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为了完成产值增量,盲目成公司、铺摊子、上项目,导致一些公司和项目亏损,加重地勘单位经济负担。而现在为了减亏治亏,又大刀阔斧压减企业,在没有进行充分调查研究和论证基础上,就层层下达硬性压减指标,在把一些扭亏无望的企业关停之时,也把一些效益不错、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给关掉了。更重要的是,一些被列为关停清单的公司拥有许多资质,承载着地勘单位转型升级的重任。一旦被关掉,地勘单位这些年好不容易取得的资质将失去,将严重制约其未来的发展。”这家大型地勘单位下属单位负责人的一番分析道出了许多人共同的心声和忧虑。
01
一马挡路,万马不能前行。号称“百局千队”的国有地勘单位作为地质找矿的主力军,为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但纵观我国地勘单位的改革之路,可谓是风风雨雨、磕磕绊绊,几经反复、曲折前行。时至今日,我国地勘单位改革仍是摸着石头过河,虽然按照规定动作完成了事企分类改革,但还没有探索出一条真正成熟且适合地勘单位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找矿不如开矿,开矿不如倒矿,倒矿不如用矿。早在1998年地勘单位属地化前后,因矿业经济形势下滑、地勘市场萎缩,作为最基础、最前端的许多地勘单位陷入了困境。彼时,国内地勘单位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按照“一业为主,多种经营”思路,开始了艰苦的“第一次创业”,相继开展了所谓的“三产”项目。山东省煤田地质四队还曾作为煤田地质系统内多种经营转型试点单位,推出了雷蒙磨等装备。据了解,彼时,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的多种经营产业遍地开花,二队的钻具加工制造、宾馆餐饮服务,三队的地热井工程,四队后来的地源空调项目,还有局直属的机械厂,都是风生水起,红红火火,撑起了全局经济的“半壁江山”,为地勘单位转型升级、持续发展作出了经济贡献。
在2000年前后那段艰苦的岁月里,国内许多地勘单位因为地质工作量急剧下降,常常是入不敷出,吃了上顿没有下顿。也正缘于此,当时曾提出了“戴事业帽子,走企业路子”的发展模式,许多地勘单位组建公司,依托钻探技术和人才优势,或向工程勘察、地铁施工等延伸领域拓展,或向装备制造、宾馆服务等非地质领域进军。正是这些公司的组建和运营,才稳定了队伍,减少了人才流失,保留了地质血脉,为地勘单位后续发展乃至壮大奠定了基础。
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地勘单位普遍存在固定资产少、家底薄、流动资金紧缺、离退休职工多、历史包袱重等实际困难,在改革过程负重前行难免会有阵痛甚至不乏失败。尤其是地勘单位从找矿主力军沦落为“打工仔”后,尽管千方百计找项目寻出路谋发展,但效果并不佳,许多地勘单位生存更是成了问题。彼时,一些省份又提出了“一队一矿”的思路,支持鼓励地勘单位拿矿开矿。一些省份的地勘单位开始在矿业权上下功夫,并相继取得了一批矿业权。借助这些矿业权,或单独开发、或合作经营、或参股分红,一些拥有矿业权的地勘单位日子终于有所好转。可以说,在这段地勘单位普遍吃不饱的特殊时期,大凡拥有矿山或者参与矿山开发,以及多种经营搞得比较好的地勘单位,因为一方面有“人头费”支撑,一方面又有其他收入补贴,日子还都能过得去。
到了2006年,在生死边缘苦苦挣扎的地勘单位终于迎来了春天。当年1月,随着《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的印发,全国地勘单位重新焕发活力。特别是2011年底,随着矿业经济形势的好转、地勘投入的加大,尤其是《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纲要(2011—2020年)》印发实施,全国地勘单位在东风劲吹中实现了咸鱼翻身,迎来了属地化改革后的第一个发展黄金期。
02
然而,进入2012年以后,随着矿业经济的持续下行,许多矿业权因环保、安全原因相继退出,我国地质勘查投入开始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尤其是2017年之后,地质勘查投入更是断崖式下跌。到了2020年,全国地质勘查投入资金161.61亿元,同比减少6.1%,不足2012年最高点的1/3。
更重要的是,因为前几年地勘经济的高速发展,一些地勘单位通过地质找矿、矿业开发或多种经营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也由此引起了相关部门的关注。“仅靠上面的事业费,日子过不下去了无人管少人问,一旦通过矿业开发或多种经营日子过得好了,却又以事业单位为名来‘秋后算账’。”此时,一些地方特别是巡视或审计部门又以地勘单位是事业单位,不该一边拿着上面拨付的事业费、一边面向市场赚钱为由,对地勘单位进行整顿,原先市场项目经营盈利发放的超额绩效被责令退回,一些地勘单位好不容易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优良资产也被剥离。
肩负找矿使命、以找矿为生的我国地勘单位,又一次陷入了困境之中,也再一次站在了命运的十字路口,陷入何去何从、如何转型的困局。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首先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并将绿色发展作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理念,为我国地勘单位转型升级、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
在这段时期内,面对矿业经济不景气、地质勘查投入锐减、主业任务量骤降等严峻形势,许多地勘单位又依托自身优势,进行了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二次创业”。他们积极融入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大局之中,纷纷投身于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土地调查、城市地质调查、城市管网建设、地下水调查、地质灾害监测与防治、地质公园和矿山公园的调查与设计、矿山生态修复治理、绿色矿山建设技术服务与评估等领域,既有力支撑了绿色高质量发展大局,又实现了“东方不亮西方亮”,为地勘单位转型升级探出一条新路子。
可以说,进入新时代,面对地质工作社会环境发生的深刻变化,地勘单位在“地质找矿工作要更加紧密地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要更加主动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引领下,积极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扩大地质工作发展的空间,向地质工作的深度和广度拓展、延伸,着眼于“大地质”,在提高地质工作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能力同时,也壮大了自身的综合实力。也就是在这段时期,由地质找矿而衍生出的“民生地质”“环境地质”“城市地质”“生态地质”等不断涌现并被地勘单位津津乐道。
与此同时,一些包括中央地勘单位在内的国有地勘单位还组建了多家二级公司,在取得多项资质后,大力开拓工程勘察、土地整治、矿产品贸易甚至房地产项目。这些“副业”的有益补充,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主业”的不足,对促进地勘单位分类改革、转型升级起到了“压舱石”的作用。但不容忽视的,也有一些地勘单位为了一味追求规模和产值效应,没有充分论证,就盲目组公司铺摊子上项目,致使一些项目亏损严重、负债累累,严重拖累了地勘单位的整体发展。
03
毋庸置疑,国有地勘单位在解决国内矿产资源供应紧张、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助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都作出了突出贡献。
近段时期以来,我国国有地勘单位事企分类改革也是快步推进,许多省份的地勘单位改革“靴子已经落地”、职责也已明确,一些中央地勘单位的改革也在紧锣密鼓推进之中。
在此期间,恰逢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全面启动,这无疑为国有地勘单位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大显身手的广阔舞台,一些地勘单位马上调整方向,积极投身于新一轮找矿中。作为地质找矿的主力军,国有地勘单位响应国家号召,加强矿产勘查,实现找矿突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也一定能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有所作为、大有作为。
然而,不容忽视的是,一些国有地勘单位却又陷入了另一个“误区”,那就是国有地勘单位为了地质找矿,就该心无旁骛聚焦“主责主业”而不该三心二意搞“副业”。在此种观念左右下,又从不合实际、盲目发展“副业”这个极端走向了不顾长远、简单关停“副业”的另一个极端,让这些国有地勘单位陷入了茫然失措、无所适从的境地。
诚然,以质量和效益为首要目标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聚焦“主责主业”,关停亏损企业,提高质量效能理所当然,也是大势所趋,但不能优劣不分、好坏不辨,采取“一刀切”做法,把地勘单位多年来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家业、产业,不问青红皂白一律关掉。更重要的是,这些地勘单位所属的公司,有些取得了多项资质,有的目前发展势头很好,一旦关闭,想要再恢复起来就难上加难了。
审核/李晓娜
审签/张丽华
本文由微信公众号“中国矿业报”独家编辑。欢迎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
联系电话:010-66559956
全媒体投稿平台:tougao.zgkyb.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