项目中仍然是有要求的,并且我比较吃力;多方协调(扯皮)是规划的核心技术,并且我很喜欢(bushi)。这都要求我要有更多的知识储备。


更重要的是,我多点开花的欲望和向外探索的精力在肉眼可见的减少,这是恐怖的。我一方面在互联网上关心各种宏大叙事的议题,一方面低头只顾维持生命体征的六便士,让我的生活分裂在宏观与微观的两个极端。


所以我有两条路可选:


①继续按部就班的,照着既有的以空间为主导规划正轨,在舒适圈中走下去,看行业的大潮能把我带到何方;


②跳脱出国内依托建筑背景的规划教学体系,去学习偏向公共政策运营管理的规划,去看看和我一般的世界上的其他人都在干什么,重建我自己的“精神附近”。



02


选择

对于第一条路而言,我可以选择在国内读在职研究生或者申请一个国外的先锋理念院校,选择城市设计方向。但是,本着不是考试型选手的底色和搏一搏单车变摩托的原则,选择了英国UCL的城市设计(Urban Design)。


对于第二条路而言,这样的院校并不多,当时看了课程设置之后孤注一掷的选择了意大利米兰理工的城市规划与政策设计(Polimi-Urban Planning and Policy Design)。


至于只字未提的北美,一方面是我更爱欧洲,另一方面是北美好学校实在太贵(但能留下来工作的话薪资也很可观,后面有案例分享)。


03


去向

人品不错,让我两个offer都拿到了。


①专业QS NO.1+学制一年+学费27w人民币+15w生活费的UCL


②专业QS NO.10+学制两年+免学费+7000-10000欧/年奖助学金的Polimi


我选择了后者。高等教育是一门高风险投资,当不能确保收益稳中向好的时候,就应该及时控制成本,用性价比平衡掉一部分风险。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顶住自我怀疑的压力和外界质疑的声音,至少我是这样的,我面对的质疑主要就是:“国外学习城市规划和国内的体系对接不上”。但是,既然选了不想被行业大流裹挟的路,不如就离经叛道些,毕竟进步往往建立在我辈不听上一辈人的基础之上。



04


现状

米理的课程设置是很硬核的,且全意大利尽全力供养这一个独苗学校,导致各方面平台和就读体验拉满。


在课程上,你可以听到来自世界各地专家学者作为嘉宾出席的声音;在平时,会有各个明星大咖的讲座;各专业也可以悄悄无痛蹭课(妹岛老师对此可能深有体会)。各类交换可以把你送往世界各地名校学习+实习,且提供交换资金为你解决后顾之忧。


此外,意大利作为欧洲文化的根,创造了欧洲的厨房,各类古城随时探访。欧盟内交通十分便利,从前书上的各个案例密密麻麻的扑面而来,读万卷书的同时亦可行万里路。



05


未来

至于这一部分,我不敢妄言,也是大家争议最多的部分。我只能说所有行业都会缩减,但行业不会消失。


我的蜜汁自信来自我在欧洲所看到的。欧洲所有国家的城市系统发展都具有很强的个性,发展程度很高且各有利弊,各类当代城市理论和实践也多出自于这片多样性极高的土地。在此情况之下,欧洲对城市的发展也不敢有丝毫松懈,他们把城市规划与计算机、机械、能源纳入创新试点,加入全欧洲互通的EHANCE项目(下学期交换结束后,会写一篇关于这个的感想吧)。


重视永远是发展的第一步,虽然当这种对学科的重视成为产业之后,会被各种现实条件制约,呈现不同的发展周期。但我仍然相信中国的城市体量,不会让行业消失,也不能让行业消失。


06


写在后面

我相信这次的寒冬,让建规行业跌下神坛的同时,也会让众多从业者被迫离开和学校取消相关人才培养;这着实让人焦虑,但实际上也是行业重新回归供需平衡的一个自我调节。这个调节什么时候能够完成呢?未知。


未来,传统大型设计集团可能会难以持续运营,但小而精的转型团队会多点开花,朝着轻资产转型和存量运营发展。


所以,建议渴望着建规重回神坛的、想用建规获得大量短期功利的、对建规深恶痛绝的、有其他风口好去处的,可以趁早离开这片混沌不知到何时的泥沼,可以申请非欧陆的课程匹配度要求不高但QS高的大学,跨专业申请,然后丝滑转行。


对于想继续留下来的、傻傻干熬的、尝试业内转型路径的、在一定意义上浪费时间赌一把的,提升能力、构建自己的安全区是必经选择,本专业留学是不错的实现路径。但选择什么样的课程方向和留学方案需斟酌:是传统建规?还是离经叛道一点?是欧陆意德的公立免学费?还是更高投资更高QS的英国北欧?抑或是高投资高回报高风险的北美?


经济下行的大趋势下,各行各业谁不是拉车的祥子呢?又有哪个行业好过?接受行业的缩水与均值回归,在众多骂声中找到自己感兴趣和愿意钻研的方向,然后成为那个在寒冬中瑟瑟发抖但闪闪发光的人吧!




由于我个人对于行业偏向失望和质疑,从我平时的讽刺漫画也能看出来,最初目的是约稿学弟说说通过留学如何转行,所以刚看到学弟稿件的时候感受相当复杂炸裂...


但我想这个世界也是需要理想主义者的,小秃与学弟相识多年,深知他本科毕业进入到设计院的时候也拿着低廉的薪资,长期熬夜加班,行业的苦吃的并不少,所以这份投稿才让我更为吃惊。我惊讶于他至始至终没有减少对行业的热爱和追求,依旧宛若纯真的孩童般渴求知识。我想这个行业如果还有明媚的未来,一定会是他这样的人铸造的。


评论区留言的各位请友好交流观点~


朋友A:

就读:哥伦比亚大学

专业:建筑(1年)

花费:15W刀/年(学费+生活费)

去向:美国,建筑

薪资:6W刀/年

未来:继续留美


朋友C:

就读:多伦多大学

专业:建筑(2年)

花费:7.5W加币/年(学费+生活费)

去向:加拿大,建筑

薪资:5W加币/年

未来:可能回国


...更多样本,在公众号后台私信“留学”获得

评论区留言的各位请友好交流观点~

作者简介

一名工作过两年的留学生
版权声明:本文为专栏供稿,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设计怨
设计院大怨种的职场故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