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年味 展非遗” 2025年迎新春河北区非遗展新系列活动(一)

2025-01-29 02:00   天津  

品年味 展非遗


2025年迎新春河北区非遗展新系列活动


           

 

      金蛇狂舞送吉祥,锣鼓喧天福气到,2025年新春到来之际,河北区文化和旅游局推出河北区第十四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展新系列活动。

      此次活动共分为两期,每期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向大家介绍新认定的河北区第十四批区级非遗项目。通过此次活动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展示非遗保护成果,推进河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和创新性保护。

      第一期展示项目:传统仿树根陶制作技艺 / 传统家谱制作技艺 / 芸染印花技艺 / 传统女子相声



传统仿树根陶制作技艺


陶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对火的运用,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陶艺的制作方法多种多样,包括但不限于“泥条盘筑”成型法、“手捏(雕塑)”成型法、“拉坯”成型法、“泥浆铸件”成型法等。这些方法反映了陶艺制作的多样性和创造性。

传统仿树根陶制作技艺为我国民间手工制陶技艺,主要分布京津冀一带,因受地理位置、民俗文化、经济发展等原因在100多年期间辐射面积不大, 自1978年正式成立天津市汉沽区津陶工艺制品厂后发展迅速,国内外影响面积不断扩大,随着技艺的传播也培养了一批陶艺工作者。该技艺取料简单,陶土的化学成份要求不高,待开采后,风干松碎加水淘洗滤泥,制作成型待陈腐后,含水在50%左右经揉搓即可使用。采用中国传统制陶的泥片镶嵌和堆塑成型或手拉坯成型法,使用自制多种工具,按设计要求雕塑、造型,以天然枯朽木为体裁,将树桩的根、桩、杈、瘤、疤、皮、朽等巧妙布局,分别雕塑成蛀、刮、砍、锯、撅、撕、裂及风吹日晒,雷击雨打和火烧等斑痕效果,再修整、书画雕刻等装饰,自然干燥后烧成,即达到设计要求的作品。其作品主要分为花盆、花瓶、文具、茶具、人物、装饰品等。

 目前该项技艺历经五代传承和发展,得到了有效的传承和保护,尤其第四代传承人包志宽在继承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又不断创新,开创传统造型新篇章,其作品不断在国内外大赛获奖,把传统技艺推向了新阶段。作品先后出口到欧美国家、东南亚及港澳台地区。为国家换取大量外汇,也为此培养了大量艺术工作者,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被市委市政府评为“模范集体”光荣称号,自己也被市工会颁发了“八五”立功勋章。

 传统仿树根陶制作技艺创意朴实,取法自然,造型天真烂漫,色泽古朴典雅,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妙趣横生,雅俗共赏,给人以“化腐朽为神奇”的强烈视觉冲击,折射出人民与大自然抗争的顽强精神,真正体现出“残缺之美”。



 包志宽在80年代创作的吉祥如意瓶”被天津市工艺品进出口公司高价收购



传统家谱制作技艺


传统家谱制作技艺除了苏式和欧式家谱必须具备的四大基本要素:姓源、世系、分布和迁徙外其内涵包括了一个氏族数千年家谱文化的体现,诸如家谱中序文的家规家训及姓氏移居和迁徙过程的介绍。你从那里来家谱有介绍,你的根在那里家谱有信息告诉你。你祖祖辈辈名讳家谱里都有明确记载。数典莫忘祖。具有慎终追远、报本思源、敦宗睦族、凝集血亲、光前裕后、规范伦理的教化功能。
族谱,是家族或宗族的史书。“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家谱历来被视为与正史、方志并列的三大史学体系,家谱是寻根认祖的血缘凭借,也是寄托维系炎黄情怀的桥梁纽带。各姓氏追根溯源,都是炎黄后裔。这是中华姓氏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根本所在。是中华民族文化独有的。由于家谱具有维系血亲、载录家史、规范伦理等特殊的社会功能,各个宗族对于家谱的创修极为重视。每隔三十、四十年都要重修、续修一次,而这一切都是由传统家谱制作技艺来完成的。传统家谱制作在中国流传了数千年,虽然传统家谱在传承中有不断完善和提高的过程形成了现在的欧式和苏式等格局,也正是这种标准的家谱格式定型并流传了下来从而保障了民族文化传承这是唯中国所独有的,这是传统家谱制作技艺的重要意义。
传统家谱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从士达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几十年来耳熏目染几代人家谱传承的经历,并在其子的邦助下熟悉掌握电脑技术和软件排版技能,从而保障了传统家谱的制作技艺的流传。

 第四代传承人熟练掌握电脑设计排版,正在与原始初稿核对定稿


  多年来根据实践需要制作了文创产品即传统家谱制作的一款世系图长卷


               制作的从氏家谱





芸染印花技艺


中国传统草木染工艺源远流长,始于五帝,经夏商至南北朝发展,隋唐宋达到鼎盛,明清民国更趋繁盛,历时2800余年。西周时已成为官府手工业,春秋战国技艺精进,秦汉时多色套染技术成熟,唐宋印花技术空前繁荣。明清时期,魏县复染与套染技艺领先,蓝印花布与彩印花布享誉国内外。中国织染工艺世代传承,创新不断,长期世界领先。

芸染印花技艺具有独特的工艺流程,染织品具有天然彩、草木色,纹样花型精妙、染色均匀,色泽艳丽,耐洗晒的特点。1911年,创始人染布匠李恩浦先生从河北省魏县举家迁往天津市,在河北区新大路庆记东里开设“宜棠染坊”, 1930年将手艺传其第二代传承人李毓璋,1980年李毓璋将改良后的日晒成像工艺传其第三代传承人李大同,2006年李大同又将家传工艺全部传至第四代传承人李鹏,李鹏于天津创立岚芸文化艺术发展公司,专注于芸染新技术与材料的研发及工艺品创作,成功注册“宜棠”“莯楠花开”“岚芸”等品牌。他引领的芸染工艺品,融合古朴与新古典美学,即坚持古朴色调的兼容并蓄,又呈现灿若云霞的新古典风格。在染料制作工艺上严格使用原产地植物汁液实现大自然的本色来进行染色,不添加化学助剂固色,染出的织物色泽纯净柔和,散发草木清香。作为天津文化名片与中国传统染织技术的革新者,他不仅探索技术升级路径,构建理论体系,还积极实践市场应用,对促进可持续纺织品设计、传统技艺发展贡献显著,彰显了其卓越的创新力与成就。

      在未来,芸染印花技艺传将做的技艺记录保全精髓,师徒传承育新人;创新融合展新貌,文化传播增认知;争取政策资金支持,国际交流扬名海外,共促非遗繁荣。

                    染料提取的种植物


                  芸染印花技法成品展示


                  芸染印花技法工序展示




传统女子相声


传统女子相声即女子登台表演的传统相声,1921年,来自相声世家的来小如由父亲带领在天津河东地道外“撂地”,首演《八扇屏》,自此开创了女子说相声的先河,至今已有百多年历史。之后,陆续有女相声艺人出现,较早的有于小福、于佑福等,晚一些的有魏文华、方伯华、张文霞、张淑媛等。
传统女子相声的特点既不失传统相声的实质,又具有女性特点,不演低俗节目,没有伦理哏、打哏,更不说“荤口”的内容,“使活”中规中矩,大多数女相声演员以传统相声中的文哏为主要表演内容,或以枊活见长比如魏文华,代表作就是《杂学唱》等,或以贯口见长比如来小如,代表作就是《俏皮话》《报菜名》等。传统女子相声虽然每个演员风格各有不同,但是统一的风格都是稳重大方的,不会像男相声演员那样卖相儿卖丑。
第五代传承人刘春慧算是传统女子相声的代表性人物,作为改革开放以来天津恢复茶馆相声七位创始人之一,一直活跃在舞台上,每年演出不少于600场,是目前全国唯一一位每天都在小剧场说传统相声的女演员,被誉为相声舞台上的“常青树”。1996年曾向于宝林先生学相声,1998年9月开始专门说相声。2007年拜第四代女相声演员张文霞为师,成为张文霞的唯一弟子。刘春慧的演出足迹不仅遍布天津,还到山西、四川、甘肃甚至澳洲等地。她常说的《对春联》《五红图》《暗八扇》《满族语》《拴娃娃》《口吐莲花》《双字意》等传统相声,以及原创相声《说酒》《帮你炒》等都是观众耳熟能详十分喜爱的相声段子。2009年与庞军搭档后多次在全国相声大赛中获奖,三次入围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刘春慧坚持创作,以自己多年经历创作、改编了即反映百姓生活,又适合女相声演员表演的传统相声三十余段,创作相声小段儿一百余段。经她改编的传统相声已成为“范本”,全国各地的女相声演员(包括男相声演员)都在用她改编的相声段子。以刘春慧说相声为原型的电视电影《为你喝彩》在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播出并参加了“五个一”工程大奖的角逐!

       第五代传承人刘春慧慰问军队义演


   刘春慧和著名相声名家田立禾表演《八扇平》


传承人刘春慧拜师仪式上与几代女相声演员相聚



   — END — 

撰稿:李玉娇

编辑:王   婧

初审:姜   楠

终审:张   鑫














天津市河北区文化馆
致力于全民艺术普及,组织群众文化活动,繁荣群众文化事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