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理党建」特此专访了这几位驻村成理人
将他们在振兴路上接续奋斗的奉献故事
成文如下,以飨读者
着眼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学校党委高度重视,认真贯彻落实中组部、省委组织部的决策部署,推动帮扶力度,率先配齐、配强接续队伍,抢抓“组团式”帮扶,新选派了5名工作责任心强、工作经验丰富、热心为基层群众服务的干部接替届满的2名帮扶同志,持续深入推进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为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乡村振兴任务重大,不是摆摆样子、喊喊口号就能实现的。基层干部身处乡村振兴第一线,是联系群众的纽带,是各项政策的执行者,是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重要力量,他们深耕基层一线、攻坚克难、服务人民,充分展现了开拓奋进的理工精神。本着“黑水所需,理工所能”的原则,他们弯下身子、卷起裤腿,把新技术带到田间地头;他们24小时不关手机,忙前忙后跑项目、拉资金;他们走村入户,叫得出老乡们的名字,熟悉村里的每一亩地、每一口塘;他们带着先进的教育理念,在帮扶县的乡村学校升起冉冉的希望。
罗吉勇
成都理工大学商学院,学生科副科长。2021年-2023年担任黑水县晴朗乡红星村驻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
▲帮村民卖核桃
张冠雄
成都理工大学文法学院,科员。2021年-2023年担任黑水县晴朗乡红星村驻村工作队员。
骆小济
成都理工大学数理学院,办公室主任。2023年,担任黑水县晴朗乡红星村驻村第一书记。
王伍良
成都理工大学核技术与自动化工程学院,组织员。2023年,担任黑水县晴朗乡八字村驻村第一书记。
八字村,晴朗乡海拔最高的村落,也是核技术与自动化工程学院组织员王伍良所负责的村庄。上山的路一边是山坡,一边是山坳,到处都是90度以上的急弯和陡坡,一个接着一个,绵延往上。
面对沟壑纵横的崇山峻岭,该怎样帮?帮什么项目?经过考察调研,他了解到中央财政投入430万元给村里维修上山路,村里成立理事会,推进此项工作,全体村民参与,然而让人棘手的是该项目因多方面原因进展缓慢,工期滞后,老百姓依旧面临着人难走、车难行的困境。王伍良带领工作队开展头脑风暴,及时同理事会、租赁公司、自卸车驾驶员共同协商,寻找平衡点,打破他们思想上的“围城”,工作队每天早上7点就到施工现场督导,在他的多次协调与推动下,这条通往八字村的致富路顺利完工,解决了老百姓出行难的问题。
▲到农户家开展调研
王伍良说,作为在一线的基层干部,他将发挥好在群众中间、离群众最近的优势,做到经常联系走访群众,经常嘘寒问暖,力所能及地帮助群众解决一些“急难愁盼”问题,用学校领导和乡领导的话讲,就是每年实实在在为群众办几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赶往塌方现场
作为一名党务工作者,脚踏实地、务实求真是他一直以来的作风。到村工作后,面对广阔的天地都想干一番事业,但他担心没有深入了解,开错“处方”,他计划真正做到手上沾点土,脚上沾点泥,多向群众取经,谋定而后动,做出一番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实绩。
刘光斌
成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2023年,担任黑水县晴朗乡吉布村驻村第一书记。
作为一名从未真正接触过基层农村工作的思政课教师来说,在乡村一线,对他来说既是挑战自我又是全方面锻炼能力的一次机遇。
作为一名基层一线干部的新兵,刘光斌到村里的首要任务是对全村23户脱贫户+1户监测户的全覆盖走访。他努力克服语言障碍、沟通困难,经过多次全村的走访,迅速同村两委一起初步厘清村集体经济历史遗留问题,也比较清楚地了解到基层农业农村工作内容、基层治理状况以及吉布村村级党组织建设情况、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等问题。
▲走访入户
作为一名基层干部的新手,刘光斌给自己立下了三条准则:
一要尽快融入,尽快克服从城市到农村可能面临的生活条件相对艰苦、言语不通交流不便、所学知识应用有限的困难,适应新岗位,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
二要虚心学习,基层是大课堂,农民是好老师。要善于学习,深入思考,及时总结,把握农村工作的特点规律,不断提高服务群众和农村发展的工作能力,同时加强对农村政策法规、惠农惠民政策以及法律知识的学习。
三要积极作为,发挥个人优势,重点围绕组织建设、产业发展、乡风文明等方面,扎实开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尤其是思考怎样利用现有产业基础接续用好2024年县级项目对接资金,如何用好全乡仅有的四个县级和州级家庭农场在全村发挥引领带动作用等。
这位乡村基层新兵很坚定,说有学校作为他坚强后盾,有信心能在农村这片热土上扎根奋斗,带领这里的老百姓继续追寻美好生活,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杨武
成都理工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辅导员。2023年,担任黑水县晴朗乡沙窝村驻村第一书记。
张维昌
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辅导员。2023年,任黑水县晴朗乡红星村驻村工作队员。
”这一刻就是喜悦,以后请叫我张农民。“这位来自地球科学学院的辅导员在前不久帮助村民成功销售蜂蜜、核桃等农产品后,在朋友圈里分享自己的喜悦。看着自己手里那张普普通通的销售发票,似乎已成了他向村里老百姓交出的第一张满意答卷。
巍巍青山曲折绵延、滔滔江河浩荡不息,初到黑水的那天,这位来自安徽的小伙子不禁感慨到祖国这壮美山河,他用手机拍下了红星村的青山白云,并做成了他的微信头像。跨越山河情,今后将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为之奋斗。
作为四川省优秀创新创业导师,张维昌到达红星村后,打开工作思路,提出尝试在教育扶贫上下功夫,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在集体经济发展上下功夫,将农户的产品转化为商品;在乡风文明上下功夫,营造和美家园环境。他深知责任在肩,唯有担当于行。
▲帮助农民销售核桃
”我年轻,多吃点苦不算什么,没有什么困难克服不了。“张维昌说。虽然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但是他坚信困难总比方法多,因为身后还有学校、政府、社会力量的全力支持。
作为“90”后年轻人,张维昌用他的努力和担当,一心扎在乡村振兴一线,他奔走乡村的身影,是青春风华的最美体现。在今后的驻村工作中,将继续砥砺前行,配合好驻村第一书记,扎实有序的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等重点工作,为红星村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光与热。
近年来,学校坚持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加强内涵建设,从基层党建、产业帮扶、智力帮扶、教育帮扶等方面统筹推进定点帮扶工作,以高质量发展服务乡村振兴,让驻村帮扶不是一句口号,而是真正的办实事、惠民生。
我校驻村工作队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肩负组织重托,不敢丝毫懈怠,从三尺讲台到黑水县,作为驻村干部,继续沉心撸袖、进组入户,在新的赶考路上不断攻克新的难题,用真情实干书写乡村振新答卷。
出品丨党委组织部
排版丨罗紫萱
编审丨赵一玮
推荐阅读:
贯彻主题教育总要求 落实乡村振兴新使命丨文法学院赴黑水县红星村开展定点帮扶工作
扎根高原脱贫路,播撒黑水幸福花—— “莴笋书记”成都理工大学扶贫干部韩正林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扶贫战“疫”两手抓,全力确保双胜利 ——成都理工大学扶贫干部黄文峰凉山扶贫战“疫”纪实
驻村筑梦为百姓,凝心聚力谋发展——成理驻村工作队创新工作举措助力乡村振兴
你“在看”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