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点击上方“破壳记” 点亮星标哦↑
每当我以留学生的身份和别人讨论高考的时候,多数人都会对我的背景和心路历程感到好奇——长期以来,大家对出国读大学的印象应该无外乎“从高中或者更早开始接受国际化教育、参加国际化考试、申请国外大学”或者“学习实在太差,临时补救靠各种歪门邪道送出体制外”。
其实不然。不是“多轨道作战”,没有自降身价,不走歪门邪道,甚至没什么金钱成本;我踏踏实实高考,加上一点点额外的准备,成功地申请到了并最后入读了国外非常好的大学——这条路看起来确实有些小众,但是我和我身边升学经历类似的朋友都有独特的想法和故事。
留学的我为什么选择高考?
一个很直觉的回答:“就是想高考。”
我所在的高中其实是一个国际部成绩比高考部更加亮眼的头部学校,且常年来以“自由”的风格著称;在同学间极度内卷、外部条条框框又不多的环境下,其实很难说哪边精神压力更小,或者“高中生活”会因此二分的选择而截然不同——也就是说,我可以没有顾虑地思考高中三年我想学到什么,哪些能力和经历对我个人而言更重要,然后作出选择。
我在初中的时候就基本上确认了大学想学习的专业是数学,但我并不是那种从小在集训队长大的竞赛大佬,因此我更需要接受国内高中对理科基础和严谨逻辑的训练。比起国际部同学(有时是不得不进行的)大量的社会活动、一遍又一遍的标化刷分,我其实有更多时间踏踏实实学习知识。
高考考察的科目数量和跨度都比较大,要求掌握的精确度极高,对于天赋或兴趣所在方面比较单一的同学、学习提炼能力没有那么恐怖的“非考试型选手”等等来说,确实有点吃亏;但是不那么功利地说,它可以保证你对各方面必要的常识有所涉猎,也能磨炼攻克“枯燥功课”的品质。
在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中,不好评价两个体系孰是孰非,其留下的宝贵财富可能在过后才慢慢显现出来;放在当时,我只是认定愿意被这些人陪伴、愿意接受这种挑战。
看不到头的压力和困惑也让我动摇过
即使一直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也有能力把控大体方向,实际操作中的小风小浪挡在面前也可能是极其难受的。
我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心理素质很差。高二的时候,我有几个科目的成绩出现了低谷,本就兴趣不在此,又开始被身边各种高水平人士的打压,我对自己学习能力甚至智力水平的信心骤降,一旦状态稍有不佳,输出就全面溃败。我自律、行为不出格、善于自我检讨,但受不了来自别人的约束和刺激:我曾经因为不认可一些老师打分上的打压态度、舍本逐末的纪律管理等等背地里闹别扭,又因为自己不太合适的言行不断内耗;别人用词不当的“激励”“施压”都可以在我脑袋里不断回响,严重干扰我解决问题时的思路。
每次考试排名放出来的时候,小纸条上年级排名里斜杠后面的总人数都在缓慢地递减——追不上高考浪潮的人,往往选择休学,然后转国际部。虽然对于头部学生来说,走哪条路都不可能对自己降低要求,但退出或许意味着“困难可以缓缓释放”,而留下则要每天眼见步步紧逼的残酷。
高三的那个冬天,国际部的朋友一个个开出offer,我们守在后门网站急着提前“偷”出成绩数据;考试排名在一位数和三位数之间剧烈摆动,提供“额外信息”的小会场时而有我的一席之地,时而又将我拒之门外;疫情政策瞬息万变,身体不适支撑不住高强度用脑,我看不到2022年的寒冬过后我能不能将波峰献给“高考年”那个神圣的数字。幸运的是,我还有几个能力过硬的科目,有几个认可我人格的老师,有一群能给我温暖的同行者——我选择坚持,但是不能乐观地下赌。
为自己做Plan B:哪些能力至关重要?
我决定用高考文凭同时申请体制外学校大约是在高三上的期中前后,这个时间不算晚,但也只来得及临时加工一下自身已有的东西。这并不是什么上学更容易的“窍门”——有人选择断绝其他机会去竞争学校的直通车名额,放弃高考直接提前去读项目要求的预备课程;但更多的只是让高校提前看到你的优秀,性质和综评、强基类似,是一个你和目标学校间互相认可的过程。
首先从对高考生最友好的中外合办学校下手,然后把视野拓宽到这些学校在国外的其他校区、国际生多样性极高(也就是承认几乎所有高中体系)的港新高校;出于对现实的考量,我在和家长商讨后决定还是把目标主要集中在亚洲地区的头部学校。
我敢于在没有任何别人帮助的情况下用课余“摸鱼”时间做这件事,前提是很过关的语言水平、信息检索和收集能力、极强的行动力。中外合办学校和港校为了“抢”学生,会深入各高中进行相当到位的宣传,但对于很多亚洲其他地区及欧美同样接受高考成绩的学校,身边很难找到现成的、完备的资源,只能自己一步步摸索试探。
想到一个学校的名字、过滤申请条件、把它官网上的信息翻得底朝天、大体填完基本信息、盘点好需要的文件、着手构思文书,整个过程也就是用几个课间加一个午休;逃几节帮助不大的课,裹紧外套坐在楼梯间里写了几千字的个人陈述;简单熟悉熟悉题型就直接上多邻国、托福考场,也拿到了足够用的成绩。
缓解焦虑最好的方法就是立刻开始解决问题,每天查看信息、收发邮件对我来说都是非常有效的放松活动。然而有些家长在高校宣讲会的聊天框里分不清几所学校的校名,有的同学撒手把简单申请扔给不靠谱中介导致耽误大事,有人为申请某一所学校大张旗鼓参加所谓培训,有人深陷营销号的噱头想起一出是一出……
很多人的“PlanB ”可能做得忙乱又狼狈,导致分散精力、喧宾夺主。我认为首先要保持理智、明辨是非,不能因为升学事关重大就乱了阵脚,把简单问题复杂化;其次应该弄清楚自己的能力可以驾驭多少,因为在这个阶段,我们来不及半路出家再重新披荆斩棘地开荒,也不是在投机取巧地走什么捷径,而只想踏平一条稍作努力即水到渠成的旁路。
学业道路:每一步都恰到好处
高三的时候我很喜欢读国际部同学的早申分享,每篇故事都能折射出一个鲜活的人对自己内心的深入探索,最终大家各自将手伸向自己选择的、收获自己应得的。高考是一段朦胧的、酸涩的集体记忆,客观条件上我是幸运的,我恰好遇到的人和事也为它裹上了一层淡淡的、味道独特的糖霜;翻读当时写下的文字,总能从中发现奇妙的灵光,也是如今身在局外再难复制的。
命运的有些安排并不完美,但回头看来我们却总能把它走得恰到好处。一模前后,我收到了国内某合办学校的预录取和某港校的降分;二模后的一天,我考完一场试开出来一所新加坡top2的无条件录取;高考前一天,国内某top2给了我强基评定。上考场前心里已大致有了着落,然而结果揭晓后又确有不少遗憾,我的边缘分数也因不服从专业调剂而从国内某top滑档;收拾好心情一一
在面试冲突的学校间取舍、与曾经在备战时作过我后盾的学校告别,我最终投奔了亚洲另一top的数学系——这个结局几年前的我肯定想不到,但得到了更理想的课程设置、崭新且更宽松的学习环境、充足的学术资源,已尽志而可以无悔矣。
我的学业道路对有些人来说或许参考价值不大,具体的步骤细节也因时间地点而异,但无论是就读国际课程,还是参加高考,我们都可以在困惑中不随波逐流、怨天尤人、自暴自弃。下一站去哪里读书是一条由个人志向而生长出的路径;多数情况下,没有过多屏障也没有什么捷径,认真选择下一步风景,站稳脚跟,静待其发生。
—END—
作者 | Julia
排版 | Julia
部分图片源于网络
来自破壳记的暖心活动
破壳记编辑部由来自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康奈尔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埃默里大学,纽约大学等不同学校的学长学姐组成,如果你有任何留学相关的问题,破壳记编辑部学长学姐都可帮你解答。
同时,破壳记邀请了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Top20名校不同专业的学长学姐,不定期在群内分享自己的留学经验。扫码可入群!
如果你想分享自己的留学故事
想通过自己的经历给学弟学妹一些帮助
后台回复【投稿】即可供稿
我们有丰厚的稿酬等着你呀!
也可以扫码添加下方「破壳记」文编
她会助你完成你的优质文章!
如果你对作者和文章觉得满意
欢迎你关注、转发、点好看三连
吸欧气,赢录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