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片很大胆,还得是他

体娱   2024-08-09 18:03   北京  

从没见过这么惨的电影。

影片还没上映,刚放了几条预告片,就被群嘲了。

“为什么穷人要花钱,去影院看有钱人演穷人?”

“消费苦难,假励志的毒鸡汤!”

随便点开一条相关视频,都能看到相同的话术。

这部电影现在的舆论处境,意外地符合它的片名:

《逆行人生》

《逆行人生》的故事并不复杂,用一句话就能概括:

中年失业的大厂员工,走投无路转行送外卖,没想到找到了人生困境新的解法。

主角高志垒是一名“互联网大厂”的员工,45岁被算法“优化”丢了工作。

P2P暴雷,让家庭积蓄一夜清空。

父亲脑梗,治疗花光了遣散费。

老婆是全职太太,准备重新工作,但收入杯水车薪。

因为除了日常开销外,失业的高志垒还要承担房贷月供、女儿上国际学校的学费、父亲的医药费。

加起来每个月至少还需要一万五。

编剧把所有可能出现的家庭困境,全都集合在这一个角色身上。

现实世界中,很少有这么倒霉的人。

所以我更倾向于,把高志垒看作一个缩影。

众多过着“高杠杆”生活的,中产的缩影。

和很多大龄失业的程序员一样,高志垒投了上千份简历,全都石沉大海。

眼看房贷就要断供,他只好转行送外卖,解燃眉之急。

想必大家都看出来了,本片的核心主题,并不是前期争议最大的外卖员。

选择外卖员,是因为绝大多数失业者,都把它当成一种“退路”。

相对于其它行业,它的准入门槛确实很低。

只需要一辆电动车,一张健康证,一部手机,一段几个小时的临时培训。

它的收入,多劳多得的情况下,也确实可以很高。

但是当真正踏入这一行,高志垒才知道其中的困难。

迷路、车祸、超时、差评……该踩的坑,他是一个都没错过。

影片的节奏挺好,既呈现了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遇到的种种困难。

又如实记录着,给予我们希望的幸福瞬间。

笑点、泪点和爽点交替出现,没有给尿点留半点空间。

就像生活,总是喜忧参半。

观众随着高志垒,在送外卖中不断成长。

想要不超时,不光要认路,还得和保安搞好关系。

切中痛点的小礼物,就能让“外卖不许进”,变成“欢迎您贵宾”。

想要拿好评,就得设身处地为顾客考虑。

从一开始的满嘴抱怨,到后来主动代扔垃圾。

想要出餐快,就得和商家打好关系。

从擦桌收碗,到上手炒菜,高志垒不知不觉间成了“垒哥”。

高志垒从站点垫底,倔强青铜,一路升到了钻石骑手。

观众也获得了“打怪升级”般的爽感。

《逆行人生》不是他一个人的奋斗,也是一群人共同努力的群像。

用胶带修一切的“老抠”,据说他连内裤都是用胶带补的;

车上贴满了贴纸的年轻人大山,闲下来还会搞直播;

沉默寡言从不接转单的“单王”大黑,掌握着从不外传的送餐秘籍;

已经57岁高龄,心里却藏不住事的老黄,逢人便提比自己小一岁的老婆;

送餐量爆杀众多男外卖员的小敏,是高志垒单王路上的强力对手。

正应了站长的那句话:

我们这儿没有歧视,只有外卖骑士。

你们站里说谐音梗不扣钱啊?

每个“怪癖”的背后,是不为人知的往事,是努力奋斗的目标。

老抠的抠,是为了给孩子筹集医药费;

小敏年纪轻轻,其实已经是个妈妈了,每晚都会带孩子一起跑单;

大黑的孤僻和拼劲,是为了弥补本不该由他偿还的“债”;

这群“怪人”看似不同寻常,但是都有其现实原型。

四年前,《人物》的一篇报导,或者说田野调查——《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

回顾这篇文章,你能从中找到电影里很多角色的身影。

这就是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角色们不是拍脑门臆造的艺术产物。

而是有血有肉的、生活着的人。

近些年,优秀的现实主义电影,都有一个共性。

《我不是药神》,病人们守望相助,互通有无共克难关;

《妈妈!》,年迈的母亲照顾阿尔兹海默病症的女儿,两个生命彼此成全、彼此辉映;

《我们一起摇太阳》,身患重症、性格迥异的年轻人,履行“生命接力”的约定。

中国电影人正在讲述的,是根植于东亚文化的故事。

人与人之间的纽带,成为了角色的救赎,支撑着他们继续生活。

在《逆行人生》中,是外卖员的相互扶持,是家人间的风雨同舟。

当初刚入行的高志垒,得到了很多人的无私帮助。

指点他怎么找路,如何和商家打好关系,如何应付难缠的顾客。

善意又总能激发善意。

老抠意外出车祸,高志垒帮他送没送完的单子,下班还送他回家;

“送你一朵小黄花,谢谢你送我回家。”

高志垒给有胃病的大黑,送暖胃贴;

将自己的雨衣,借给被困在屋檐下的小敏母女俩。

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一个人难免势单力薄。

一群人,就可以相扶相助,风雨同行。

区别于宏大叙事,现实主义电影,更关注普通人的悲欢离合。

看似不值一提的小事,却最能让人共情。

串联起大的命题与线索,映射社会议题。

《逆行人生》不仅仅是外卖员的故事。

围绕着高志垒的经历,还有其他的社会议题。

比如代际沟通。

可能很多观众不懂。

为什么高志垒的父亲老高,在得知儿子失业后,会如此暴怒,甚至气到脑梗。

老一辈人对工作的理解,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一份工作干一生。

他们的字典里,没有跳槽和失业,只有下岗。

下岗,就意味着对社会失去了价值,意味着难以负担整个家庭。

更何况下岗的,是他引以为傲的儿子。

九几年的大学生,同济大学的王牌专业,怎么会失业呢?

后来老高脑梗,暂时失去了行动能力。

一次次尿失禁,逐渐将这位倔强老人的自尊击垮。

老高不想成为拖累,甚至考虑过自杀,连遗书都写好了……

但家人的意义,就在于不抛弃不放弃。

谁都不是累赘,而是彼此的“安全网”,在关键时刻为对方兜底。

家人们及时发现,积极劝导,让老高重新燃起了斗志。

为了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老高决定不去康复中心,靠自己的努力康复。

在类似的处境中,老高终于理解了儿子的难处,也支持他的决定。

可见代际沟通,缺少的就是设身处地的思考,和坦诚的交流。

尽管在某些方面理念不合,但是目的都一样。

为了让对方更好,让这个家变得更好。

当逆行无可避免,至少有家人可以同行。

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逆行人生》所展现的女性力量。

女外卖员小敏,干活麻利、做事独立,从一众男骑手中脱颖而出。

高志垒的母亲,在老高因脑梗,暂时失去行动能力的时候。

将小卖部重新开起来,共同撑起这个家。

高志垒的妻子肖妮,在得知他失业后,劈头盖脸就是一顿骂。

骂的不是高志垒的无能,没能担负起养家的责任。

因为她从没觉得,养家是高志垒一个人的责任

骂的是他隐瞒失业,独自承担金钱和精神的双重压力。

这个家,不是高志垒一个人的家,而是他们所有人的。

肖妮没有因断绝经济来源,而惊慌失措。

反倒是帮高志垒算了笔账,把家里可能的开销都理得明明白白。

而后重操旧业,教学生打架子鼓。

甚至瞒着丈夫,去美甲店打工。

肖妮的身上,有温柔和坚强,包容和独立。

最后,是“以何种心态面对逆境”

影片后半段,高志垒以真心换真心,得到了单王老黑的“秘籍”。

并以此为基础,充分发挥程序员的技术力。

开发了一款帮外卖员指路的小程序“路路通”,并将它无偿分享给其他外卖员。

如果这是一部纯爽片、商业片,高志垒就会依靠“路路通”杀回职场。

但这是一部现实主义电影。

这部电影叫《逆行人生》,而不是《逆袭人生》。

主角没有通过种种巧合,逆风翻盘。

而是适应环境,适应了当下的生活。

高志垒绝大多数压力,并非来自房贷。

而是家人的期待,是“一家之主”担负的责任。

所以他刚失业那会儿,瞒着所有人整整一个月。

但是从送外卖的过程中,高志垒逐渐敞开心扉,知道了家人的感受。

家人是悬挂在高空时的安全绳,是风暴中唯一的港湾。

一间房子不是家,家人团聚的地方才是家。

《逆行人生》没有歌颂苦难,因为苦难不值得被歌颂。

苦难就是苦难,不会带来成功,更不值得追求。

《逆行人生》也没有忽视苦难,粉饰太平。

因为大多数人,都在为了生活竭尽全力。

但是俗话说得好:关关难过关关过,生活中没有过不去的坎。

走起来,就会有路;跑起来,就会有风。

努力了,就有希望走出困境,至少能让眼下的生活变得更好。

每一个努力的人,都值得更好的生活,都应该被尊重。

《逆行人生》又何尝不是给每一个努力的人,送上的一贴安慰剂呢?

对于“人生”这道题,电影没有提供固定的解法,或是具体的答案。

而是通过影片里的众生相,给出了各式各样的人生可能性。

因为生活从来不是轨道,而是一片旷野。

正如高志垒一定没想过,自己会在外卖行业沉淀。

会在人人都激流勇进的时候,后退一步拥抱安静的生活。

脱离了大厂内卷,治好了精神内耗。

祝愿大家都在生活里找到自己的答案。

今天就说到这里,咱们明天见!

拜了个拜。
PS:

如果只是到此为止的话,就不是徐峥了。

沉淀了4年,他早就学会了在现实主义和商业片之间做平衡。

学会了该如何拍一部,“能过审”的现实主义电影。
当埋着头的上班族,从城市的四面八方涌进拥挤的地铁车厢,宛如罐头;

当导演用平拍的手法,记录忙忙碌碌的芸芸众生;

当头破血流的外卖员,将沾着血的外卖,送到灯红酒绿的夜店;

当员工默默接受被裁,外卖员们沉默忍受不断被压缩的送达时间。

却很少有人抬起头,向上叩问系统。

如果你对以上这些场景,感到不适。

我个人认为,这就是《逆行人生》隐藏最深的一层“现实主义”。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大力


在看护肝,观众老爷点个再走吧!

小片片说大片
片片陪你看电影,给你不一样的影视体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