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应急•全民安全公开课(三) | 提升居民应急能力,筑牢社区安全防线

政务   2024-11-13 17:24   上海  


9月,台风“贝碧嘉”

成为1949年以来登陆上海的最强台风

风、雨、浪、潮强强联手

形成对上海的海陆空立体打击

11月,台风“康妮”再次刷新多个气象记录

当“魔都结界”被打破

台风、地震……

面对自然灾害,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遇到突发伤情,怎么正确处理?

家庭应急包应该如何选择?

“上海应急•全民安全公开课”

第三课

提升居民应急能力,筑牢社区安全防线

主持人 高嵩

对话

上海市应急科普讲解员

宝山区普莱德青年应急救援服务中心总干事

慧童

上海仁济医院嘉定分院神经外科护士

嘉定区红十字志愿者救援队秘书长

夏姚瑶


台湾省、安徽省发生地震

上海也会有震感?

今年4月初,远在800公里外的台湾省花莲县发生6级以上强震,有许多上海网友表示自己家中也有明显晃动,还有人感到了眩晕。同年9月末10月初,安徽省肥东县周边接连发生数次3点几级的地震,同样在上海有的人感觉到了震感,而有的人丝毫没有异样。这是怎么回事?

丁慧童解释,这种现象实属正常。主流分析是高层建筑的固有振动频率与地震波当中的低频段波的频率比较接近,容易形成共振现象,放大了晃动幅度,而且低频段地震波传播距离可以非常远,所以当外地发生地震时,上海高层建筑内生活工作者可能感受到被放大了的震动。甚至2008年发生的汶川大地震,也引起了上海许多高层建筑的共振,而两地相距足有两千公里。


发生地震怎么办?

除了高层建筑居民,对于喜欢旅行的市民,也很有必要了解地震应急知识。如果有兴趣,可以查阅中国地震速报信息和地震带分布,如果你的下一站正是地震活跃带上的城市,或者近期地震频发,那就非常有必要了解地震如何避险。

丁慧童指出,地震发生时,晃动甚至砸落的家具以及内心对建筑物坍塌的担心很可能让人本能想要尽快离开建筑,但这种本能恰恰是最危险的一种做法。

在地震的摇晃阶段,应当降低重心,避免重摔在地或人员踩踏。如果周围有物品砸落伤人的风险,应保持低姿就近寻找适合躲藏的地方比如高脚的木桌下方,并抓住桌腿形成稳定关系。或寻找轻便且具有一定强度或可以吸收冲击的东西用来保护身体尤其是头部,像木板、椅子、沙发垫、安全帽等,并尽量靠墙蹲下,减少肢体暴露在外,远离玻璃窗玻璃门、柜子、立式空调等。


有没有必要抓紧去厕所或“活命三角区”

增加生存概率?

丁慧童回答,地震晃动阶段的第一原则还是尽量降低重心,就近避险。此时砸落的物体对人的威胁是最大的,一旦物体砸到头部,或者人摇晃摔倒,极为危险。但在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是否有必要去厕所等开面比较小的空间,是一个需要综合考量的问题。比如天花板甚至墙体倒塌风险确实较高,小开面空间以及承重墙附近会有一定优势。但如果倒塌风险不高,反倒是卫生间的瓶瓶罐罐掉落一地,镜子和窗户近在咫尺,卫生间可能危害会更大。

至于常说的活命三角区,这其实是针对建筑垮塌后,搜救队但凡发现轻伤受困人员,其周围尤其是上方大概率具有一定刚性三角结构。相反的,不是所有我们认为可以形成稳定三角结构的位置,都能够在杂乱无章的晃动和垮塌中始终保持三角结构,这既需要对建筑承重结构的准确了解,也需要有体能和运气在摇晃阶段赶到这个位置,还要保佑这个结构不会在下方及横向上遭遇垮塌影响。所以不需要为了活命三角孤注一掷,而要步步为营


晃动结束后

需要做哪些事?

丁慧童指出,地震结束后,最重要原则是寻找“盾牌”,尽快离开建筑去空旷地等待安置或返回家中时机成熟。不要贪恋财物,但必要的御寒衣被、饮用水、手机甚至预先准备的应急包应及时取得;过程中留意电路、燃气管和地面障碍物;若余震突发,再次降低重心,就近结合“盾牌”,抵御优先;一家人尽可能统一行动聚在一处,邻里间可以互帮互助,克制情绪。非必要或当建筑出现明显裂缝和倾斜不要返回建筑,等待安置。可以返回家中后,检查电路、燃气管道。沿海地区留意海啸预警。如果是6级以上大地震,那很有可能会有人员被困以及更多次生灾害发生。

地震晃动结束后,可以动员周围能够参与行动的人员,在做好必要的防护情况下,去搜寻被困人员。但是注意,若有些建筑已经倾斜、出现裂缝或部分坍塌,就不要轻易进入。可以通过呼喊、敲击以及时不时的静听来甄别。同时对排查过的区域进行标记,提供给后续专业救援队。


海啸、地震突如其来?

预警信息哪里找?

海啸预警可以提前比较久的时间,信息源也比较广泛,手机短信、网络媒体、电视、居委会都可以成为预警信源,不用过分担心。上海交通广播FM105.7也是上海应急广播,同样可以在遭遇灾害后,获得避险信息。

而地震预警时间根据震中距离有长有短,大部分在1分钟以内。目前安卓系统手机都自带地震预警功能,网上有启动教程,可以自行尝试。如果没有此功能可以下载专用APP,但可能受网络信号影响。如果是地震多发地区,还会有另设电视和地震公共广播等形式。上海市民来到这些地区后可以询问当地人或在网上搜索预习当地预警媒介和预警方式。


地震灾害中可能造成哪些伤情、重症

可以怎么处理呢?

因为地震环境风险较高,所以处置伤情急症要优先保证施救过程在安全的情况下进行。

急症一般归纳为几个严重问题:大出血,如四肢动脉出血,贯穿伤,内脏出血及骨盆骨折出血量会比较大,如无法止血伤者将面临休克甚至死亡。另一种是呼吸梗阻,平时常见的是气道异物梗阻,比如食物堵住气道口。在地震突发时,正好进食的人收到惊吓有可能会发生,应采用咳嗽或海姆立克法。但是,建筑物的部分垮塌、开裂都有可能扬起粉尘,应尽可能避免吸入,大量粉尘可能造成呼吸困难。如果人员被困垮塌建筑内,周围必定有大量粉尘,应采用不规律敲击来求救。

夏姚瑶介绍,地震若引发火灾,大量火灾烟气也可能造成呼吸道不同程度灼伤,严重者当场窒息,所以要避免强行通过,或滞留在烟气蔓延区域。还有一种情况,并非呼吸道梗阻或灼伤,但同样造成窒息,就是挤压伤和创伤性窒息。换句话说,就是因人群长时间拥挤或踩踏受伤后,供血或呼吸行为受阻导致的不可逆伤情甚至死亡。在晃动结束后逃离建筑的过程中以及大地震后一两天,领用赈灾物资发生哄抢时尤其要留意。总之,要远离可能扎堆并阻滞的人流,或者尽可能贴边,活用双臂在胸前架起,尽可能减轻对躯干部的挤压。万一在人群中摔倒,将身体团紧,大臂夹住两肋,双手保护颈部和后脑。再有的重症就是多种原因造成的休克和急性心脏病,此类病症要纠正需要具备一定的评估和急救经验。


台风天“小”积水,却带来大危害?

面对积水,大部分人最担心的可能是浑浊的水体中有尖锐的东西划破或穿刺皮肉,或者担心地面有坑洞或台阶,因为看不见容易踩空。这确实是淌水走路的威胁。像贝碧嘉和康妮,因为都正值大潮期间,高潮位时,极个别的下水管道窨井盖确实可能会有松动,所以我们应尽量不要让自己涉足不熟悉的积水路段。

但积水造成人员伤亡最多的原因,其实是电击伤。夏姚瑶介绍,路边的带电设备和线路,比如变电箱、控电箱、破损的路灯杆、公交站台、自动扶梯、落地灯箱,墙面插座,还有像大风把树木整体吹倒时,压断了电线并垂落入水等等都可能在一定的水体范围内形成电场,而且水面上看不出任何异常。所以,非必要不去淌水。


家庭应急包应如何准备?

包体上来说,要便于携带和背负,且强度足够。因为一旦装了工具和饮用水后,包可能较重。

颜色上来说,不一定要用橙色红色这些传统定义应急和醒目的颜色,因为灾害环境下可能存在偷盗行为。但不论颜色如何,一定要让家人都知道应急包外观是什么样子,存放在什么位置。也可以分成几个包,家人可以分别负担重量,也可以实现物资的备份。

如果有条件,可以选择防水面料,或者配上一个背包用的防水套。万一恰逢下雨下雪,有可能会使里面的物料失效或被污水所污染。包的大小取决于储备的物料,适当大一些,以备临时需要添加食品,衣物甚至容纳宠物。

关于里面的物料,主要分为4个模块:

个人或家庭3天的应急食物和水。因为再大的局部地区灾害,一般来说最多3天以内灾害影响就会变小,联动的救援力量也足以抵达,可以再次补给。灾害环境下,体能消耗可能很大,如果冬季受灾,消耗会更大,所以尽可能满足3天的量。

工具。尤其是照明、通讯、引火、保暖和急救物料,像手电、头灯、以及配套的电池、收音机、手机、充电宝、哨子、打火机、打火棒、保温毯、防潮垫、雨衣、消毒片、厚的垃圾袋、刀具等,也可以添置一些防护工具比如耐磨手套。这一类物料,如果背得动装得下,或者一个家庭分成了两个以上的应急包,应该要有备份。

现金。数目没有标准,短时间内使用的机会也不多,轻易不拿出来,只是以防不时之需。

对个人来说比较重要的东西,比如营养补充品、必要的药品、女性生理用品、婴幼儿及宠物必需品、防卫器械等

夏姚瑶提醒:即使已经购买应急物资和应急包,我们也并非高枕无忧。要定期重温包里有什么,怎么操作,放在哪里,检查食物药品灭菌物料是否临保,电器的电量,以及哪些东西是需要临时放入的,像一些证件、充电宝、冬季衣物、水果,临出门时,如果有需要的话还可以戴上一顶电瓶车头盔。


车内救生宝,你真的会用吗

最近抖音上超火的救生宝,据说落水时能砸玻璃还能自动充气救生?听众朋友特地打进电话咨询这玩意儿到底靠不靠谱?

听众:“丁老师,我看这个救生宝挺实用的,万一开车落水或积水困住,能救命不?”

丁老师:“先别急,看看它有没有圆锥尖头或凸起?那是破窗的关键!”

听众:“有的有的,就是个尖尖头!”

丁老师:“嗯,尖头能破窗,但女士们建议用弹性激发装置更省力。你试试袋子加尖头能不能击碎玻璃,记得戴手套,安全第一!”

破窗重要,但充气方式也关键!

听众:“我这个自动充气,遇水就胀起来。”

丁老师:“自动充气方便,但小钢瓶是高压容器,夏天车里热,可能会爆裂哦!而且,如果先充气再破窗,反而可能碍事。手动可能更好控制,但也要练熟。”

最后,丁老师温馨提醒:救生宝虽好,但行车安全更重要!避开河边、水渠,暴雨别走地道。真遇涨水,赶紧弃车逃往高处!

记得,救生装备要会用,更要会防!安全第一,行车有道!




end


▌来源:上海新闻广播直通990

▌编辑:宣传培训处


点击“分享”、点亮“赞”、“在看”

就是对应急人最大的鼓励!

上海应急守护
忠诚守护暖民心,精准坚韧解民忧,善战善成保民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