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微知著第六期: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孙建方教授皮肤病理指导纪要

文摘   2024-10-30 20:00   浙江  
     2024年10月28日,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特聘专家---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皮肤病二级教授孙建方教授,以线上会议的形式与我院皮肤科医师进行了典型、疑难皮肤病理读片和病例讨论,进一步提升了我院皮肤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第1例病例主诉为“躯干四肢丘疹3年余”。孙建方教授指出:本例患者临床及组织学都是典型的色素性荨麻疹的表现。

       色素性荨麻疹是皮肤型肥大细胞增生症中最常见的类型,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关于该病的治疗,目前尚无统一的治疗标准,主要是对症治疗,注意避免引起肥大细胞释放介质的刺激因素,也可系统使用抗组胺受体拮抗剂、白三烯拮抗剂、色苷酸钠、糖皮质激素等,也有报道干扰素、奥马珠单抗等也有一定疗效。                                               

                                                                                                     


     

  第2例病例主诉为“躯干多发斑块结节6月”。孙建方教授指出:本例患者结合临床、组织学及临床转归,首先考虑良性头部组织细胞增生症。 

  该病好发于1岁以内的婴儿,皮损表现为发生于面颈部的红到棕色斑丘疹、丘疹,病程常常呈自限性,不需治疗。然而,由于有尿崩症及病情恶化的报道,所以详细的常规检查还需要做。要特别注意和黄色肉芽肿鉴别。黄色肉芽肿不论是早期还是晚期病变,都会看到Touton巨细胞,而良性头部组织细胞增生症一般不会有Touton巨细胞



    

      第3例病例主诉为“右下肢斑块2月”。孙建方教授指出:本例患者结合既往病史、组织学及免疫病理,此次术后病理综合来看,首先考虑为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约占非霍奇金淋巴瘤的2%,中位发病年龄为60岁,主要累及躯干、四肢、面部,表现为孤立性结节,也可多发,可有溃疡。原发皮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预后较好,10年生存率达90%以上。但诊断时要注意和淋巴瘤样丘疹病、蕈样肉芽肿大细胞转化、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原发性皮肤γ/σT细胞淋巴瘤等鉴别。


         
       此外,此次线上会议,孙建方教授就“黑素细胞肿瘤标记抗体应用的实用性”这一议题提出了宝贵的看法和建议,对我们大有帮助!孙建方教授说到: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总结,目前,黑素瘤病理诊断临床实践指南推荐的免疫组化标记物包括:PRAME、SOX-10、S-100、HMB45、Melan-A、PNL-2、MITF、CyclinD1、酪氨酸酶、P16及Ki-67。但还是要强调一点,黑素细胞肿瘤的诊断,要结合临床、组织学、免疫组化,甚至分子检测等,经过综合分析才能得到一个比较合适的诊断。



     供稿  柴  莉   柴   莉

 许金辉  稿 



杭州三院皮肤科
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皮肤科官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