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共和国75周年华诞献礼 | 为国筑基凭山海

时事   2024-11-25 16:54   北京  



矿产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矿产资源保障事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新中国成立以来,矿业开发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10月1日,共和国将迎来她75周年华诞。中国矿业报社策划组织推出“中国矿业高质量发展巡礼”重大主题报道活动,组织调研采访组,分赴各矿业大省采访,用脚步丈量矿山矿城,用眼睛感知矿业精神,用耳朵倾听矿业呼声,用内心感应矿业脉搏,用文字记录矿业发展,陆续推出“中国矿业高质量发展巡礼”系列报道,作为献给共和国成立75周年的珍贵礼物,今日刊发“辽宁篇”,敬请关注。   



      出了山海关,那个有山有海的地方,就是辽宁。辽宁,一山一水皆镌刻辉煌历史,一石一鸟都蕴藏人文底蕴。这个被誉为世界上“第一朵花绽放的地方”“第一只鸟起飞的地方”,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


01


夯基筑底撑起共和国工业脊梁

辽宁矿产资源丰富。能源矿产如煤炭、石油、天然气,冶金工业所需的铁矿石和辅助原料矿产,品种齐全。菱镁矿、滑石、硼矿、金刚石、铀、铜、铅、锌等主要矿产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辽宁矿床埋藏条件优越,地理分布集中,多种资源聚合在中部地区,形成强大的资源组合优势。

“辽宁矿产资源开发对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既奠定了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地位,也塑造了辽宁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业辉煌。”辽宁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张洁教授曾这样总结辽宁矿业在历史上的功勋地位。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凭借辽宁的资源条件和已有的工业基础,国家重点加速矿山建设,辽宁矿产资源真正进入大规模开发利用新阶段。钢铁工业形成了以鞍钢、本钢为主体的钢铁生产体系;煤炭工业形成了以抚顺、阜新、本溪、北票四大煤矿为主的煤炭生产基地;石油工业形成了完备的石油生产和加工基地。
数据显示,至“一五”计划结束的1957年,辽宁原煤产量达2284万吨,占全国产量的17.9%;生铁产量达417万吨,占全国产量的70.6%;原油产量达56万吨,占全国产量的38.4%。新中国成立后,辽宁恢复和改建了一批有色金属矿山,如华铜铜矿、芙蓉铜矿、杨家杖子钼矿、五龙金矿等,逐渐建成比较完整的有色金属工业体系。
矿产资源优势支撑着辽宁的工业优势,巩固着辽宁工业大省的地位。伴随着矿产资源开发及重化工业发展而出现的一系列资源型城市,如“煤都”“钢都”“煤铁之城”“煤电之城”“石油城”等,因其各自特色闻名遐迩,辽宁也因此被誉为“东方鲁尔”。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辽宁的矿产资源被大量调出。统计数据显示,1952到1978年,辽宁净调出钢材7949万吨,占全部产量的52%;净调出生铁6ll6万吨,调出铜、铅、铝、锌等四种有色金属383万吨。这些矿产品有力支援了国内多个地区的工业建设。
然而,重工业的规模扩张,主要依靠不断强化开采省内有限的矿产资源来支撑和维持。
“辽宁的浅层资源应该已经翻了不止两遍。”在采访中,辽宁省地矿集团所属辽宁省冶金地质勘查研究院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正是基于这种高强度的勘查开发,辽宁省域范围内的地表地质勘查工作程度要远高于其他省份,浅层资源新发现的几率已经很低。
尽管如此,辽宁在矿产资源方面的贡献仍有不俗的表现。
在2011年-2020年实施的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系列优秀找矿成果中,辽宁共7个上榜项目,涉及铁矿、金矿、石墨矿,为培育新产品、推动辽宁省石墨产业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源保障。作为共和国钢铁工业的长子,2006年,鞍钢集团将鞍山矿业公司、弓长岭矿业公司和齐大山铁矿重组为鞍钢矿业公司,并系统制定了资源发展战略,投资近亿元实施齐大山铁矿、西鞍山铁矿、黑石砬子铁矿、弓长岭井下铁矿等补充勘探项目,累计增加铁矿资源储量达10亿吨。该项目也被列入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优秀找矿成果予以通报。
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后,鞍钢矿业相继实施鞍千矿业、弓长岭露天铁矿、东鞍山铁矿、弓长岭井下铁矿等4项勘探工程,累计新增铁矿资源量达1.4亿吨。
2022年11月16日,全国最大的单体地下铁矿山——鞍钢西鞍山铁矿项目正式开工建设,成为国家“基石计划”国内铁矿资源开发的标志性开端。
辽宁省政府印发全省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方案,围绕辽东-吉南成矿带辽东段和辽西-太行成矿带辽西段2个重要成矿区域,聚焦铁、硼、金、钴、铌等战略性矿产,加强矿产基础地质调查,加大战略性矿产勘查力度。
辽宁省鞍山市梨花峪铁矿是省级地质勘查项目,也是辽宁省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重大项目。
“梨花峪大型铁矿床为陈台沟铁矿床的北延部分,为资源禀赋良好的单一矿体的大型沉积变质型铁矿床。该铁矿可与陈台沟铁矿进行一体开发,开发利用条件良好。”据梨花峪铁矿勘查项目负责人张随波介绍,该项目累计投资3378.4万元,前期已探获推断铁矿资源量3.32亿吨,本期普查预计新增推断铁矿资源量2亿吨,预计探获推断铁矿资源量5亿-6亿吨。 
在距离丹东市区两小时车程的深山里,是辽宁省地矿集团第七地质大队公司正在开展的凤城市翁泉沟周边等重点靶区硼铁矿勘探项目。
沿着一条碎石路爬上去,在倾角近40度的半山腰,是正在工作的钻机。
机台占地不超过5平方米。
“路况不好,为了方便安装,我们用了便携式钻机,占地少,更符合绿色勘查的标准。”已经在山上连续作业几个月的辽宁省地矿集团第七地质大队公司“女子突击队”的几个姑娘详细介绍了项目钻探情况。
硼属于国家紧缺矿产种类,是战略性矿产资源。辽宁丹东位于辽东古元古代裂谷的中东部,褶皱构造发育,岩浆活动频繁。东西向展布的古元古界变质硼矿带,使辽东地区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固体硼矿产区,固体硼探明储量一度占全国探明储量的85%左右,满足了我国硼矿需求的90%以上。
“丹东地区硼矿找矿工作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辽宁省地矿集团第七地质大队公司承担完成了大量的勘查工作,并取得了丰硕的找矿成果,探获了亚洲最大的翁泉沟铁硼矿及16处中小型硼矿床。”辽宁省地矿集团第七地质大队公司凤城翁泉沟周边等重点靶区硼铁矿勘探项目的指导专家介绍道,2023年,辽宁开展辽东优势矿种(硼矿)和国家战略矿种的勘查工作,划定了7个重点硼矿找矿区。其中“辽宁省凤城市硼矿重点找矿靶区验证”项目于2024年5月通过野外验收,新发现5处可供进一步勘查的工作区,其中1处硼铁矿勘查工作取得新突破,新增硼矿资源量达中型规模。
据了解,2021年以来,辽宁省级财政投入地质勘查资金4.9亿元,实施地质勘查项目110多个,其中2024年省级财政投入1.79亿元,同比增幅50.42%。重点聚焦战略性紧缺矿产与优势矿产等,大力推进鞍本辽地区铁矿、辽东金矿及辽西金矿勘查工作及凤城翁泉沟硼铁矿等外围勘查工作。

截至2024年7月底,辽宁省新增铁矿石资源量33.2亿吨、硼资源量33.44万吨、萤石矿资源量64.2万吨、金资源量25.37吨、铌资源量3700吨、钼资源量7152吨等,其中铁、萤石两种战略性矿产提前完成“十四五”新增资源量目标任务。


02


向绿而生绘就矿山生态新画卷

矿山生态修复是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重要工作内容,是建设绿色矿山的题中之义,在推动矿业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财政部办公厅、自然资源部办公厅、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前不久联合发布《关于公布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第二批典型案例的通知》。作为辽宁省辽河流域(浑太水系)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的重要子项目抚顺西露天矿坑生态修复项目入选。
抚顺煤矿始采于1901年,具有百余年的开采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抚顺煤矿累计生产优质煤炭近8亿吨,实现利税236亿元,为共和国大规模工业化经济建设作出突出贡献,也为抚顺赢得“煤都”的美誉。
毛泽东、邓小平等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到抚顺煤矿视察。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期间,来到抚顺矿业集团西露天矿,考察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加强生态环境修复等情况,作出了“开展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要本着科学的态度和精神,搞好评估论证,做好整合利用这篇大文章”的重要指示。
百年抚矿高质量转型发展也就此有了更明确的前进方向和根本遵循。
抚顺矿业集团西露天矿位于抚顺煤田西部,浑河南岸,千台山北麓,矿坑东西长6.6公里,南北宽2.2公里,面积达10.87平方公里,垂直深度超过400米,是“亚洲第一大露天矿坑”。
如何将这块大地的“伤疤”变为生态公园、良田美景,是摆在眼前急迫待解的一道考题。
2019年6月,抚顺西露天矿由采转治。为修复“伤疤”,实现生态复绿,西露天矿科学制定区域生态修复系列规划,大力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项目和矿山复绿三年行动。
2021年6月,将抚顺西露天矿坑生态修复作为工程项目的辽河流域(浑太水系)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获得国家批复。
为防止滑坡等地质灾害发生,西露天矿对矿坑进行“回填压脚”,再采用场地平整-消火-压实-覆土-压实-植被栽植-保水-养护的工艺进行生态修复,在平整后的土地上铺近一米厚的土壤,先后精心栽植40余个树种400余万株树木,成功构建起乔、灌、草一体化植物群落。
如今,矿坑及周边西舍场、东舍场、南舍场等关联区域生态修复面积达22240亩,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54.3万吨,释放氧气39.7万吨,山水林田湖草沙和谐统一的生态体系逐步形成。
驱车环行西露天矿285生态修复区域,所到之处皆是绿树环绕,花草点缀。
沿着抚顺西露天矿的盘山步道行进,能看到一段长长的、整齐排列在路边上的,有辽宁省各省直机关单位名称的标识牌。
“2023年是辽宁省启动废弃矿山复绿新突破三年行动的第一年。当年,辽宁省委、省政府、省人大、省政协及省属各部门和驻辽部队等,都在这参加了义务植树活动。那一次植树至少有三四千人参加。”抚顺西露天矿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18年以来,辽宁省已组织千人以上大型植树活动22次,栽植各类树木236万余株,实现绿化面积12240亩。“目前,西露天矿生态修复面积达1.2万余亩,占整个矿坑面积的70%以上。我们努力打造一个‘点上成景、线上成林、面上成荫、环上成带’的‘煤海绿洲’,让其成为城市的一道靓丽风景。”
2023年,西露天矿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成为《中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集》13个代表性案例之一,成功入选联合国首批十大“世界生态恢复旗舰项目”。
据了解,下一步,抚顺矿业集团将按照西露天矿综合治理与整合利用的总体方案,继续项目化推进地灾治理、生态修复、资源释能、产业导入等工作,大力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项目和矿山复绿行动,积极谋划煤炭、玄武岩资源整合利用等项目,逐步建成集绿色赋能、生态涵养、红色文旅、文化创意、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绿色低碳转型示范区,推动资源变资产、青山变金山,努力打造全国矿山生态修复、绿色转型示范样板。
在2024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上,自然资源部发布全国首批15个生产矿山生态修复典型案例,鞍钢集团矿业有限公司生态园入选。
走进鞍钢矿山生态园,穿行于满目青绿的草坪、绚丽多姿的花海、绿荫环绕的林间小路、爬满葡萄藤蔓的长廊,很难想象脚下曾是寸草不生的铁矿排岩场。

据同行的鞍钢矿业相关负责人介绍,鞍钢矿山生态园曾是鞍钢矿业大孤山铁矿的排岩场和尾矿库。这里曾经有大量石头和废渣堆积,几乎寸草不生,从空中俯瞰就像一块巨大的“伤疤”,被称为城郊“乱石滩”。

2004年,鞍钢矿业开始实施矿山复垦绿化工程。
在排岩场种花种草种树,不是个容易的事儿。20年一路行进,鞍钢矿业在矿山生态修复实践中不断摸索,形成了自己的经验和心得。
“刚开始,没有路,没有土,都是石头,树苗都要一棵一棵背上去。”针对边坡岩石结构复杂、坡面角度大、水土容易流失、树木花草不易成活等问题,鞍钢矿业自主研发边坡修复喷播技术、边坡生态修复配置优化技术、边坡生态改良技术、边坡持水防流失生态土壤粘合技术、尾矿代替客土土壤化利用技术,实现植株成活率达到95%以上;为有效减少水土流失,提高树木成活率,自主研发土壤重构修复技术、生物多样性重建技术等多项复垦种植技术,有效提升土壤涵养水源能力。截至目前,鞍钢矿业共获得20多项省市绿色矿山科技成果奖,以及2项绿化复垦专利,1项专有技术。
“我们利用铁尾矿改良苏打盐碱地项目试验已取得成功,利用该技术对苏打盐碱地改良后,按现有种植方法种植绿色水稻,每公顷产水稻6800斤,每公顷可获利润2.8万元。”据介绍,鞍钢矿业在尾矿综合利用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及技术储备,取得专利9项,专有技术12项,被列入中央企业重大技术创新项目。此外,鞍钢矿业还利用废弃岩石和尾矿生产新型建材系列产品。
近20年,鞍钢矿业人通过接续奋斗,原本寸草不生的废弃排岩场,终于实现了“在石头缝里长树,在粉尘堆里开花”。如今这里已经绿树成荫、鸟语花香、风景如画,成为东北地区果树种类最多,集旅游、科普、休闲健身、生态农业开发多功能于一体的矿业生态园,被授予“国家绿色矿山示范基地”。
今年9月27日,鞍钢矿业与鞍山市共同举办生态园对外开放签约仪式。
随着绿化复垦生态园正式对外开放,鞍钢矿业也将对园区进行升级改造,将其打造成为工业文化遗迹、生态自然景观、矿山生产体验相结合的旅游示范区,形成“一流生态环境示范基地+研学、旅游、康养、婚庆、商务”的多维一体生态品牌基地,并将寻求多元合作,开展生态教育活动,以此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共同推动矿山生态修复工作向更高水平迈进。
多年来,鞍钢矿业累计投入近10亿元,对38个项目、2000公顷矿区进行复垦,种植340余万株树木,可绿化复垦率达到100%。
2019年,鞍钢矿业所属铁矿山全部通过自然资源部专家审核验收,均被评为国家级绿色矿山,其绿色发展进入全国先进行列,被评为全国生态文明优秀企业。
近年来,鞍钢矿业扎实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充分利用自有厂区及矿山闲置土地、厂房屋顶等自有资源,开发光伏及风电,推动绿电发展,积极推动矿山转型升级,努力打造天蓝、地绿、水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矿业。
鞍钢矿业矿山生态修复是辽宁省废弃矿山修复治理的典型和标杆,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示范意义。
2023年3月20日,辽宁省自然资源厅发布实施《辽宁省绿色矿山建设专项规划(2021-2025年)》,明确到2025年底前,实现全省新建矿山投产1年后100%进入项目库;有效生产矿山绿色矿山建成率达到75%;绿色矿山建成数量要达到420个;出台全省绿色矿山管理办法;在省内树立20个绿色矿山典范企业,着重提升新建矿山、生产矿山和已建成矿山的绿色矿山建设水平;重点推动辽东绿色经济区内、省内菱镁矿、大中型建筑砂石类等重点领域的有效生产矿山的绿色矿山建设,以及重点突破露天矿山边坡治理、小型生产矿山集约化、数字化发展等关键环节,保障如期完成规划任务目标。
记者从辽宁省自然资源厅获悉,截至9月底,辽宁省已完成废弃矿山年度治理面积10.5万亩、复绿面积3.1万亩、植树328.5万株,2024年任务完成率分别为74%、129%、132%。
在10月份召开的2024年辽宁省废弃矿山复绿工作现场会上,针对全省废弃矿山复绿工作又有了新要求。会议强调,废弃矿山复绿工作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是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的重要内容。要充分认识做好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加快治理进度,高质量打赢废弃矿山复绿攻坚之年攻坚之战,必须完成全省三年43.7万亩废弃矿山清零任务,确保复绿成果经得起实践和群众检验。

美丽辽宁,加油。


03


厚植优势打造产业转型新引擎

深秋,在抚顺矿业集团西露天矿观景台驻足远眺,近处,万亩绿洲,生机盎然;远处,十里煤海,热浪奔涌。

“对于西露天矿区的治理和修复,我们按照‘治理+生态+产业+民生’的工作思路,举全集团之力推进综合治理与整合利用,在方案论证、灾害治理、生态修复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用行动诠释‘奋斗创造历史,实干成就未来’。”抚顺矿业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王作震介绍。近年来,抚矿集团公司立足百年矿山资源禀赋,按照“落地一批、建设一批、谋划一批”的项目推进思路,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积极建设“四大产业园区”,着力构建资源有接续、项目有效益、发展有后劲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使坑内治理与影响区产业发展相互关联、协同发展,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
“你看,右侧是我们正在治理的矿坑。下一步计划以西露天矿综合治理与整合利用为核心,挖掘百年矿山历史传承,弘扬红色文化和近代工业文明,结合抚顺煤矿博物馆、西露天矿一号观景台、大型矿山机械展区、大官窑文创园等一批文旅项目,全景展示我国煤炭工业历史。进一步提升生态服务功能,逐步打造绿色赋能、生态涵养、红色文旅、文化创意、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绿色低碳转型示范区,串联周边区域工业文化、休闲文化、红色文化等资源,打造全新的矿山生态产业园,推动资源变资产、青山变金山,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这边是我们的治理修复区,那边是我们的页岩炼油厂厂区。”站在观景台上,沿着他指向的方向,能隐约看到纵横交错的管廊及各式罐体。“现在,我们的油母页岩炼油装置,不仅可生产页岩油,炼油过程中产生的瓦斯还用于发电、供热,炉渣则用于生产建筑材料,形成了循环经济产业链。”
王作震介绍的就是抚矿集团打造的以固废开发利用为核心的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园,突出以煤炭和油页岩综合开发利用为核心,建立了“油页岩开采-油页岩炼油-页岩油化工-固废综合利用”及“煤炭-发电-供热(暖)-造纸”协调发展的两条循环经济产业链。
“我们的油页岩综合利用产业更具特色。过去采煤时,油母页岩作为伴生物被剥离丢弃。现在,企业自主研发的油页岩干馏技术,让这些废石料变成了宝贝。”他介绍,抚矿集团现有油页岩地质储量32亿吨,可采储量11亿吨,可以为一个中型炼油厂持续利用40年。
“我们成立了国内唯一专门从事油页岩工艺技术开发的研发机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小颗粒油页岩干馏技术且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建成了页岩油化工示范装置。”他介绍,抚矿已建立国家级研究平台——“国家能源页岩油研发(实验)中心”和“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并获国家授权专利117项、行业成果奖10项;制定国家标准3项、行业标准4项。
如今,抚矿集团建设了油页岩热电联产项目,配套建设了循环洗涤水余热回收与供暖装置,建立起一条完整的油母页岩循环经济产业链。凭借丰富的产业链发展模式,抚矿集团被确定为全国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企业。正在全力打造的千万吨炼油企业,推动集团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步伐,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走,带你们去看看我们的城市生活垃圾发电项目。”延迟了一个会议,王作震带着我们转场。
抚顺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位于抚矿集团西舍场复垦基地入口处。
汽车沿山而上,停在一处削山而建的崭新场地前。这里就是抚顺矿业集团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所在地——三峰亿金环保能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这是抚矿打造的以城市生活垃圾发电项目为核心的环保经济产业园。
进门环视,眼前没有堆积成山的垃圾,也没有冒着黑烟的大烟囱,而是整洁又美观的厂区环境,还有美丽的喷泉。
“以往,我们的城市生活垃圾都是通过填埋的方式处理,既影响城市环境,也会造成潜在污染风险。2020年5月,由辽宁抚矿三峰亿金环保能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建设运营的抚顺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举行开工仪式。由此,抚顺市城市生活垃圾实现了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三峰亿金环保能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介绍。
据了解,抚矿三峰亿金公司垃圾焚烧发电厂是抚顺市目前已建成的唯一一座,也是抚顺市第一座现代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占地140亩,总投资5.7亿元,采用PPP模式,由抚矿集团、重庆三峰环境集团和辽宁亿金善邦投资集团组成联合体中标,并组建辽宁抚矿三峰亿金环保能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负责项目建设和运营。项目建设规模为日处理生活垃圾1200吨,配置两条日处理600吨的垃圾焚烧生产线和两台12兆瓦汽轮发电机组,年垃圾处理量43.8万吨,年上网电量1.4亿千瓦时,年减排二氧化碳12万吨。
这是矿山企业高效利用土地及资源,完成吃“废”吐“金”的资源循环利用,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多赢”的一个生动案例。
抚矿集团的另一个新产业是西舍场的光伏发电项目,也就是以光伏发电项目为核心的新能源产业。
登上西舍场光伏发电项目的楼顶露台北望,是一望无际的太阳能发电板。
“你看,光伏板下就是煤矿采剥形成的排土排弃场。我们充分利用矿区西舍场、南舍场土地资源,在这里投资约16.2亿元建设光伏项目,就是要采取‘光伏+生态治理’让废弃的矿山披新装,让矿山的产业再度‘沸腾’。”抚矿集团新能源产业园的相关负责人介绍,“西舍场10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是2022年5月开始建设的。除了西舍场10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我们还有南舍场40兆瓦和西舍场200兆瓦的光伏发电项目。20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装机容量20万千瓦,由64个光伏方阵组成,占地面积4800亩,投产后年平均发电量2.8亿千瓦时,相对火力发电每年节省标煤9万吨,相应减少排放二氧化碳23万吨。我们计划整体建设34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年均发电量约5亿千瓦时,年均总收入约1.77亿元,年减排二氧化碳47万吨。”
“舍场堆积区是抚顺百年煤矿开采留下的‘伤疤’,光伏发电项目是抚平‘伤疤’的重要手段之一。将来我们会架设更多的光伏板,为舍场穿上太阳能‘外衣’……”
共和国成立之初,辽宁的“土特产”是石油、煤炭、铁矿石等重要矿产资源,是辽河油田、阜新煤矿、本溪铁矿、鞍山铁矿等享誉全国的能源基地。
迈进新时代,辽宁的“土特产”变成了航空母舰、歼击机、人工智能、机器人、数控机床……
75年,共和国工业“长子”的底气仍然还在!而所有“土特产”仍然都事关矿产资源。
按照辽宁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21-2025年)的目标,辽宁将全力做好矿产资源领域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三篇大文章。要大幅提升铁、金、硼等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保障能力,构建抵御铁矿石国际市场风险的“压舱石”,为国家守住硼矿战略性资源安全底线,推进绿色矿业发展。
今年4月,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辽宁省委副书记、省长李乐成表示,辽宁省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努力把辽宁打造成国家重大战略支撑地、重大技术创新策源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新高地、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示范地……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不断厚植全面振兴的绿色底色……
“重大战略支撑地”“重大技术创新策源地”“先进制造业新高地”“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示范地”……这一切无一不与矿业有关,无一不与绿色发展有关。
随着东北振兴的逐步深入,辽宁的未来,前景可期!

编辑/宫   莉

审核/李晓娜

审签/张丽华

本文由微信公众号“中国矿业报”独家编辑。欢迎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

联系电话:010-66559956

全媒体投稿平台:tougao.zgkyb.com


往期精彩回顾
人事变动 | 中国宝武重要人事调整
“矿合法、地不合法”有望破解!新矿产资源法对矿业用地作出专门规定
人事变动 | 西部矿业重要人事调整

中国矿业报
面向地勘行业、矿山企业读者的权威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