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月3日)立春,您“咬春”了吗?
立春,二十四节气之首,也是进入蛇年后的第一个节气。此时,韭菜鲜美、豆芽生嫩、荠菜新发……不论是吃春卷还是吃春饼,都能一“卷”了之。
从五辛盘吃到春盘
“咬春”这习俗历史悠久。晋代的“五辛盘”就是春饼、春卷的老祖宗了。据晋代《风土记》记载,五辛盘含葱、蒜、韭菜、油菜、香菜这些重口味的食物,人们相信辛辣之物能疏通体内淤积的浊气,特别适合乍暖还寒的早春。
随着时代变迁,物产逐渐丰富,五辛盘迎来了它的升级版——春盘。隋唐年间春盘里添上了饼、萝卜、莴苣叶这些新鲜角色,味道层次也丰富起来。大诗人杜甫就在《立春》里写道:“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可见这春盘在当时已经流行起来了。
唐代的春盘里有饼,但还不是绝对主角,到了后来,饼的做法越来越讲究,地位越来越高,春盘便逐渐发展成春饼。从宋到明、清时期,立春吃春饼的习俗日益盛行,甚至晋级出更精致的春卷。到了清代,春卷已经是满汉全席128种菜点中,9道主要点心之一了。
不拘一格卷春饼
今天,“咬春”吃春卷、春饼依然是人们迎接立春的重要仪式。
在北方,尤其是华北、东北,立春日大街小巷的春饼店都会挤满了人。而能让北方人在节庆时暂且放弃饺子,春饼自有它的独特魅力。
北方气候寒冷,冬季漫长,面食热量高,能够提供足够的能量,所以春饼中的饼作为不可缺少的碳水,人们制作花了不少心思。饼的厚薄,柔软度、韧性,处处都需要经验和火候,甚至水、面的比例都有固定的定量。
北方春饼/图源:视觉中国
常见的饼有蒸饼、烙饼两种。蒸饼,开水烫面而成,揪成小剂子,按扁刷油,最后慢慢擀成合适的圆饼,上锅蒸熟。蒸出来的春饼要薄如蝉翼,细腻柔软。烙饼,则是在饼铛或平底锅上烙熟。烙的春饼富有弹性,比较筋道,细细咀嚼,能够品尝出其中的小麦香气。
各种配菜的制作,则充盈了春饼里春天的味道。
春饼的基础搭配是一份“炒合菜”——韭菜、豆芽、鸡蛋组合。这种搭配,既有春天韭菜的鲜,又有鸡蛋的香,再加上新发黄豆芽的爽口,增加了层次感。
春饼和炒合菜/图源:视觉中国
加上酱肘子的春饼是最经典的搭配。春饼薄而软,肘子肥瘦相间,蘸上酱,加几根黄瓜条,从头吃到尾,便有“有头有尾”的吉利之意。
春饼和酱肘子/图源:视觉中国
如果你很有想象力,春饼还可以有各种搭配,一盘酱,一份土豆丝、火腿丝、葱丝、卷烤鸭、瘦肉丝、木耳丝……只要你想得到,春饼就可以卷一切。
春卷也有甜咸辣之争
对于江南地区的民众而言,“咬春”是油炸春卷一口下去的“咔嚓”响,它既是酥脆的证明,也是迎接春天的声响。
炸春卷/图源:视觉中国
扬州人会已经伸开锯齿状小嫩芽的荠菜包裹在春卷里,再放入油锅里“嗞啦嗞啦”作响。随着油锅里逐渐飘出香味,宛如小金条一般的春卷就炸好了。放进嘴里,春卷外酥里嫩,香脆之间还夹杂着清新的荠菜,汁水迸发,鲜香无比。
荠菜春卷/图源:视觉中国
上海春天的味道藏在三丝春卷里。常见的“三丝”,除了里脊肉丝,素菜往往会配上黄芽菜、香菇、木耳,或者是时令的韭黄、豆芽、笋丝。这种搭配使得春卷有种油润的柔软口感,配合炸卷皮的薄脆感,恰是三丝春卷的妙处。
三丝春卷/图源:视觉中国
在杭州又酥又甜的豆沙春卷是很受欢迎的口味。虽然这种春卷往往只有一根食指的长度,但是小巧精致,一口咬下去,柔软的豆沙在嘴里化开,瞬间香甜的味道就溢于唇齿之间。
豆沙春卷/图源:视觉中国
福建泉州的润饼和春饼一脉相承,虽然它的外观还有几分类似于春饼,不过饼皮的制作却大有乾坤。使面糊在锅底均匀铺开,一贴、一蹭,手落手起短短几瞬,铺在锅底的面糊就成了一张薄面皮。面皮配上胡萝卜丝、春笋丝、豆芽、香菇以及当地盛产的海苔、油炸酥鱼、虾仁等等,口感鲜美而丰富,那是沿海地区春天的味道。
润饼/图源:视觉中国
四川遂宁的芥末春卷绝对是对味蕾的挑战。芥末春卷在当地叫“冲”,因为它薄薄的饼皮里除了有常见的小菜,还有一种口感和芥末类似的特殊酱料。当你手抓住“冲”,头一仰,顺势放进嘴里时,辛辣刺激的口感会有冲出天灵盖的感觉,刺激爽口。
在湖北随州人的眼中,春天带着豆油皮的味道。将野生荠菜洗净切碎,与炒熟的肉末、鸡蛋、藕丁、葱姜等拌匀,最后用切成小块的豆油皮包成火柴盒大小的饼状,再小火慢煎至两面金黄。煎好的春卷表皮橙黄油亮,外焦里嫩,清香可口。
豆腐皮包鸡虾春卷/图源:视觉中国
立春还有这些讲究
首先,立春有“三候”。
一候东风解冻。立春后第一个五日,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迎春花是这一候的花信,因其在立春后开花最早,花后即迎来百花齐放的春天而得名“迎春”。
二候蛰虫始振。立春五日后“蛰虫始振”,蛰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蛰”是隐藏的意思,指在地下冬眠的小虫因天气变暖、土地变得松软而开始苏醒,动而未出。
三候鱼陟负冰。再过五日“鱼陟负冰”,河里的冰开始解冻,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
其次,立春除了“咬春”,还要打春、迎春、游春。
打春是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古时农业靠天吃饭,因此旧时人们会在立春前一天用泥土做春牛,立春时用红绿鞭抽打,被称为“打春”。
迎春是最初的迎春活动,主要是国家祀典,后来发展为民间的活动,如贴宜春帖、挂春幡、贴春画、戴春鸡等。
游春是民间庆祝立春的一种活动。各村各社的锣鼓队和仪仗队走在前边,由四人或八人抬的巨大春牛塑像走在后边,边走边舞,锣鼓喧天,游行的队伍十分壮观。
此外,对于体弱多病的人、梦多睡眠浅的人、怕寒体虚的人、易怒的人,这4类人要学会“躲春”。
对于养生爱好者来说,春季是补充阳气的好时候,推荐吃韭菜。
《饮膳正要》中记载,韭菜安五藏(脏), 除胃热,下气,补虚。可以治疗胸痹、反胃、肠炎等不适症状,还可以抗炎。韭菜中含有丰富膳食纤维,可以促进胃肠道蠕动,帮助改善肠道相关疾病。也可以帮助治疗由于阳虚造成的胃痛、反胃。
春天的韭菜又鲜又嫩,有助于补充阳气,春季食用正当时。
常见的菜式有这些↓↓
韭菜猪肝汤:
补血补肾,养肝明目。
韭菜:温补肝肾,温中;猪肝:养肝明目,健脾益气。二者搭配制成韭菜猪肝汤,可以起到补血补肾,养肝明目的作用,帮助治疗血虚、面色萎黄、视物昏花、腰膝酸痛等症,也有补充阳气的作用。
制作方法:
● 猪肝切片,焯水,快速过凉,使猪肝保持鲜嫩的口感;
● 起锅烧水,放入处理好的猪肝片、韭菜和少许姜丝;
● 加胡椒粉、盐、醋、糖调味,养肝不上火。
韭菜根粳米粥:
调理肠胃。
春节期间,大鱼大肉吃得多,早餐来上一碗韭菜根粳米粥,有助于调理肠胃,还可以治疗小儿遗尿与脾胃虚寒引起的长期大便稀溏、不成形。
制作方法:
取25克韭菜根和50克粳米一起熬粥,可加少量白糖调味。
健康小贴士:
血糖高的人群不宜食用此粥。
韭菜子枸杞茶:
滋养肝肾
韭菜子:温补肝肾,壮阳固精;枸杞子:滋补肝肾,润肺,明目。
制作方法:
韭菜子、枸杞子各取3~5克,用热水冲泡后饮用即可。
健康小贴士:
感冒或者上火时,不宜饮用。
韭菜生姜汁:
健胃
《丹溪心法》中记载,韭菜生姜汁可以帮助治疗反胃,帮助健胃。
制作方法:
取韭菜汁15克,生姜汁3克,用温牛奶冲兑饮用。
当然,别忘了经典吃法:
放进春饼卷着吃。
制作方法:
● 锅中放入花椒油,炒香葱、姜、蒜;
● 依次放入豆芽、胡萝卜、鸡蛋块、韭菜,翻炒均匀;
● 加少许醋调味,然后放入泡好的粉丝;
● 出锅前加盐调味;
● 用春饼把炒好的合菜卷起食用即可。
健康小贴士:
胃炎、胃溃疡患者不宜过多食用韭菜。
你家的“春”是怎么“卷”的?
评论区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