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年味 展非遗
2025年迎新春河北区非遗展新系列活动
传统仿树根陶制作技艺
陶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对火的运用,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陶艺的制作方法多种多样,包括但不限于“泥条盘筑”成型法、“手捏(雕塑)”成型法、“拉坯”成型法、“泥浆铸件”成型法等。这些方法反映了陶艺制作的多样性和创造性。
传统仿树根陶制作技艺为我国民间手工制陶技艺,主要分布京津冀一带,因受地理位置、民俗文化、经济发展等原因在100多年期间辐射面积不大, 自1978年正式成立天津市汉沽区津陶工艺制品厂后发展迅速,国内外影响面积不断扩大,随着技艺的传播也培养了一批陶艺工作者。该技艺取料简单,陶土的化学成份要求不高,待开采后,风干松碎加水淘洗滤泥,制作成型待陈腐后,含水在50%左右经揉搓即可使用。采用中国传统制陶的泥片镶嵌和堆塑成型或手拉坯成型法,使用自制多种工具,按设计要求雕塑、造型,以天然枯朽木为体裁,将树桩的根、桩、杈、瘤、疤、皮、朽等巧妙布局,分别雕塑成蛀、刮、砍、锯、撅、撕、裂及风吹日晒,雷击雨打和火烧等斑痕效果,再修整、书画雕刻等装饰,自然干燥后烧成,即达到设计要求的作品。其作品主要分为花盆、花瓶、文具、茶具、人物、装饰品等。
目前该项技艺历经五代传承和发展,得到了有效的传承和保护,尤其第四代传承人包志宽在继承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又不断创新,开创传统造型新篇章,其作品不断在国内外大赛获奖,把传统技艺推向了新阶段。作品先后出口到欧美国家、东南亚及港澳台地区。为国家换取大量外汇,也为此培养了大量艺术工作者,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被市委市政府评为“模范集体”光荣称号,自己也被市工会颁发了“八五”立功勋章。
传统仿树根陶制作技艺创意朴实,取法自然,造型天真烂漫,色泽古朴典雅,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妙趣横生,雅俗共赏,给人以“化腐朽为神奇”的强烈视觉冲击,折射出人民与大自然抗争的顽强精神,真正体现出“残缺之美”。
包志宽在80年代创作的吉祥如意瓶”被天津市工艺品进出口公司高价收购
传统家谱制作技艺
第四代传承人熟练掌握电脑设计排版,正在与原始初稿核对定稿
多年来根据实践需要制作了文创产品即传统家谱制作的一款世系图长卷
制作的从氏家谱
芸染印花技艺
中国传统草木染工艺源远流长,始于五帝,经夏商至南北朝发展,隋唐宋达到鼎盛,明清民国更趋繁盛,历时2800余年。西周时已成为官府手工业,春秋战国技艺精进,秦汉时多色套染技术成熟,唐宋印花技术空前繁荣。明清时期,魏县复染与套染技艺领先,蓝印花布与彩印花布享誉国内外。中国织染工艺世代传承,创新不断,长期世界领先。
芸染印花技艺具有独特的工艺流程,染织品具有天然彩、草木色,纹样花型精妙、染色均匀,色泽艳丽,耐洗晒的特点。1911年,创始人染布匠李恩浦先生从河北省魏县举家迁往天津市,在河北区新大路庆记东里开设“宜棠染坊”, 1930年将手艺传其第二代传承人李毓璋,1980年李毓璋将改良后的日晒成像工艺传其第三代传承人李大同,2006年李大同又将家传工艺全部传至第四代传承人李鹏,李鹏于天津创立岚芸文化艺术发展公司,专注于芸染新技术与材料的研发及工艺品创作,成功注册“宜棠”“莯楠花开”“岚芸”等品牌。他引领的芸染工艺品,融合古朴与新古典美学,即坚持古朴色调的兼容并蓄,又呈现灿若云霞的新古典风格。在染料制作工艺上严格使用原产地植物汁液实现大自然的本色来进行染色,不添加化学助剂固色,染出的织物色泽纯净柔和,散发草木清香。作为天津文化名片与中国传统染织技术的革新者,他不仅探索技术升级路径,构建理论体系,还积极实践市场应用,对促进可持续纺织品设计、传统技艺发展贡献显著,彰显了其卓越的创新力与成就。
在未来,芸染印花技艺传将做的技艺记录保全精髓,师徒传承育新人;创新融合展新貌,文化传播增认知;争取政策资金支持,国际交流扬名海外,共促非遗繁荣。
染料提取的种植物
芸染印花技法成品展示
芸染印花技法工序展示
传统女子相声
第五代传承人刘春慧慰问军队义演
刘春慧和著名相声名家田立禾表演《八扇平》
传承人刘春慧拜师仪式上与几代女相声演员相聚
— END —
撰稿:李玉娇
编辑:王 婧
初审:姜 楠
终审:张 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