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民党“立委”陈玉珍转述我文章标题的前一句:“请丢掉那只要饭的碗──驳斥孙介珩导演的〈记住这个日子〉”,结果立刻遭到四面八方围剿。其实我文章的本意是指孙介珩拍摄《听海涌》的问题,不过如果要把“那只要饭的碗”解释成更广泛的文化包养现象,我也不反对。
以孙导演的电影公司为例,2021年的得标突然从100多万跳到800多万,我也从事文化产业20年了,实在没那么大的本事。《听海涌》这部戏,他甚至以一张纸报告就可跟公视追加1500万预算,审计制度如此宽松,令人瞠目结舌。
在此,我们先谈更根本的问题,文化创作力何来?感动人心的力量从哪里来?文化创作业跟文化赞助补贴是否有必然的互相拉抬关系?我的看法是,创造力首先是对现状的反叛,骨子里的叛逆精神,内心深处对现状愤怒呐喊的声音,是突围而出的战斗本能。
台湾生活清贫的年代,艺术家、作家都过苦日子。早年《自由中国》杂志洛阳纸贵,李敖和柏阳的文章众人争相阅读。他们都进牢里了,哪来的政府补贴?即使琼瑶,她的《窗外》是当时的禁忌之爱,后来大量爱情小说及改编的电影也获得年轻读者和观众的喜欢。他们不但不靠补助,也带动了创作与商业的风向。
蓝委陈玉珍先前以个人名义提案删除公视预算,引来亲绿文化人群起围剿。(台湾媒体)
大约5年前我正式投入出版行业,就拒绝政治性质的文化包养制度,绝对不会投其所好提案,拿所谓的补贴。要面对市场的挑战,争取消费者喜欢,以“赏一口饭吃”,这绝对比向文化部拿着一只要饭的碗,要光彩得多。
来源:徐宗懋,台湾《中国时报》,本文由“郭茂辰海峡传真”公众号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