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的力量】陈水芳:把爱撒在青藏高原

文摘   2024-10-16 22:53   青海  


榜样的力量

为充分发挥榜样引领作用,激励广大党员见贤思齐、对标先进,“青海党建”微信公众平台开设《榜样的力量》学习专栏,分期刊发我省50名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展现榜样风采、弘扬榜样精神,激励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以榜样为引领,扎实践行“干部要干、思路要清、律己要严”,立足岗位、争先创优,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青海新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把爱撒在青藏高原

走马上任的陈水芳

陈水芳的性子有点急,刚刚放下手中的行李箱就跟前来迎接他的几个人打听起了医院的情况。院长劝他先休息一下,等适应了高原气候再工作,毕竟刚从杭州赶过来,高海拔就是一种挑战,何况他还赶了两千多公里的路程。
听了院长的话,五十岁的陈水芳有些不乐意地说:“我是来当医生看病救人的,不是来看风景疗养的,休息一下算什么,没准儿就在我休息的这一下中就有可能耽误病人的救治,甚至会失去抢救的机会……”陈水芳操着淡淡的浙江口音对前来接待他的那几个人说,并且开始从行李箱中掏他的随身法宝——听诊器。
2019年的8月,还在岗位上忙碌的陈水芳接到了援青任务,没有经过片刻的犹豫,他就背上行囊来到了离家2200多公里外的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在海拔将近三千米的这座高原小城里开启了为期3年的医疗援助。
八月的高原天高云淡,海西的风景美丽如画,德令哈小城也以最美的景色迎接了援青医疗队和陈水芳的到来。
来到海西州人民医院的陈水芳还未褪下那一路车马劳顿的疲惫就投入了工作中。
很快,陈水芳拎着法宝走进了他的阵地——海西州人民医院,开始履行他院长的职务。
短短几天中,陈水芳深入医院的各个科室,检查了医院的各个角落,用一个专业人员的眼光和态度认真了解和掌握了医院的建设情况和设备配置,以及医疗人员的技术水平状况,掌握了这些情况后他便积极主动地和当地院领导沟通,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和意见。作为医疗战线上的老同志,大家在医院的发展上很多建议不谋而合,他的建议和意见得到了医院钱书记的认同。
经过了短暂的适应后,陈水芳开始在岗位上大显身手,首先他要求全体医务人员加强服务意识,提倡感动式服务,待患者如亲人,始终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放在心上。在他看来,服务能力与服务意识缺一不可,两方面都做好了,治病救人才能落到实处,救死扶伤才能充分体现。同时他主动寻求浙江援青指挥部等各方帮助,积极解决发现的问题。在多方支持下,他一方面狠抓医院建设,配备设备,提升医疗水平,强化服务;一方面开展业务传帮带,使医疗队的各位专家尽快进入状态,发挥每个人的专业特长。根据自己是呼吸内科这一专业,他首先开展了无痛支气管镜检查治疗,这可是陈水芳从浙江娘家医院带来的新技术。对于呼吸系统的疑难重症患者来说,是一项代表三甲医院水平的关键诊疗技术。海西州处在青藏高原,这里高寒缺氧,呼吸功能受限,农牧民长年在野外的生活习惯又加重了患者的心肺负担,久而久之,心肺疾病包括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越来越多,病情也越来越重。而无痛支气管镜的开展将给此类患者带来福音,老式的气管镜检查不仅让患者承受很大的痛苦,还有可能会造成一定损伤,常常让患者苦不堪言。无痛支气管镜的开展无疑使海西州人民医院呼吸内科的大夫们如虎添翼,同时也开启了海西州人民医院无痛技术应用的新领域。
七十多岁的蒙古族大爷格力图是无痛支气管镜检查治疗迎来的第一位患者,他是喘着粗气来到呼吸内科的,当时的他因长期患有慢性阻塞性肺心病及支气管扩张,已经出现了轻微的呼吸衰竭症状,每次呼吸时喉咙里犹如养了一只小鸡在叫,憋得他满脸泛青。多年的治疗使他的生活质量一度下降,听说曾经还被下过病危通知书。值班的科主任担心格力图大爷的心肺功能已经受损,无法承受无痛支气管镜手术,风险太大迟迟不敢安排此项治疗。
陈水芳反复查看检查结果,详细分析治疗过程,认为手术一旦成功,老人受益匪浅。于是他便与科室主任仔细研究,认为只要监控得当准备充分,老人的身体状况完全能承受手术治疗。经患者知情同意后实施了优化式无痛支气管镜检查治疗手术。手术是陈水芳亲自进行的,整个手术过程中他严格把控,做好了各方面预案。经过二十分钟的紧张操作,手术顺利完成。从此之后,格力图大爷养在喉咙里的鸡仔消失了,鸡鸣声也没有了,他也不用再瞪着眼睛呼吸了。
出院的那天,格力图大爷拉着陈水芳的手不停地道谢,抖着嘴唇说:“这是我患病十年来,感觉最好的时候,不用时时刻刻吸氧,不用担心快步走路,生活可以自理了,能像正常人一样站到山头上大声说话了。实在是不知道该怎么感谢您啊!”听着格力图大爷的话,陈水芳轻轻地拍打着他的手说:“您能痊愈出院,到村口走动,大声说话,大步走路,就是对我们医务人员最大的感谢。我看着您这个状态,就跟您看到客人大碗喝酒、大口吃肉是一样的心情。”听陈水芳这么说,格力图大爷笑了,咧开了那没有牙齿的嘴笑了。
这就是陈水芳,一个看似普通却处处为患者健康利益考虑的人。在他的亲自指导和培养下,海西州人民医院呼吸内科的三位当地医生已完全掌握了无痛支气管镜检查技能,2021年还被青海省卫健委评为青海省临床重点学科建设。
引入新技术,留下一支扎根海西、扎根高原,带不走的医疗队伍是陈水芳最大的愿望。这个愿望在他来到海西州人民医院的第二年就顺顺利利地实现了。

列车上接下来的病人
冬天来了,高原的雪也开始纷纷扬扬,寒冷袭击着每一个行走在高原的人。奔波了好几天的陈水芳正在Z21进藏列车上休息。12月29日,这一年马上就要结束了,新的一年眼看着也就要来了。想着这几天在西宁的奔波不免有些疲惫,他忍不住看向窗外。
正当陈水芳看得出神的时候,广播里忽然传来了播音员的求助声:各位旅客,现在广播找人,哪位旅客是医务工作者,请到14号车厢,有人突发急病,需要帮助。哪位旅客是医务工作者,请到14号车厢,有人突发急病,需要帮助……陈水芳的目光被这段播音从车窗外拉了回来,他又仔细听了一遍后方才意识到这是广播在求助,作为医生的他忙穿起外衣朝14号车厢走去。他在3号车厢,与求救者相隔整整10节车厢,陈水芳一节一节穿过窄窄的过道,终于来到14号车厢,他发现一位 30岁左右的藏族妇女用痛苦的面孔看着他,此时的她怀里抱着一个1岁左右的男孩,身边还站着一个三四岁的男孩。抱在怀里的孩子呼吸困难、嘴唇青紫、眼神呆滞。不用说,孩子已神志模糊。经简单询问和观察便得知孩子因咳嗽发热,发展成了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加上高原反应,方才出现了这种症状。情况比较危急,风险也在不断增加。作为呼吸内科的医疗专家,陈水芳比谁都清楚孩子的不良预后,要想让孩子转危为安,最好的办法是尽快下车住院进行综合救治。在列车上孩子是得不到根本治疗的。
他们娘仨儿要去日喀则,那是他们的家乡。他们已经在外面漂泊了大半年,可谓生活困顿,就想着年前赶回家去。谁想小儿子在半路上发生了急病。
孩子的生命危在旦夕,估计难以撑到第二天到达拉萨,更难以平安到达日喀则。何况日喀则的医疗水平很难让这个孩子转危为安。时间就是生命,为了救治孩子,确保孩子生命无忧,陈水芳恳求孩子的母亲在德令哈下车,去海西州人民医院进行救治。
孩子的母亲默不作声,一直看着怀里的孩子。此时的陈水芳有点着急,不知道该怎么跟这位藏族妇女说清自己的诊断。只好求助旁边的列车员,经过列车员用藏语再三询问,藏族妇女方才说出了自己的担忧。原来藏族妇女这次出去是投奔一房远亲的,可谁想亲戚并没有帮助到她什么,由于语言等各种条件限制,她在外面逛荡了几个月也没找到合适的工作,眼看要过年了,她只好带着两个儿子回家。谁想小儿子在半路上病了。几个月来她的经济状况一直是只出不进,身上早已经没什么钱了,现在到医院去治疗,她拿什么给小儿子治病?再说这个男人又是火车上遇到的一个陌生男人,还是个南方人,怎么能轻易相信他?
藏族妇女的顾虑没错,遇到谁都会产生这些顾虑。列车员将这些顾虑告诉陈水芳,叫陈水芳自己斟酌,到底要不要帮这个妇女?或者怎么帮这个妇女?
情急之下,陈水芳只好拿出自己的证件说明身份,又买了方便面、零食给大一点的孩子吃,并且向孩子的母亲再三保证可以资助孩子的治疗费用,说他是医院的院长,一定会想出办法解决治疗费用。经过他耐心地劝说,孩子的母亲才勉强答应。
车到德令哈车站时,陈水芳和那位藏族妇女一起抱着两个孩子下了火车,并在列车工作人员的见证下直接上了相距五六米的120救护车。很快,救护车呼啸着将他们接到了医院。陈水芳亲自抢救,经过一系列的操作和治疗,孩子恢复了正常呼吸,脸色红润起来,眼神也恢复了原有的机灵。直到这时,那位藏族妇女方才真正相信了陈水芳这个人,以及他在火车上说的话,忍不住双眼噙泪,握着他的手连声感谢。
高原的寒风呼呼作响,穿城而过的巴音河早已冻得严严实实,而母子三个人的心中却暖流滚滚。他们没有想到在远离日喀则的地方,一个来自浙江的汉族男人尽心尽力全心全意地救助了他们,不仅挽回了小儿子的命,还扬起了他们生活的风帆。今天,他们再次启程踏上归途了,想着这一个多星期中陈水芳对他们的资助,母子三人感慨万千。陈院长不仅免费救治了小儿子,还包揽了他们一个多星期的生活用度,临走时又拿出五千元现金给他们,让他们回家了好好生活,不要因为这次的出行不利而沮丧,并再三地对那位藏族妇女说:“作为母亲,一定要给孩子做个热爱生活的榜样,不能因为一点点不顺而垂头丧气怨天尤人……”母子三人走了,踩着德令哈的朝霞踏上了归途。站在医院门口的陈水芳看着他们离去的背影,转身扎进了医院。
有人说起这件事情时,一向忙碌的陈水芳总会放下手中的活沉思着说:“对于一个医者来说,能在青藏高原为患者服务,解决他们的就医困难,治愈一个个病患的身躯,给予他们最基本的帮助,这是一件非常荣幸的事情。”
陈水芳说这些话的时候,脸上总会涌上幸福的表情,也许这就是他所追求的人生价值。

春节我值班
2020年春节在大家的忙忙碌碌中悄然来临,大家都在筹备着回家过年,以为陈水芳也要早早回家了,青海海西离浙江杭州两千多公里,回去一趟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加上他平日里工作又那么忙,根本就没有时间回家去。一眨眼来海西已经半年了,咋说也该回家去看看了。谁想他却打报告给医院钱书记,请求留在德令哈过年,并且要和医护人员一起值班、一起吃年夜饭。大家都问他到底是为了啥?他扬起那张憨憨的脸说:“要让大家知道,从浙江来的援青专家不是走过场,而是真心做事,真心援青,真心治病救人,为患者服务,为高原服务。”他的话铿锵有力,豪迈得像极了一个北方汉子。
从来到海西州医院起,陈水芳就发现有不少腿脚不便、年老体弱的患者需要轮椅,而医院的轮椅根本就不够用,手续也相对烦琐。于是他自掏腰包3万元,找轮椅生产厂家订制了20把轮椅放在了医院大厅,进行零手续借用,背上还写上了他的名字及手机号码。甚至为了方便患者,同意他们把轮椅带回家,用完后再还回来。
陈水芳就是这样,在不经意间做着让患者和同行们感动的事情。自来到海西州人民医院起,他不仅用精湛的医术救治着病人,同时也用他的仁爱之心救治着病人,用援青医疗团队肩负的使命和精神救治着病人。
陈水芳曾对别人说:“我热爱这片土地,也热爱这片土地上生活的各族同胞。这里不仅有我的故事,也有我的牵挂。”
原来2008年,陈水芳曾作为浙江省卫生医疗代表来海西考察,当地医疗技术之薄弱、群众对优质医疗资源之期盼,令他印象深刻。那时的他就对海西这片土地有了一份牵挂。
十年后,陈水芳作为援青医疗队的一员终于了却了这份牵挂。

陈水芳就是这么用心用情用力服务着患者,总是习惯性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对待工作。他常说:“比我优秀的医生多了,到青海来,是组织对我的信任。既然来了,就要为当地患者多做事、做实事、做好事。”

陈水芳参加青海省第十四次党员代表大会。


巴音河的水缓缓流淌着穿过了德令哈这座小城,陈水芳的爱也慢慢地通过医术留在了青藏高原。

让少女站起来
春天的夜晚寒气逼人,几个援青人聚在一起闲聊起来,教育队的郭老师说,前不久他发现班里的马洪奎同学上课老是心不在焉,还时常迟到早退。原本很聪明的他学习退步到倒数几名,为了弄清楚原因,郭老师就去家访了一下。结果发现这孩子已经没有了父亲,姐姐又瘫痪在床,一家人全靠妈妈当保洁维持生计。他每天一有空就去帮妈妈干活,或者照顾姐姐,根本没有心思上学。看那个样子学是危险上下去了。
听了这些话后陈水芳的“职业病”就犯了,他忙追问马洪奎的姐姐是怎么瘫痪的,有没有到医院进行过正规治疗?郭老师见陈水芳对这个事情这么感兴趣,就答应带陈水芳再去家访一次,专程去看马洪奎的姐姐。
5月27日,郭老师在微信中告诉马洪奎的姐姐马在乃白有援青医生要帮助她时,马在乃白将信将疑。瘫痪在床的这几年,她听很多人说要帮助她,可没有一个人真正来帮助过她。30日那天,当援青工作队的三位老师和陈水芳院长、外科陈博主任出现在马在乃白的眼前时,马在乃白这才相信真的有援青医生要帮助她,而且还是援青医疗队的陈水芳院长亲自来帮助她了。
马在乃白四年前摔了一跤后骨折了,经医院检查后发现她患有骨肿瘤,当时因为经济状况等各种原因没有得到彻底治疗,此时的她已学在家,整天浑浑噩噩地度日,对自己的未来似乎没有了什么希望。正是花一般盛开的季节,却因为病痛瘫痪在床,连生活都无法自理。这对于一个花季少女来说是多么残忍的现实,这也许就是弟弟马洪奎学习上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陈水芳在见到马在乃白的那一刻起就决定向她伸出援助之手。
陈博看了马在乃白曾经的检查资料后提出了初步诊疗方案,陈水芳当即答应为孩子筹集医药费,马在乃白看到这些后灰暗的眼里出现了希望的光芒,正是这样的目光,深深触动了陈水芳,他没想到在这么偏远的西部,这样贫困的家中,双腿已不能走路的少女,脸上还挂着笑容,清澈的目光里透露着坚毅。也就在这一瞬间,陈水芳下定了要让这个姑娘站起来的决心。
5月31日,陈水芳安排马在乃白住院,并进行了全面的检查;6月9日,陈博受陈水芳委托,亲自到杭州浙大一院送活检标本进行病理检查,多方联系专家为马在乃白进行会诊;6月15日,病理结果出来,为恶性骨肉瘤;面对诊断,陈水芳和陈博知道马在乃白的治疗刻不容缓,很快,他们通过多方联络、积极沟通,于6月17日邀请国内一流专家胡懿郃教授为马在乃白行根治性骨肿瘤手术;6月22日,胡懿郃教授克服高原反应,在海西州人民医院边吸氧边实施复杂的左髋关节骨肉瘤根除手术,并为马在乃白植入了由浙江援青指挥部支援的价值七八万的3D打印假体;6月25日,在浙江援青指挥部及医教联合帮扶下,马在乃白能够下地站立、在助行器的辅助下行走了,同一天陈博及州医院骨科团队和援青教师团队为她筹集了一万多元的爱心捐款,解决了她的后期治疗费用。
马在乃白从此扔掉了双拐,开始了独立行走。
正如陈水芳第一次见到马在乃白的妈妈时所说:“我们是代表省委省政府代表浙江援青指挥部来帮助你们的!请你放心,我们一定会让你女儿站起来。”当时马在乃白的妈妈根本就不信,治疗过程中犹豫不决,现在看着能慢慢行走的女儿时忍不住眼含热泪,对陈水芳说过的话深信不疑。
国庆前夕,马在乃白已经能步履蹒跚着行走在村口了,她昂首挺胸面带笑容,无畏的目光洋溢着自信和执着。
村民们惊奇地看着她的出现,纷纷向她投来了赞许和鼓励的目光,有的人走过来问候着她,并有长辈走过来摸着她的脑袋说:“丫头,你站起来了,没想到啊!真是遇上了神医啊……”听着这些话她忍不住喜极而泣,心中默想:“谢谢陈院长,是你让我扔掉双拐步入了正常人的轨道;是你让我重新站起来走在了阳光下,将来我还会走出村庄,走上街头……”
马洪奎因姐姐的腿病得到治疗,整个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刚开始时的沉默不语到后来的积极乐观,从缺乏自信学习懈怠到自信满满认真努力,都与三位援青老师和陈水芳对他们家的帮助密不可分。如今,这个曾经处于困苦中的家庭对生活充满了希望,他们正在浙江援青团队的帮扶下一步步走向未来……

高原上的生命大战
国庆长假刚刚结束,海西州人民医院的援青专家们在陈水芳的带领下又上演了一部争夺生命的大片。
“德令哈有患者需要救治!”陈水芳千里之外的呼救,得到了浙大一院神经外科主任詹仁雅教授及全科室的高度重视。详细了解了病人的情况后,詹仁雅教授认为患者的脑血管畸形体积大,病变位于大脑主静脉区,毗邻脑干,位置较深不适合开颅手术,创伤较小的脑血管介入是首选的治疗方式。詹仁雅教授随即指派了本科神经介入专家潘剑威主任医师、严敏主治医师前去青海海西州德令哈市救治患者。
这是陈水芳为名叫大梅的一位患者发出的求救信号,患者于几日前因头疼欲裂前来就诊。接诊的巴特尔医师经详细检查后诊断为脑血管畸形团块引发的头疼,有脑干出血的风险,这在医学上来说就是“不定时炸弹”,有人形容为“手术必瘫”“非死必残”。37岁的患者大梅已经被头疼折磨了十多年了,这次加重后一直得不到缓解说明已经有了出血的迹象,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手术难度和风险不是海西州医院的专家们所能担负的。面对这种情况,陈水芳向浙大一院神经科发出了求救信号。
时间是2021年,高原寒冷的冬季已经来临。
早在2020年9月,海西州人民医院已成立了浙大一院詹仁雅教授海西州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工作站,着力搭建浙大一院神经外科与海西州人民医院急诊科的学术交流与人才培养平台,全面提升海西州创伤救治能力和神经系统疾病诊治水平。
面对远道而来的浙大一院神经外科专家,患者和家属喜极而泣。经过一系列的会诊和研究,10月17日,克服着高原反应的潘剑威、严敏和巴特尔一起在海西州人民医院成功为患者大梅进行了“复杂型脑血管畸形栓塞术”。打开颅腔时他们看到患者不仅脑干已有出血,脑部的血管畸形团块也由大量细小的动静脉瘘组成,动脉血已经进入了静脉,迂曲扩张的静脉在动脉血流的冲击下非常容易再次破裂出血,形成脑内血肿危及生命,手术迫在眉睫。
专家团队当即在大梅的大腿根部股动脉穿入笔芯粗细的导管,然后在脑血管造影机的X线引导下,将一米多长细若发丝的微导管通过血管小心翼翼送至脑血管畸形部位……
经过5个多小时的紧张手术,手术顺利完成。手术后,大梅的脑部畸形血管团块消失,恢复良好。
37岁的大梅从死亡线上走了一趟后又回到了老公孩子的身边。面对前来看望她的陈水芳、巴特尔以及不远千里前来救人的浙大一院专家团队,大梅的老公喜极而泣,涕泪交加地说:“感谢你们及时救治,才让我爱人脱离了生命危险,请接受我们全家对你们的衷心感谢……”说着给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
“千里驰援'一根针’,专家团队救性命”的故事很快上了电视和报纸,妙手回春的佳话传遍了海西大地。

三年的援青故事
一晃就是三年,在海西州人民医院工作期间,陈水芳本着发展医院,提升服务的原则,一次次地为医院分忧解难,从根本上解决医院遇到的一些困难,甚至在化解矛盾纠纷方面,也是用心用情。有位女性患者,患上泌尿疾病后曾来海西医院就诊,因多方原因先后在海西及西宁做了两次手术,均告失败。这种打击使她恼羞成怒,将责任完全推给医院。面对这种情况,陈水芳不仅没有回避,还真诚面对,和医院其他领导一道主动出面诚恳表态,最后建议她到浙大后方医院接受治疗。病人同意后,陈水芳即刻请后方医院泌尿科开辟绿色通道,成立专家组会诊。一个多星期后,病人痊愈返回,得到妥善处理。5年前,一位中年男子带2岁的儿子来医院就诊,孩子因肺部感染休克死亡。这种打击让这位中年男子精神受挫,一直认为是医院耽误了他的儿子,虽经鉴定医院无责,但他仍屡屡上访,后因言行过激犯罪入狱。刑满释放后,他感觉这些苦难都是儿子来这个医院就诊引发的,依然恨意难消,又到医院上访甚至威胁。虽然不是他任期内的事,可陈水芳了解这件事情后本着促进民族团结的使命及积极担当的精神,还是主动沟通,依法办事,暖心引导,排忧解难。曾两次奔赴相距600公里的海东市给他的岳父上门义诊并送医送药,还到他家里去看望其子女,引导他们放下成见,好好过日子,积极发展生产,重新开启美好生活。通过他的真心相待,最终缓解了他们的心结,化解了这位中年男子心中的怨恨……
2022年1月25日,陈水芳获评 2021年度“最美浙江人·浙江骄傲”人物,成为唯一一位医疗领域的获奖者。颁奖仪式上,陈水芳满怀深情地说:“留给我们奉献高原的时间非常有限,我们一定要珍惜宝贵的援青时光,把最好的经历与回忆留给青海,把最好的技术才华与精神风貌留给青海,做一个有情怀有价值的援青人。”
常言说:“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作为一名老党员,陈水芳几十年如一日默默耕耘,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情怀铭刻心间,将救死扶伤、悬壶济世的理想化作前行动力,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医者的责任与担当!
“我是一名党员、是一名医生,戴上党徽、穿上白大褂,就是上战场!”陈水芳说。
“组织需要就是命令,哪里需要我去,我就随时出发!”陈水芳这么说了也这么做了,30多年来,这个出生在1969年春天的汉子一直坚守在医疗支援一线:2003年,他两度参加抗击非典;2009~2011年,成为中国援非医疗队的一员,远赴西非马里:2013年,在菲律宾遭遇17级超强台风海燕侵袭之时,他奔赴前线救灾;2017年,他下沉到宁波北仑,将优质医疗服务送到基层;2019年8月,他又背上行囊,来到了离家2200多公里外的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将他的仁心仁术惠及到了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海西民众。
工作30多年来,陈水芳有1/3的时间在医疗支援的路上,从援助马里到援菲应急医疗救援,从“下沉”宁波北仑到支援青海,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医者初心和医者仁心。先后获非洲马里共和国总统骑士勋章、浙江援菲应急医疗队集体一等功、浙江省援外先进个人等荣誉。援青三年中他先后获得了青海省优秀共产党员、青海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中国好医生、浙江骄傲、青海榜样、第五届最美浙江人·最美天使等称号。而这些荣誉的背后,却是他谱写的一首首生命赞歌。
短短三年中,陈水芳利用休息天的时间做义诊,脚步几乎踏遍了海西地区他还带领浙江援青医疗队积极实施了红船关爱助残“五复工程”计划,选出青海海西州当地视力、听力、肢体、智力和精神残疾的患者,有针对性地进行精准治疗和帮扶。为了从根源上全力堵死因病致贫的渠道,还自捐出15万元“浙大好医生”的奖金用于海西州贫困农牧民的救助与帮扶;示范推行感动式服务,把私人电话贴在诊室门口、轮椅上、微信上等,把对高原各族群众的爱写进他们的心坎里。
三年中,陈水芳开展的无痛支气管镜技术已有300多位患者受益,效果良好。
作为援青医疗队队长,陈水芳牢记援青使命,重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并着手修订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推进州域专科联盟及普惠可移动健康“一张网”信息化建设,让海西州民众在遇到疑难杂症时,能够零手续就医、专家组会诊,同时还可以得到援青专家组的各种帮助……
随着这些故事,我认识了他,一个身怀精湛医术,心怀仁爱之心的浙江汉子;一个十几年来一直为贫困国家和地区提供医疗援助的中年男人;一个在当代医疗界喷发着生命之光的白衣战士——陈水芳。
来源:青海党建

德令哈党建
中共德令哈市委组织部的官方微信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