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人当年“闯关东”,为啥宁愿去严寒的东北,也不去富饶的南方

百科   2024-11-08 09:11   河南  

导读

亲爱的读者,微信即将改版,以后只有星标用户才能收到每日的文章推送,麻烦尽快点击下方卡片,关注,然后再添加星标就可以了



山东人当年“闯关东”,为啥宁愿去严寒的东北,也不去富饶的南方

在清末民国时期,山东人涌向关东的“闯关东”现象,虽然与当时普遍的干旱和饥荒有关,但其背后还有更为复杂的原因。山东作为一个历史悠久、培养了许多士人先贤的地方,为何选择远离这片土地,向着关外苦寒之地迁徙,而非南方鱼米之乡呢?

三次人口迁移

中国近代历史上,人口迁徙的潮流如同巨浪般汹涌,其中“走西口”和“下南洋”两大事件与山东人“闯关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场跌宕起伏的历史剧,揭示了不同地区人民在面对饥荒和社会压迫时所做出的截然不同的选择。

首先,山西人“走西口”并非单纯的生存迁徙,而更像是商业贸易的独特衍生。受山西陕西地区自然环境的制约,土地贫瘠、水资源匮乏,加之清末光绪年间的饥荒困扰,山西人不得不寻求新的生存之道。他们并非选择了南方富庶的土地,而是向北方蒙古草原进发,投身商业和货运活动。这个选择不仅反映了山西人的聪明和适应力,也暗示着商业贸易在改变人们生存观念的同时,成为推动历史发展的力量。

相较之下,南方土地虽然富庶,但却深受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地主剥削严重,农民沦为白工。在这种情况下,南方人“走南洋”成为了他们寻找出路的途径。这一选择既与自然资源的分配无关,更是与社会阶级和土地制度的剥削有着直接关联。渴望摆脱封建压迫的南方人,选择了越过国境线,走向东南亚国家,寻找新的生存空间。

这一时期的南方沿海地区饱受外部势力的干预,治安混乱,社会秩序不稳定。相对而言,东南亚国家则成为了一个相对开放包容的去处。这也吸引了许多南方的革命党和政见者,他们通过“走南洋”来逃避迫害,同时为后来的革命事业积蓄力量。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如今依然有着许多晚清民国时期“走南洋”华人的后裔。

在这个时代巨变的背景下,山东人的“闯关东”展现了北方人民面对困境时的坚韧与担当。各地人民的选择,不仅受到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更受到社会制度和阶级关系的牵绊。

关东真的有一线生机嘛?

在关东大地,这里的冬季,常常令野生动物和人类一样深陷在积雪和严寒的包围中。或许正是这样的恶劣环境,孕育出了北大荒上那独特的“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场景。

这片北大荒的土地,虽然肥沃的黑土地闻名遐迩,却在历史上鲜有人烟。原住民女真人以游猎为生,不事农耕,导致关东地区的粮食产量一直较低。而在满清时期,根据满清自己的档案记录,关东地区被记录为“缺粮”的地方。

在这片地区,不仅粮食短缺,而且最稀缺的却是布匹。由于气候寒冷,无法种植棉花等作物,民众只能以兽皮为衣。这种资源有限的情况并不能满足人口的增长,尤其是在寒冷的气候中,冒险者们常常因为缺乏准备而不幸丧命。

满族人深知关东地区的问题,但出于对这片土地的特殊情感,一直将其视为“龙兴之地”。因此,汉人被禁止出关拓荒,直到“闯关东”的现象爆发。这个迁徙潮流,不仅改变了关东地区的人口结构,也对这片神秘土地的命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闯关东付出的代价

关东大地见证了一个惊人的变迁,山东人的脚步奏响了这段历史的交响曲。他们来到这片土地,并非仅仅为了农耕生活,而是为了寻找机会、谋求更好的生计。

当时的关东地区分为“南满”和“北满”,而最初涌入关东的关内人,并非为了开垦荒地,而是为了打工。俄国在西伯利亚修建铁路,清廷屈从,许多汉族劳动力蜂拥而至。铁路、矿井和港口的建设完工后,北满区域成为了人口逐渐增多的聚集地,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定居点。其中,离俄国势力范围较近的地方更是成为了繁荣的据点。

随着东北建设的推进,更多的人汇聚到了关东,追求着工作机会和发展空间。在这片土地上,一些人成功地发掘矿藏,如电视剧《闯关东》中的主角,通过在矿井挖掘金子,最终成为了地主。

这一时期的关东也饱受战乱之苦。日军全面占领东北,山东成为了前线,大批劳工被迫送往东北从事各类工作,甚至有人因被强征而丧生于日军的矿井和军事基地。尽管困境重重,但“闯关东”仍是风潮最为强烈的时期之一。

但这个时候,关东的人口数量急剧增加。1860年清廷开放边关禁令前,关东人口只有两三百万的女真人和零星的流民。短短几十年后,人口数量几乎翻了一番。到了九一八事变前,东三省总人口已经暴增到2700多万。而在日本投降时,东北人口更是超过了4000万,成为了人口增长的奇迹。

在解放战争初期,东北地区成为我党相对稳固的根据地,为了支持解放战争,当地干部积极动员群众对北大荒进行系统化的开发,建立了数十个农场。1956年后,大批解放军退伍的士兵被安排到北大荒参与拓荒,同时还有许多来自南方的学生和民兵加入。

在满清时期,这片荒野遍布山川,荒无人烟。随着新中国的诞生,这片土地迅速蜕变成了富饶的粮仓。一千七百多万亩肥沃的黑土地,经过劳动人民的辛勤耕耘,垦荒成为广袤的农田。东北地区因此成为新生活的摇篮。

北大荒曾是希望的象征,人们在这片土地上付出汗水,创造出了美好的未来。

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愈发凸显。中国自古以来是个农耕文明,但为何在历史上并没有积极主动去开发北大荒这片黄金土地呢?这个问题直到建国后的半个世纪才有了明确的答案。北大荒的土地固然肥沃,但仅仅是在表层,几十年的过度耕作导致土地肥力明显下降。降水较多的东北地区,过度开垦也加速了水土流失,使这片“北大仓”面临着一场不可逆转的变化。

于是,国家在政策上迅速调整,要求北大荒重新实行退耕还林政策,将森林生态建设和粮食生产紧密结合,以延缓土地质量的不断下降。这一举措对于保护北大荒的生态环境,维护土地可持续利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随着拓荒的结束和重工业的转移,东北三省逐渐变成了人口净流出区域。大量人口开始反向涌入南方发达城市,寻求更多的机会和际遇。他们像他们的祖辈一样,离开世代成长的土地,迎接未知的挑战,追寻更广阔的人生可能性。

世界热文精选
播报全球新鲜及时的热点事件、各种新鲜动静!欢迎大家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