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尚先一副味道十足的楹联书法作品

文摘   2024-10-12 04:08   加拿大  

郭尚先《卷帘倚栏》七言联


 

郭尚先(1785—1832)字元开,号兰石,福建莆田人。嘉庆十四年(1809年)进士,历任乡试考官、国史馆纂修、文渊阁校理、四川学政、左赞善、光禄寺卿。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春,诏授大理寺卿、礼部右侍郎,专司学政吏考之事。



释文:


卷帘几砚成图画,

倚槛烟霞入镜屏。


“卷帘几砚成图画,倚槛烟霞入镜屏”,这两句诗犹如一幅意境深远的山水画卷,在读者眼前徐徐展开,带给人无尽的遐想与美感。


诗的第一句“卷帘几砚成图画”,充满了生活的雅趣和诗意。卷帘这一动作,本身就带有一种轻柔、舒缓的感觉,仿佛在揭开一幅神秘的画卷。而“几砚”则点明了场景中书房的布置,砚台作为文房四宝之一,代表着文化与艺术。

当卷帘之时,映入眼帘的几砚仿佛构成了一幅天然的图画。这里的“图画”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绘画作品,而是一种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美妙景致。砚台的古朴、沉静与周围的环境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宁静、雅致的氛围。它让我们联想到一位文人雅士在书房中,轻轻卷起帘子,看到几上的砚台,心中涌起对艺术和美的感悟。

这句诗展现了诗人对生活中细微之处的敏锐观察力和对美的独特感知。

第二句“倚槛烟霞入镜屏”更是将这种美感推向了高潮。“倚槛”这个动作让人感受到诗人的闲适与悠然,他靠在栏杆上,静静地欣赏着周围的景色。

“烟霞”二字描绘出了一种如梦如幻的自然景观,烟雾缭绕、霞光万道,给人以空灵、缥缈之感。而“入镜屏”则形象地将眼前的美景比作一面镜子中的画面,更加突出了景色的美丽和迷人。这里的“镜屏”既可以理解为真实的镜子,也可以象征着诗人内心的一面镜子,反映出他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

诗人通过这一比喻,将自然景色与内心感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读者能够更加真切地体会到诗人当时的心境。 这两句诗在艺术表现上也有其独特之处。

首先,它运用了生动的动词,如“卷帘”“倚槛”,使诗句充满了动态感,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能够感受到诗人的动作和情感。

其次,诗中对景物的描写细腻而传神,“几砚”“烟霞”等词语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点,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再者,诗句的对仗工整,“卷帘”对“倚槛”,“几砚”对“烟霞”,“成图画”对“入镜屏”,不仅在形式上给人以美感,也增强了诗句的表现力和节奏感。

从意境上看,这两句诗营造出了一种宁静、悠远、空灵的氛围。它让我们远离尘世的喧嚣,沉浸在自然与艺术的世界中。在这个世界里,时间仿佛静止了,一切都变得那么美好而纯粹。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和书房布置的描写,表达了他对自然之美和人文之雅的追求与向往。

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淡泊,以及他对生活的热爱和珍惜。 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这两句诗更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它提醒我们要学会放慢脚步,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不要总是忙碌于功名利禄,而忽略了身边那些平凡而又珍贵的事物。

我们可以像诗人一样,在闲暇之时,卷帘赏砚,倚槛观霞,让自己的心灵得到片刻的宁静和滋养。 总之,“卷帘几砚成图画,倚槛烟霞入镜屏”这两句诗以其优美的意境、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内涵,给人以无尽的美感和启示。它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值得我们反复品味和欣赏。



元宇宙楹联
中国7亿中年人,用楹联觉醒自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