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看更多优质内容
一、背景
老师,为什么你能卖5K?
我用AI写一篇公众号文章,顶多收个300块,再多客户都觉得贵...
这是上周我直播时被问到最多的问题。
评论区里闪过的弹幕让我陷入了思考。是啊,同样是AI写作,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价格差异?
最近ChatGPT大火,各种AI写作工具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内容创作市场的价格也被冲击得很厉害:
一篇原创文章:从500降到200
一次内容策划:从2000降到1000
简单的AI服务:很多人免费送,最多收个几百块
但就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我却顺利完成了一单5000元的AI内容服务。
不是靠运气,也不是碰到了大土豪。
恰恰相反,我的客户是个精打细算的生意人。
记得他当时听到报价后说了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的话:
书生啊,这个价格确实比市面上高不少。但是听完你的方案,我觉得挺值。
这句评价藏着一个关键信息:他付费的不是AI工具,而是...
(容我卖个关子,后面再揭晓)
其实啊,当我第一次接到这种级别的单子时,也是有点忐忑的。
倒不是担心技术问题,而是在想:这个价格,我要给客户交付什么样的价值才算合理?
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久。直到有一天,我在整理课程素材时,突然想明白了一件事:
原来我一直在做一个很多人都忽略的关键环节...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这个案例背后的完整故事。
不是来炫耀成绩,而是想告诉正在做AI内容服务的你:
当别人还在拼价格的时候,也许我们可以试试走一条不一样的路。
这个故事可能会有点长,但我保证:
不会跟你说一些虚头巴脑的概念
不会给你画一些遥不可及的大饼
更不会推销你一个所谓的"赚钱秘籍
只是想聊聊:一个普通的内容创作者,是如何在AI大潮中,找到自己的一条小路的。
如果你也在思考:
为什么我的AI服务总是卖不上价?
客户凭什么愿意付更多钱?
要做到什么程度才能升级自己的服务?
那么,接下来的内容,或许能给你一些启发。
话不多说,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分享...
二、意外的机会
说实话,这单生意的来源其实挺有意思的。
不是在某个高端社群,也不是通过什么大佬推荐。
而是源于我在群里的一次随口分享。
那天我在一个AI交流群里,看到有人在讨论:
现在课程素材太多了,整理都整理不过来...
是啊,录完课都没时间剪辑,更别说写文章了
找写手吧,一篇500,质量还可以
看到这儿,我忍不住插了一句:
其实整理课程内容,不是用AI改写那么简单。得先把你的核心观点提取出来,然后...
随手分享了一下我平时是怎么用AI处理直播内容的。
没想到这一说,群里突然安静了几秒。
然后就看到有人开始追问:"这么细啊?你是专门研究这个的?
能详细说说吗?我们课程组也有这个需求...
其中有一个人,私信问得特别仔细:
AI具体能分析到什么程度?
能保持原有的表达风格吗?
如果要长期合作怎么收费?
就这样,我们聊了差不多一个小时。
后来才知道,他是某个知识付费平台的老师,每周都要上直播课。
其实我们团队现在就遇到一个问题,
他说,"每次直播完,运营都要花好几天才能把内容转成文章。
但现在内容节奏这么快,等文章出来,热度都过了...
听到这里,我心里已经大概有谱了。
但我没有马上报价,而是多问了几个问题:
"每次直播多长时间?" "平均一个月出多少篇文章?" "现在的处理流程是怎样的?" "团队里主要遇到哪些问题?"
他的回答印证了我的判断:这不是简单的内容创作问题,而是一个完整的内容运营痛点。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他们面临的困境是:
时间差:
直播完3-4天才能出文章
运营的工作量越积越多
内容更新跟不上市场节奏
质量难题:
外包写手不了解细节重点
实习生学习成本太高
风格和调性很难统一
人员压力:
招专人成本太高
兼职靠不住
培养需要时间
听完这些,我大概明白为什么群里的"500块一篇"打动不了他。
因为他要的不是一个能写文章的工具,而是一个能解决问题的方案。
这时候他话锋一转,问了一个让我始料未及的问题:
"李老师,你能不能给我们设计一个完整的AI方案?"
"不是那种市面上常见的'一键生成'工具,我要的是能真正解决我们团队痛点的系统。"
说实话,这个问题问得我有点措手不及。
因为我之前确实没想过要做付费服务,分享更多是出于兴趣和交流。
但转念一想:这不就是我研究了一年多的方向吗?
面对着这样一个刚需很强的客户,我决定好好谈谈。
当然,在正式报价之前,我得先搞清楚一个关键问题...
三、你们为什么一定要用AI?
这个问题说来很简单:你们为什么一定要用AI?
可能有人会觉得我多此一举。现在AI这么火,谁还不想用啊?
但客户的回答让我眼前一亮:
因为我们发现,单纯找人解决不了问题。
前两个月我们招了个实习生,光是熟悉课程内容就用了一个月。等她刚能独立写作,人就要走了...
后来找了写手外包,交付的内容经常偏离重点,我们反而要花更多时间修改。
听到这里,我悟出了一个关键点:
他们不是在找一个便宜的解决方案,而是在找一个靠谱的解决方案。
于是我又问了一个问题:
"如果请一个专业的内容运营,大概需要多少预算?"
"深圳这边的行情,至少12K起步吧。还得管五险一金,每个月总成本在15K左右。"
他说这话时的语气,让我想起了自己创业初期的心酸...
是啊,对于很多创业团队来说:
请不起太贵的人
用不起太便宜的人
培养新人又太耗时间
正是这种无奈,让他们开始认真考虑AI方案。
这时候我心里已经有了大概的思路,但还是最后确认了一下:
"那你们理想中的解决方案是什么样的?"
他想了想,说:
"其实我们要的很简单..."
"每次直播完,把录音一扔,第二天就能看到写好的文章。"
"最重要的是,得能理解我们的专业内容,不能乱写。"
听到这里,我终于找到了突破口。
为什么?
因为大多数AI服务商犯了一个错误:
他们在卖工具
他们在卖模型
他们在卖单次服务
而我要做的,是设计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
不是教他们怎么用AI,而是帮他们搭建一个:
能理解专业内容
能提取核心观点
能保持内容调性
还能稳定输出
的专属内容助手。
想清楚这一点,我开始打开电脑,设计方案。
说实话,这个价格确实不低。但我很清楚它的价值在哪里。
因为这不是一个简单的AI写作工具,而是...
一个能把1小时视频转成爆款文章的"内容转化器"
一个能100%理解你专业领域的"观点提取器"
一个能完美复制你表达风格的"写作助手"
最重要的是:这是一个经过深度定制的专属方案。
为什么要定制?
因为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很多人都在用AI写文章,但写出来的内容都差不多。就像是从同一个模板里挤出来的。
这就是为什么:
有人用AI只能写出500块的文章
有人能用AI接到5000的订单
区别就在于:
你是在用一个通用工具,还是在打造一个专属武器。
但是,怎么把这个专属方案做出来呢?
四、初次尝试:一刀流解法
既然接下了这单生意,那就得拿出真本事。
作为一个"简单暴力"的技术派,我首先想到的是用"一刀流"解决方案。
什么是"一刀流"?
想象一下古代武士的一刀毙敌 - 一个超长的提示词指令,要求AI一气呵成地完成所有任务。就像是给AI下达一个完整的"作战计划"。
这可是我的拿手好戏。
来,我给大家看看我平时在用的两个"一刀流"案例:
小红书改写智能体:扔一篇文章进去,秒出一个小红书风格版本,连话术和表情都恰到好处。
公众号标题大师:给个普通标题,立马变出高质量的爆款文章,阅读量直接起飞。
为什么我特别喜欢"一刀流"?因为它:
容易规范化,一次写好就能一直用
适合批量处理,效率杠杠的
用户上手快,基本没有学习成本
最重要的是,我在这方面经验特别丰富
看着这些成功案例,我心想:区区一个内容转化器,还不是手到擒来?
于是我开始着手设计这个终极版的"一刀流"提示词。
这次的难度确实比平时大一些 - 要把一个小时的直播内容,转化成一篇吸引力爆棚的公众号文章。
花了整整两天,我写出了一个1000多字的"巨型"提示词,几乎把我所有的AI调教经验都塞了进去:
加入了刘润式的商业文风(客户特别喜欢的)
植入了爆款文章的结构模板
设计了完整的内容分析框架
还特别优化了语言风格转化
东西做出来了,当然得先测试一下。
你现在是一位资深的内容创作专家,擅长将直播、课程内容转化为吸引力爆棚的文章。
第一步:内容理解
1. 仔细阅读文字稿
2. 提取核心论点
3. 标记关键案例
4. 捕捉语言特色
...
第二步:结构优化
1. 设计引人入胜的开头
2. 构建清晰的论证链
3. 埋设情感共鸣点
4. 优化故事节奏
...
[中间省略800字...]
最后:在保持专业性的同时,注入适度的个人魅力...
为了保护客户的隐私,我就拿自己的直播内容试水。找了一段我讲AI工作效率的视频,用通义千问转成了文字稿。
然后打开Claude模型,把我的"巨型"提示词和文字稿一起发进去。
说实话,看到AI输出的第一版内容时,我都被自己震惊到了。
不得不说,效果确实不错:
文章结构清晰
观点提炼到位
案例运用恰当
文笔也挺流畅
我测试了客户给的三篇文章,并为了让客户使用起来更方便,我还特意把这个提示词封装进了Coze平台,做成了一个可以直接对话的智能体。
发给客户的时候,我都已经开始想象他惊喜的表情了...
结果...
"李老师,这个效果..."
太AI味道了,不够有情绪。干巴巴的太像大纲了。
客户的反馈一下子把我拉回了现实。
看来,我引以为豪的"一刀流",这次似乎遇到了对手。
等等...会不会是我的思路出了问题?
四、转机:厕所里的灵感
"李老师,内容不错,但..."
看完客户的反馈,我手里的咖啡差点翻了。
这个"但"字后面,跟着一连串问题:
首先是情感温度不够。用客户的话说就是:"看着像是把大纲升级了一下,太干巴巴的,感觉像机器人在说话。"
然后是结构需要加强。文章确实有框架,但段落之间太生硬了,像是在读一份工作报告,缺少那种让人一口气读下去的感觉。
还有就是金句太少。那种能让人眼前一亮,忍不住截图的句子,一个都没有。
最后连标题都被嫌弃了:"现在的读者这么挑剔,这种标题根本吸引不了眼球啊。"
看着这一堆问题,我第一反应是:继续优化我的"一刀流"提示词呗!
但转念一想:等等,这样真的对吗?
加入更多规则?那提示词怕是要翻倍。
强化每个功能?复杂度肯定直线上升。
照顾所有场景?那不是得写本字典...
"子孙代代无穷已"啊!这样改下去没完没了。
就在我一筹莫展的时候,我去上了个厕所。
没错,就是那个被称为"思考者的圣地"的地方。
坐在马桶上,我突然想起了大学时学过的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
等等...分工?
我的脑海中突然浮现出一个画面:
一群小AI坐在会议桌前,每个AI都专注于自己最擅长的工作。就像一个专业的内容工作室,有分析师、有策划、有写手...
想到这里,我激动得差点从马桶上跳起来。
这不就是传说中的"多Agent工作流"吗?
赶紧冲回电脑前,我一口气设计了四个核心角色:
先来个"内容分析师",就像个火眼金睛的资深编辑,专门负责研究课程内容,提取金句,找出那些容易被忽略的亮点。
再来个"选题策划师",相当于有十年经验的市场总监,对市场热点和读者心理了如指掌,知道什么样的内容最能引起共鸣。
然后是"结构架构师",就像盖房子的设计师,把零散的内容规划成一个完整的框架,让每个部分都恰到好处。
最后是"创意写手",不只是写,还要能把专业内容包装得生动有趣,让严肃的知识也能读起来像个好故事。
最妙的是,我要让这四个AI形成一条流水线:
分析师提供料,策划师定方向,架构师搭框架,写手负责最后的呈现。
而且用户可以随时插手,想调整哪里就调整哪里。这样的设计,简直完美!
但是...怎么实现呢?
我面前有两条路:
第一条是用Coze平台的多Agent协作功能。这就像是买一套高档的乐高积木,界面友好,拼起来就能用,还有技术支持。简直就是懒人的天堂!
第二条则是写一个超级"一刀流"提示词。这相当于从零开始打造一台超级跑车。难度大,但想想就热血沸腾!
最后对比了两个方案的效果,我选择了后者。
为什么?
首先是便携性无敌。一个文件就能走天下,不用装软件,不用配环境,随处可用随时可改。这不就是活脱脱的"御剑飞行"吗?
其次是适应性超强。ChatGPT能用,Claude能用,以后新出的模型也能用。这叫什么?这叫"一招鲜,吃遍天"!
最重要的是成本直接腰斩。不用付平台费用(AI费还是要出的),不用买额外服务,维护成本几乎为零。
但要把这个"终极武器"打造出来,可不是闹着玩的。
我整整花了三天三夜:
第一天理顺框架,谁干什么,怎么配合,效率怎么保证。
第二天写具体指令,该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
第三天全是测试,在哪里可以介入,怎么给反馈,如何进行调整。
最终这个"庞然大物"足足有4000多字。说实话,写到最后我的脑子都快转晕了!
但当我看到最后的测试效果时,那种成就感简直无法形容。
特别是当客户看完演示后,眼睛放光地说:"李老师,这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制的!"
那一刻,我知道这三天的熬夜值了。
最终收到钱的那一刻~爽了爽了~
五、超出预期
"真的有这么神奇吗?"
客户看完我的演示,脸上写满怀疑。
好吧,是我着急了。光说不练假把式,来个实战测试吧。
"挑一段你最近的直播内容试试?"我建议道。
客户随手发了一段理财课程的文字稿给我。这是他三天前刚讲的内容,满满一个小时的干货。
"好,我们现在来看看这个'内容工作室'是怎么工作的。"
第一步,内容分析师上场。
不到3分钟,它就提取出了整场直播的:
5个核心观点
3个实战案例
8句金句
2个关键数据
接着是选题策划师。
它给出了三个选题建议:
"为什么说30岁前要完成第一笔理财投资"(专业向)
"我用这个公式帮100个新手做理财规划"(实战向)
"90后理财第一课:从25万到100万的真实案例"(故事向)
然后是结构架构师。
它不光规划了文章框架,还给每个部分都标注了写作要点:
开头用案例还是用数据
哪里该放数据支撑
在什么位置设置情感共鸣点
怎么自然地引出解决方案
最后,创意写手开始发挥。
它没有一次性写完整篇文章,而是分段完成,每写一段都问我们:"这样的表达可以吗?要调整风格吗?"
最让客户惊喜的是,文章完全保持了他的语气特色:
该严肃的地方专业权威
该轻松的地方幽默风趣
该共情的地方充满理解
"这...这真的是AI写的?"
看到客户这个反应,我心里也乐开了花。
但最让我意外的是客户接下来说的话:
"李老师,这个价格...我觉得很值。"
"为什么?"我有点好奇。
"因为我算了一笔账:
请个实习生,月薪4000,还要培训
找写手外包,一篇500,质量不稳定
现在有了这个,我一个人就能搞定内容了"
说到这里,他语气一转:
"最重要的是,这个方案把我的经验和风格都保留下来了。要我说,这才是最值钱的地方。"
听到这里,我突然明白了一件事:
为什么有人用AI只能赚个辛苦钱,有人却能卖出溢价。
区别就在于:
你是在卖一个通用工具
还是在卖一个专属解决方案
记得之前有人问我:
"现在AI这么火,内容创作的门槛越来越低,以后还能赚钱吗?"
我现在可以很肯定地回答:
"能,而且能赚更多。"
"关键是:你得把AI当作赋能工具,而不是替代品。"
就像这次的案例:
我没有给客户一个写稿子的机器,
而是给了他一个能完美复制他能力的助手。
六、书生说
这事儿让我明白了,做AI服务到底怎么才能赚钱
说真的,做完这单生意,我躺在床上想了很久。
你知道我想明白了什么吗?
做AI服务,真正值钱的地方,跟大家想的可能不太一样。
很多人总盯着"怎么把AI用得更好",但我觉得,这反而是最不重要的。
就拿我这次的经历来说吧:
第一个醒悟:别光想着卖工具
这就跟卖菜刀似的。你说你这刀锋利,人家那刀也锋利,最后不就只能比价格了吗?
但如果你是个专业厨师,不光卖刀,还教人怎么切菜、怎么配菜,那味道就完全不一样了。
第二个醒悟:要学会包装"整套服务"
我现在觉得,与其说我卖的是AI服务,不如说是在帮客户设计一整套"内容生产线"。
就像你去餐厅,付的不是食材钱,是整个用餐体验的钱。
第三个醒悟:做"专属定制"才有溢价空间
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
大众货永远在比价格
定制款才好意思要高价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别总想着一锤子买卖。生意做成了,不代表故事就结束了。
怎么让客户觉得你值这个价?说白了就是:
你真的懂他的问题
你真的能解决问题
你真的在乎他的长期效果
所以啊,要我说:与其每天研究最新的AI工具,不如多花点时间去了解你的客户真正需要什么。
因为最后客户付的,真不是AI的钱,是解决问题的钱。
这才是这单生意教会我最值钱的一课。
#文末有福利,真的有
观点:李书生
主笔:AI商业教练-AI刘润
<人工+使用最新的Claude 3.5模型>
如果你也喜欢我,就请来这里找我~
<成长|IP|提示词>
#阅读摘录
<都看到这儿了,不关注一下?>
我的VX(欢迎老板加我~)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