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2020年10月16日,成都大学发生了毛洪涛教授以死明志的悲剧。在这起事件发生后,诗人创作了以下五篇作品,从不同视角进行了深刻的思考。这五篇作品分别是《装小狗》《好人速成班》《渡》《简》和《认识你自己》。它们在顺序上是承前启后的,其内涵也是一脉相承的,都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是非善恶”的本质、成因以及应对之道,最终指向如何通过对“是非善恶”的深入认识,找到内心的宁静,实现自我的升华,与这个世界不卑不亢地平衡相处。诗人希望这些作品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共同反思和探索生活的真谛。
近些年,常听人提及一句流行的话:“听了很多道理,也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究竟是为何?首先,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对自己缺乏深入了解,不清楚自己的短板所在。因此,在遇到问题时,盲目地将自己的命运寄托在所谓名家大儒的至理名言上,误以为找到一句自我宽慰的话,便能大彻大悟,从此命运有所依靠,人生有了安全感。然而,人类文化中所有的学说和理论,都是历代个体经验和感悟的总结和积累,唯有经受住时间考验的经典,才具有普遍适用性。在我们这个文化快餐时代,大多数听到的道理多是炒作而成,代表了极端个体化的观点,缺乏普遍适用性。此外,即使是经典的至理名言,也需要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才能发挥作用,其效果也具有局限性,就如同数学公式一样,没有一个公式或原理能够完全描述整个世界运行的规律。因此,如果懒于思考,放弃了自己的判断,仅凭寥寥几句道理来决定人生的方向,又怎能过好这一生呢?这也是孔老夫子提出“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教育理念的原因所在。了解自己,是与世界正确沟通融合的前提,若不真正了解自己,便无法真正认识世界并与之和谐相处。这一了解过程是动态变化的。因为我们不断成长,今天的你与昨天的你可能有所不同,明天的你与今天的你或许更加不同。这正是孔老夫子强调“一日三省吾身”的原因。只有了解当下自我的真实状态及背后的行为模式,然后在众多“道理”中进行选择匹配,才能实现正确的指导。否则,这些所谓的“道理”非但不能引导你,反而可能误导你,甚至让你走上歧途。正所谓“彼之蜜糖,我之砒霜”,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要达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的境界,需要做到两点:一是明白的道理足够多;二是内省的功夫足够深。只有这两点都做到位,才能在选择匹配时避免大的错误。而当下的时代,人们多沉迷于虚假浮夸的个体自由崇拜和流行概念崇拜,远离经典,又缺乏自省,因此,“听了很多道理,也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也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