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田间地头丨新任驻村干部接力帮扶振兴

教育   其他   2023-12-07 17:33   四川  


脚下沾满泥土,心中沉淀深情
年终岁尾
学校新选派5名干部
接替届满的2名同志
扎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

「成理党建」特此专访了这几位驻村成理人

将他们在振兴路上接续奋斗的奉献故事

成文如下,以飨读者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要选派一批优秀干部到乡村振兴一线岗位,把乡村振兴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广阔舞台。

着眼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学校党委高度重视,认真贯彻落实中组部、省委组织部的决策部署,推动帮扶力度,率先配齐、配强接续队伍,抢抓“组团式”帮扶,新选派了5名工作责任心强、工作经验丰富、热心为基层群众服务的干部接替届满的2名帮扶同志,持续深入推进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为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乡村振兴任务重大,不是摆摆样子、喊喊口号就能实现的。基层干部身处乡村振兴第一线,是联系群众的纽带,是各项政策的执行者,是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重要力量,他们深耕基层一线、攻坚克难、服务人民,充分展现了开拓奋进的理工精神。本着“黑水所需,理工所能”的原则,他们弯下身子、卷起裤腿,把新技术带到田间地头;他们24小时不关手机,忙前忙后跑项目、拉资金;他们走村入户,叫得出老乡们的名字,熟悉村里的每一亩地、每一口塘;他们带着先进的教育理念,在帮扶县的乡村学校升起冉冉的希望。










罗吉勇


成都理工大学商学院,学生科副科长。2021年-2023年担任黑水县晴朗乡红星村驻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

回首两年驻村工作,罗吉勇以感恩与感知共融,艰苦与收获并存为自己做阶段性总结。

他深情地说道,这是一段践行初心的时光,更是一段感知伟大的岁月。有幸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伟大历史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有幸在我们党践行初心使命的时代号角中奏响自己微弱但坚定的音符,让青春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和新时代火热的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介绍村规民约


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在红星村,他带着驻村工作队员白天进村入户抓帮扶,晚上披星戴月做业务。这两年,他忽视了亲情、爱情。离家奔赴前线的时候他儿子才两岁多,妻子体弱多病,长期远离家人并将家庭重担交付妻子,对家人来说他歉疚太多,也错过了太多...... 

“说实话,这两年的精力全都用在村里的工作上了……”笑了笑,又叹口气,这位看似粗犷的汉子眼圈红了,男儿有泪轻弹落,只因亏欠亲人情。但他深知只有将“小我”融入“大我”,人生前行的路上才不会迷茫。帮扶路上无怨尤!决战决胜,不胜不休!多吹冲锋号,不奏安眠曲,号准“急难愁盼”,求真务实为民办事服务。从驻村工作队四项基本职责发力,切实加强村级党建,引领提升治理水平,统筹谋划出实招,扎实推进强村富民。

驻村以来,他带领红星村党支部于2023年荣获黑水县委授予的“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他本人先后获得两次黑水县驻村季度之星、黑水县优秀驻村干部、黑水县“两联一进”先进个人等荣誉。他说这些荣誉不只属于他个人,更是对全体战友的褒奖!

帮村民卖核桃


之所以能突破急难险重的工作,他感谢学校党委、各职能部门和学院、各位领导老师及黑水县各级党委政府积极为他工作的开展创造条件,给予了最大的包容、最及时的指导和最贴心的帮助。

两年黑水人,一生黑水情,他将永远把黑水作为第二家乡,衷心祝愿黑水的明天更美好,祝愿红星村人民的生活更加幸福美满!







张冠雄


成都理工大学文法学院,科员。2021年-2023年担任黑水县晴朗乡红星村驻村工作队员。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在帮扶干部口中,产业和项目永远是重要的一块。为了建设好村子,帮扶干部都有一本自己的“生意经”。和公司老板的“生意经”不同,他们的“生意经”关注村民的钱袋子,村集体的账本子。为此,帮扶干部们围绕当地特色,立足当地资源禀赋,想方设法培育产业、上马项目。

张冠雄作为红星村驻村工作队员,除了配合好驻村书记的工作外,也千方百计利用自己的商业资源拉项目、谈合作。

▲走访农户

在他和第一书记的推动下,先后成功让红星村与国企苏美达集团签订就业协议,解决了村民就业问题;为点亮学子梦,聚焦教育扶智,成功联系上四川华新职业学院,解决村里青少年上学问题。

在平时的走访村户中,张冠雄了解到村里大部分青壮年常年在外务工,有较多留守儿童,为了加大对村里留守儿童的关心关爱,张冠雄采取“内外”结合帮扶的方式,协同我校文法学院专项工作组,开展入户调研及编制《黑水县妇女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等相关工作,有效促进了黑水县妇女儿童事业发展及精准关爱服务特殊儿童。

为解决红星村农产品丰产不“丰收”的难题,他积极牵线搭桥,在学校大力支持下,采取签订“后勤食堂订单采购协议”、开辟“精准扶贫特色窗口”等方式帮助销售当地农特产品实现增收40余万元,帮助解决村产品滞销等难题。

与省国资部门一起调研

在张冠雄看来,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工作任务不是轻了,而是更重了。“从脱贫到致富,工作标准高了。”他说,为了让村里百姓早日从脱贫过度到致富,他也走过许多弯路,有被骗过钱,有被冷眼相对,有被村民质疑……但他坚持下来了,让村民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让村里经济好转了,让干群关系和谐了。

帮扶有归期,弦歌应不辍,26个月,时短且长,同吃同住同劳动让他从内到外都像是个“黑水人”,和乡亲们站在一起,难分彼此。在他看来,扶贫是人生难得的经历,虽然生活条件很艰辛,但是真正为村民的生活带去希望和帮助时,内心充满着难以言喻的快乐与满足感。







骆小济


成都理工大学数理学院,办公室主任。2023年,担任黑水县晴朗乡红星村驻村第一书记。


从学院办公室到村里田间地头,工作对象、内容、场景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位红星村新晋驻村第一书记,在行前说道,“我是农村长大的孩子,对农村有着深厚的感情,且深知农村对摆脱贫困走向致富的渴望。”

到达红星村的第二天,骆小济以上任即上弦的觉悟迅速投入工作,走家串户,参与村里事务,用心用情用力做好驻村工作。他说到,红星村176户496人,脱贫户和监测户共55户,是全乡其它脱贫村的两倍,看着村民充满期盼的眼神,感受到的是沉甸甸的责任。他带领驻村工作队,团结村两委班子,虚心向前任驻村干部学习,向老百姓学习,迅速掌握农村工作的方式方法,融入红星村集体。

帮助村民售卖蜂蜜

从处理学院各种行政事务到协调村里各种琐碎杂事,上岗不久,他积极参与矛盾调解第一线,从多角度劝说双方,讲法讲理又讲情,与村干部共同化解了一起修路施工方与村民的纠纷,骆小济说到,作为一名驻村第一书记,应该解民之所忧,化民之所怨,应调尽调、法理情理相结合,推动基层平安建设;在了解到村民蜂蜜滞销,急需帮扶售卖的情况后,他积极联系学校和企业,帮助村民销售蜂蜜近3500斤,核桃近1000斤,通过务实有效的方式,帮助脱贫户解决了蜂蜜滞销问题,这是他做好消费帮扶的一次生动实践。

年终岁末,作为驻村第一书记的他异常忙碌,进门对接养殖户,出门联系经销商,骆小济忙着为村民们搭建产销对接桥梁,为村里的藏香猪提前谋划销路,让红星村村民能喜提“年终奖”。骆小济坚定的说道,既然选择了驻村帮扶,就不怕流汗珠子,就要干出成绩!

入户与村民亲切交谈






王伍良


成都理工大学核技术与自动化工程学院,组织员。2023年,担任黑水县晴朗乡八字村驻村第一书记。


八字村,晴朗乡海拔最高的村落,也是核技术与自动化工程学院组织员王伍良所负责的村庄。上山的路一边是山坡,一边是山坳,到处都是90度以上的急弯和陡坡,一个接着一个,绵延往上。


面对沟壑纵横的崇山峻岭,该怎样帮?帮什么项目?经过考察调研,他了解到中央财政投入430万元给村里维修上山路,村里成立理事会,推进此项工作,全体村民参与,然而让人棘手的是该项目因多方面原因进展缓慢,工期滞后,老百姓依旧面临着人难走、车难行的困境。王伍良带领工作队开展头脑风暴,及时同理事会、租赁公司、自卸车驾驶员共同协商,寻找平衡点,打破他们思想上的“围城”,工作队每天早上7点就到施工现场督导,在他的多次协调与推动下,这条通往八字村的致富路顺利完工,解决了老百姓出行难的问题。


到农户家开展调研


王伍良说,作为在一线的基层干部,他将发挥好在群众中间、离群众最近的优势,做到经常联系走访群众,经常嘘寒问暖,力所能及地帮助群众解决一些“急难愁盼”问题,用学校领导和乡领导的话讲,就是每年实实在在为群众办几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赶往塌方现场


作为一名党务工作者,脚踏实地、务实求真是他一直以来的作风。到村工作后,面对广阔的天地都想干一番事业,但他担心没有深入了解,开错“处方”,他计划真正做到手上沾点土,脚上沾点泥,多向群众取经,谋定而后动,做出一番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实绩。







刘光斌


成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2023年,担任黑水县晴朗乡吉布村驻村第一书记。


作为一名从未真正接触过基层农村工作的思政课教师来说,在乡村一线,对他来说既是挑战自我又是全方面锻炼能力的一次机遇。


作为一名基层一线干部的新兵,刘光斌到村里的首要任务是对全村23户脱贫户+1户监测户的全覆盖走访。他努力克服语言障碍、沟通困难,经过多次全村的走访,迅速同村两委一起初步厘清村集体经济历史遗留问题,也比较清楚地了解到基层农业农村工作内容、基层治理状况以及吉布村村级党组织建设情况、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等问题。


走访入户


作为一名基层干部的新手,刘光斌给自己立下了三条准则:


一要尽快融入,尽快克服从城市到农村可能面临的生活条件相对艰苦、言语不通交流不便、所学知识应用有限的困难,适应新岗位,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


二要虚心学习,基层是大课堂,农民是好老师。要善于学习,深入思考,及时总结,把握农村工作的特点规律,不断提高服务群众和农村发展的工作能力,同时加强对农村政策法规、惠农惠民政策以及法律知识的学习。


三要积极作为,发挥个人优势,重点围绕组织建设、产业发展、乡风文明等方面,扎实开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尤其是思考怎样利用现有产业基础接续用好2024年县级项目对接资金,如何用好全乡仅有的四个县级和州级家庭农场在全村发挥引领带动作用等。


这位乡村基层新兵很坚定,说有学校作为他坚强后盾,有信心能在农村这片热土上扎根奋斗,带领这里的老百姓继续追寻美好生活,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杨武


成都理工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辅导员。2023年,担任黑水县晴朗乡沙窝村驻村第一书记。


“95后”驻村第一书记,用青春画笔,绘乡村振兴美丽画卷。作为此次“帮扶团”最年轻的驻村第一书记,他满怀豪情壮志,主动肩负起帮扶使命,不畏前行,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让实干和奋斗的‘青春底色’在最美年华绽放光芒。

在学校作为一名辅导员,助力学生成长成才,在村里作为驻村第一书记,不仅要服务当地人民,也要从他们身上学习,成为服务群众的贴心人、脱贫致富的引路人。

脱贫户走访

初到沙窝,面对陌生的工作内容杨武感觉无从下手,信心满满的驻村愿景一开始就坐了冷板凳。横下一条心,做出一番事,他仔细想想这与做学生工作有很多相似之处。

他主动和村班子成员谈心之后,进一步了解了现阶段自己的工作重心和目标,同时,他也向其他第一书记请教日常工作流程,积极参与到村上的各项工作和活动中,深入到每一户脱贫户,与他们沟通交流,了解老百姓需要。在他的参与和推动下,目前已解决了村里老百姓安全饮水的关键需求。

沙窝村驻村工作队开展公益性岗位培训会

“木有所养,则根本固而枝叶茂,栋梁之材成。”农村是大有可为的土地、希望的田野,这片沃土始终敞开怀抱,吸引青年人才、赋能青年人才、成就青年人才,聚木成林,汇浪成洋。

在这里,95后驻村第一书记将不负前浪,看后浪奔涌出青年力量。






张维昌


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辅导员。2023年,任黑水县晴朗乡红星村驻村工作队员。


”这一刻就是喜悦,以后请叫我张农民。“这位来自地球科学学院的辅导员在前不久帮助村民成功销售蜂蜜、核桃等农产品后,在朋友圈里分享自己的喜悦。看着自己手里那张普普通通的销售发票,似乎已成了他向村里老百姓交出的第一张满意答卷。


巍巍青山曲折绵延、滔滔江河浩荡不息,初到黑水的那天,这位来自安徽的小伙子不禁感慨到祖国这壮美山河,他用手机拍下了红星村的青山白云,并做成了他的微信头像。跨越山河情,今后将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为之奋斗。


帮助农民销售蜂蜜

作为四川省优秀创新创业导师,张维昌到达红星村后,打开工作思路,提出尝试在教育扶贫上下功夫,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在集体经济发展上下功夫,将农户的产品转化为商品;在乡风文明上下功夫,营造和美家园环境。他深知责任在肩,唯有担当于行。


帮助农民销售核桃


”我年轻,多吃点苦不算什么,没有什么困难克服不了。“张维昌说。虽然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但是他坚信困难总比方法多,因为身后还有学校、政府、社会力量的全力支持。


作为“90”后年轻人,张维昌用他的努力和担当,一心扎在乡村振兴一线,他奔走乡村的身影,是青春风华的最美体现。在今后的驻村工作中,将继续砥砺前行,配合好驻村第一书记,扎实有序的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等重点工作,为红星村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光与热。





近年来,学校坚持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加强内涵建设,从基层党建、产业帮扶、智力帮扶、教育帮扶等方面统筹推进定点帮扶工作,以高质量发展服务乡村振兴,让驻村帮扶不是一句口号,而是真正的办实事、惠民生。


我校驻村工作队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肩负组织重托,不敢丝毫懈怠,从三尺讲台到黑水县,作为驻村干部,继续沉心撸袖、进组入户,在新的赶考路上不断攻克新的难题,用真情实干书写乡村振新答卷。


出品丨党委组织部

排版丨罗紫萱

编审丨赵一玮



推荐阅读:

贯彻主题教育总要求 落实乡村振兴新使命丨文法学院赴黑水县红星村开展定点帮扶工作

扎根高原脱贫路,播撒黑水幸福花——  “莴笋书记”成都理工大学扶贫干部韩正林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扶贫战“疫”两手抓,全力确保双胜利 ——成都理工大学扶贫干部黄文峰凉山扶贫战“疫”纪实

驻村筑梦为百姓,凝心聚力谋发展——成理驻村工作队创新工作举措助力乡村振兴




         “在看”我吗?

成理党建
成都理工大学组织部官方党建微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