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他花4年时间为嘉庚建筑写了一本书→

政务   2024-10-17 19:17   福建  

巍峨俊秀、端庄典雅的

嘉庚建筑

是厦门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近日,《乡情国思——集美学村嘉庚建筑的楼名文化和名楼故事》付梓面世。这本书由集美校友总会陈嘉庚研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廖永健撰写,系福建省社会科学普及出版资助项目,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日前,记者对话廖永健

讲述本书创作背后的故事

一起来了解~

01
为嘉庚建筑写“小传”


位于集美学村和厦门大学的建筑群,不仅是生动的“近代建筑博物馆”,更是以家国情怀为底色的嘉庚精神的实物印证。谈及与嘉庚建筑的渊源,廖永健说,这与他当初来集美求学有关。



1995年

18岁的廖永健来到集美读书

毕业后即留校任教,至今已近30年

“求学期间,我就行走在学村的大街小巷,徜徉在嘉庚建筑里。我还在其中的好多栋楼里生活、学习、听讲座。”

廖永健说,但那时,他只是惊叹于学村内这几十栋嘉庚建筑外在之美,却没有想过蕴含在这些楼里的故事。留校任教后,特别是成为集美大学陈嘉庚研究院的专职研究人员后,他开始潜心研究嘉庚建筑背后的故事和蕴含的精神。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他萌生了每天撰写一篇小文,为每一栋嘉庚建筑写一则“小传”的想法。



从最初的“小传”到如今结集成册,廖永健花了4年时间。他通过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用朴实的文字,加上丰富的照片,以图文并茂的手法,向读者展现了集美学村50余栋嘉庚建筑的楼名文化和名楼故事,既展现了嘉庚建筑沧桑古朴的历史厚重,又彰显了嘉庚建筑强劲喷薄的时代价值,与年轻一代产生情感共振。



封面是作者亲自设计的,充满了“嘉庚元素”。封面下腰部分,是“一抹百年的嘉庚红”——嘉庚瓦的色调,色块中隐约可见淡淡的嘉庚瓦造型。主图是陈嘉庚晚年集大成的建筑杰作——南薰楼,灰白色调体现嘉庚建筑的历史厚重,近景门楣上的“诚毅”二字彰显嘉庚建筑里蕴含嘉庚精神。左下角的小图是学村门楼,体现书中讲述的嘉庚建筑座落于集美学村,橙红色调展示嘉庚建筑的时代精神。



02
楼名背后有老故事


“相较以往关于嘉庚建筑的画册或文章,本书最大的特色在于,从旧报刊中寻找研究和写作的材料。”廖永健说,在创作过程中,他和多位专家学者一道,借助上海图书馆的“全国报刊索引”、集美大学的“陈嘉庚研究数据库”等技术工具来耙梳史科,从浩如烟海的文献中“淘”到一批登载于当时报刊但后被尘封近百年的稀见老照片和老故事。


从文献中发掘的有关“嘉庚建筑”的史料


廖永健告诉记者,陈嘉庚在给每栋建筑取名字时都花了很多心思。譬如,“博文楼”是陈嘉庚创设的厦门地区第一所图书馆,现为集美图书馆。“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廖永健说,好学博览是嘉庚先生的最大爱好,以此命名,表达了对学子寄予的厚望。


博文楼


“集贤楼”位于集美区集岑路一隅,现在已经没有多少人记得它了。廖永健说,这栋楼于1920年9月建成,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它一度是福建省首个侨办医院——集美医院的所在地。


当时,这所医院属慈善性质,一度名震四方,泉州、南安、安溪、厦门等地来院求诊者络绎不绝,也为如今蓬勃发展的厦门公共卫生医疗体系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集贤楼(2022年7月)(图/廖永健 摄



“诵诗楼”“文学楼”“敦书楼”则见证了当年陈嘉庚力推女子入学的壮举。


敦书楼

新诵诗楼


“当时,嘉庚先生为了让本地女童入学,不仅给予她们补贴,更新建校舍,把多栋精美的建筑用作女学校舍,让女子上学一时形成燎原之势。”廖永健说。


书中配图


而谈及本书创作的目的,廖永健说,希望借此将趋于消亡的记忆保存下来,后来者触景生情,可以通过文字来思索感怀。


叶子申摄


“如果日后有人追忆集美学村的昨天,想要完整研究嘉庚建筑的历史,从我的文字中能够获取一些‘楼名文化’和‘名楼故事’,那将是对我极大的安慰。”廖永健说。



▌集美区融媒体中心出品 

来源:海西晨报

▌编辑:蔡金燕  责编:黄碧娟

▌编审:林小芬  终审:陈季玉

下集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天下集美
传递侨乡资讯,展现集美人文。“天下集美”官微由中共厦门市集美区委宣传部主管,集美区融媒体中心主办。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