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元节丨追忆往昔,拥抱美好

文化   2024-11-15 13:31   河南  

下元节,
一个逐渐被遗忘的节日。

今天农历十月十五,
是中国古老的下元节。

中国人讲究“天、地、人”三元一体,
分别对应上元、中元、下元三节,

正月十五,上元节,
天官唐尧赐福;
七月十五,中元节,
地官虞舜赦罪,
十月十五,下元节,
则是水官大禹解厄。

上元节和中元节知之者甚多,
而下元节,
却在渐渐被遗忘。


下元节的由来
与道家有关

《中华风俗志》中说:
十月望为下元节,俗传水宫解厄之辰,亦有持斋诵经者。

宋吴自牧《梦粱录》:、
(十月)十五日,水官解厄之日,宫观士庶,设斋建醮,或解厄,或荐亡。

“下元”之名,源于道教。

道教奉祀天、地、水三神,称为三官,这三官的诞辰分别是农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和十月十五,于是这三天被称为上元节、中元节和下元节。


十月十五这天是“水官”的生日,传说这一天“水官”大禹会降临人间,巡查人间善恶。

这一天,他倾听人间疾苦,把那些伤心的、难过的、困苦的、悲哀的事,依次分类,录奏天廷,为人解厄。


这一天,道观会设坛供斋蘸神,以鲜花素果,虔诚祈愿,借助其神力为世人求福免灾。

不仅如此,古人还会在祭祀前沐浴更衣,不饮酒,不吃荤,洁身清心,以示诚敬。


十月半
牵砻团子斋三官

“下元节”正值农村收获季节,莆仙民间一些人家做豆腐、再油炸,也用新谷磨糯米粉做薄饼,包素菜馅心,油炸成“影糕”、“葱饼”、或香润可口的油炸食品团子,然后当作供品在大门外“斋天”。

北京过下元节时,家家户户都要做“豆泥骨朵”。“豆泥”就是红小豆做的“豆沙馅儿”。现在特别常见的豆沙包,在明代,只有孟冬十月能尝到。



还有的村民们在家中做糍粑并赠送亲友,蒸麻腐包子等,也是以前农村孩子最高兴的日子,可以吃到很多祭祀之后称为“福余”果品食品。

那些热气蒸腾的食物,在寒冷的冬季格外让人温暖。


旧时俗谚云:“十月半,牵砻团子斋三官”。

以前道教徒在这一日还在家门外竖天杆,杆上挂黄旗,旗上写着“天地水府”、“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消灾降福”等字样。


不仅如此,下元节还融进了许多农业生产中的祭祀风俗,使其又成为一个祭祀神灵、祈禳灾邪、祈求丰收的农祀节日。

福建省莆田一带,下元这天傍晚,各家各户都要在田头祭水神,祈求在干燥的冬季庄稼地滋润,农作物平安过冬。祭祀时,摆上斋品,将香一根根插在田埂上,以示虔诚。

人们始终相信,人生总会有不期而遇的温暖,和生生不息的希望。


下元节
最后一个月亮节

根据中国的历法,农历十月十五,是一年中最后一个月亮节。

中国人自古就有敬祖的信仰,在这个月圆的时候,也要进行最重大的祭祖活动。


人们会焚“金银包”祭拜先人,折红绿纸为仙衣,折锡箔为银锭,装入白纸糊的袋中,正面写:“谨言冥宝一封、彩衣一身上献某某受纳”,下书:“子孙某某百拜”,背面写:“某年某月某日谨封”,叩拜后焚化,遥寄给逝去的亲人。

先人们若收到了“金银包”,说明这世上还有人挂念着他,而被记住的亡灵也不会消逝。


我们供奉着先人的牌位和遗像,脑海中回忆着有关他的一切,好像在这样的日子,只要彼此想念,就像永远不曾分离。

下元节,是一年中最后一个月亮节,也是一年中最后一次与已故亲人的告别,这天月圆如昼,人却阴阳两隔,幸好记忆还在,死亡便不是终点。


七绝·下元节

路人拂晓到郊南,行色匆匆祭下元。
送上纸衣能取暖,阴间先祖也知寒。


诗寄下元节

馅是秋风皮是诗,情濡香糯意犹痴。
杆头旗飐红尘梦,应是三官眷顾时。


下元日诣会庆节所道场,呈余处恭尚书

杨万里

琳宫朝谒早追趋,漏尽铜壶杀点初。
半缕碧云横界月,一规银镜裂成梳。
自拈沉水祈天寿,散作非烟满王虚。
已被新寒欺病骨,柳阴偏隔日光疏。


下元日五更诣天庆观宝林寺

陆游

朝罢琳宫谒宝坊,强扶衰疾具簪裳。
拥裘假寐篮舆稳,夹道吹烟桦炬香。
楼外晓星犹磊落,山头初日已苍凉。
鸣驺应有高人笑,五斗驱君早夜忙。



下元节,
是怀念,是感恩,
是祈福,是希望,
只有不忘过去,
才能直面未来。
我们每个人,
都需要学会好好告别,
珍惜当下的美好,
这样的节日,不该被遗忘。

转自国学精粹与生活艺术

墨香中华
一磬砚,一柱墨,戗金“墨香研透写中华”! 我们的追求:关注优秀传统文化,播撒现代文明之花,让书斋里的精华香飘天下! 我们的宗旨:推崇原创中国、文化中国!共建文明中华、墨香中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