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行《职业病分类和目录》包含了10类132种法定职业病,包括职业性尘肺病、职业性化学中毒等。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职业病已成为影响劳动者健康的重要问题之一。职业病不仅给个人带来身体和心理上的痛苦,也对家庭、企业乃至社会造成沉重负担。因此,加强职业病防治宣传,提高全社会对职业病的认知与防范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职业病防治宣传短片
职业病有哪些危害
粉尘类危害
粉尘类危害是职业病中最为常见的一类,主要来源于矿山开采、金属冶炼、建筑材料加工、纺织印染等行业。长期吸入含有游离二氧化硅的粉尘,如石棉尘、煤尘等,可引发尘肺病,这是一种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严重损害呼吸功能,甚至导致死亡。此外,粉尘还可能引起过敏性肺炎、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
放射性危害
放射性危害主要来自核工业、医疗、科研等领域。放射性物质通过电离辐射作用于人体,可破坏细胞结构和DNA,增加患癌风险,如白血病、甲状腺癌等。长期接触低剂量辐射还可能引发遗传性疾病和生殖系统疾病,对后代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化学类危害
化学类危害广泛存在于化工、制药、农药、油漆、塑料、橡胶等行业。有毒化学物质如铅、汞、苯、氯乙烯等,可通过吸入、食入或皮肤接触进入人体,引起中毒性肝病、肾病、神经系统损伤等。某些化学物质还具有致癌性,长期接触可增加患癌风险。
物理因素危害
物理因素危害主要包括噪声、振动、高温、低温、电离辐射(非放射性)等。长期暴露于高强度噪声环境中,可损害听力,甚至导致噪声性耳聋。振动则可引起手臂振动病,表现为手部麻木、疼痛等症状。高温作业易导致中暑、热射病等热相关疾病,而低温作业则可能引发冻伤。此外,电离辐射(如X射线、γ射线)的过量照射也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生物因素危害
生物因素危害主要来自医疗、农业、畜牧兽医等行业。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可通过接触、吸入或食入等方式进入人体,引起传染病或寄生虫病。例如,医务人员可能因接触传染病患者而被感染;农业工人则可能因接触动物粪便或受污染的水源而感染寄生虫病。
其他特殊危害
除了上述五类常见危害外,还存在一些特殊类型的职业病危害。如不良作业姿势和重复动作导致的肌肉骨骼疾病(如颈椎病、腰肌劳损);长期接触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引发的视觉疲劳和“电脑病”;以及因工作压力大、精神紧张等心理因素导致的职业紧张综合症等。这些特殊危害同样不容忽视,对劳动者的身心健康构成威胁。
职业病防治宣传
怎样守护职业健康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职业病的发生与发展,实施职业健康三级预防策略至关重要。
第一级预防
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是职业健康保护的首要环节,旨在通过消除或控制职业病危害因素,从根本上防止职业病的发生,例如采用无害或低害材料,合理布局工作场所和指导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等。
第二级预防
二级预防,又称临床前期预防,是在职业病发生之前,通过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等措施,及时控制职业病的发展和恶化,例如定期开展职业健康检查,建立健康监护档案、定期监测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等。
第三级预防
三级预防,又称临床预防,是针对已患职业病的劳动者,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终止疾病的发展、防止病情恶化和复发,以及预防并发症和伤残。如确保职业病诊断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提供必要的医疗救治、保障患者工伤保险待遇等。
预防职业病,保障职业人群身心健康需要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个人共同努力,采取综合性的措施。
职业病防治宣传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双向奔赴”
用人单位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为每位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劳动者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记录其职业史、接触史、健康检查结果等信息,为职业病诊断提供依据。
用人单位应定期监测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工作场所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定期监测,了解其种类、浓度或强度,评估其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
劳动者应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应了解企业的职业病防治计划,积极支持并参与到相关活动中,共同维护自身健康权益。
职业病防治宣传
延伸阅读
职业健康检查
职业健康检查是预防职业病的重要手段,能够帮助早期发现职业病、职业禁忌证和可能的其他疾病与健康损害,对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劳动者具有重要作用。
职业健康检查是指医疗卫生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进行的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的健康检查。
注意:普通体检不能代替职业健康检查。
了解更多医疗资讯
请长按识别关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