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江春色
锦江,依山襟海,人文荟萃。境内萩芦溪和蒜溪蜿蜒交汇于龙津古渡,村落与民居星罗棋布。南眺浩瀚兴化湾,碧波万顷,千帆争发;北望绵延大帽山,石奇景幽,峰峦竞秀。每逢三春时节,沃野九里、春郊麦浪、雨堤烟树、瓜圃笙歌、古寨夕阳等一幅幅美丽的天然画卷,令人流连忘返。入夜的江口,更是灯月交辉,相映媲美,恍若人间仙境。于是,人们便以唐代诗人杜甫名句“锦江春色来天地”中的“锦江”,作江口的雅称,“锦江春色”成为著名的“莆田二十四景”之一。
“锦江春色”因历代文人墨客的咏讚抒情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清代诗人林舟聿盛赞:“遥望锦江入画图,阑珊春色赛姑苏。野花浓艳游人醉,紫陌香泥润若酥。”民国后期,时任国府主席的福州人林森,喜欢结庐山水,应江口海星籍国府要员蔡宣之邀,登上罗星顶,从南往北,只见碧蓝的海水、淡黄的油菜花、油绿的麦浪和绯红的桃花,形成色彩斑斓、相映成趣的天然景观,挹翠流丹,俊彩星驰。性情清雅的林森挥笔亲题“锦江春色”,为“锦江春色”增添了诗情画意。
链接:林森生平简介
林森(1868年3月16日-1943年8月1日),原名林天波,字子超,号长仁,自号青芝老人,别署百洞山人、虎洞老樵、啸余庐主人。出生于福建省闽侯县尚干乡凤港村,近代著名政治家。
林森幼居福州,入英华学堂,因反清被开除,后参加反割让台湾斗争,并加入兴中会;中国同盟会成立时率会加盟。辛亥革命中,领导九江起义,并促海军反正,派兵援鄂、皖,稳定革命大局,被举为民国开国参议院议长。1914年在东京加入中华革命党。此后又担任过大元帅府外交部部长,参议院院长兼宪法会议议长等职。
1928年2月,林森被选为国民政府委员,10月当选为立法院副院长,接着又选为中国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1931年12月23日,接替因九一八事变下野的蒋介石而任国民政府主席。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林森于11月20日宣布迁都重庆,并率员于11月底抵达重庆。1941年12月9日,林森代表国民政府对日宣战。1943年8月1日因车祸在重庆逝世,葬于重庆歌乐山林园。
国民政府主席为国家元首,当时国民党派系林立,蒋介石任国家主席遭到各派反对,被迫下野后就将国民政府主席改为虚职,不负实际责任,不兼其他职务,使五院独立负责。林森对此有清醒认识,曾说“我的地位相当于神龛中的神位,受人景仰而不失其威仪,自然能保持庙堂之肃穆,家宅之安康。若神主显灵,则反倒一室彷徨,怪异百出。国家主席是虚君地位,其意义在于垂拱而治,不该去管的就不要去管,让有办法的人放手去做嘛。”林森在《就职通电》中讲:“森受命彷徨,不敢自逸,黾勉受命,暂度危机。值此国难灼肤,外交束手,懔失足于冰渊,谋全国之团结,急不可待,时不我与,森惴惴自将暂勉效职。”可见他深知自己所处位置的艰辛,尽管被不少国民党人看作是“国府看印的”,仍表示要如履薄冰地效力。事实也确实如此,伺候国民政府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林森真是受命于危难之际,奋力苦撑危局。
林森虽身居一国之尊,但向来不以贵人自居,“平民元首”的形象使很多接近、了解他的人都肃然起敬。林森平生洁身自好,生活力奉简约,朴素至极,他曾为革命到海外募集到大批捐款,却没有为自己添置一件足以防寒的冬衣,以致在自己的长衫下摆上缝上衬布以保暖。他青年丧妻,却终身不续娶,无亲生子女,没有什么家产,更无三妻四妾,更无国民党内有些权贵那样奢侈淫逸的作风,这在当时的官场中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品质。林森生性淡泊俭朴,不嗜烟酒,不近女色。他具有一个优良政治家所应拥有的品质:正直宽容,温和稳健,不徇私情。却无心政治,被称为“超然派”,他的官邸十分简陋,如同普通民居,甚至没有卫生设备。而因为房屋少,仅有的一个班警卫只能借住在邻居的空屋里。他因公外出时一般都是轻车简从,而私行则多是独自一人。
林森身为国民政府主席,是辛亥革命的先驱、反袁护法的功臣、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之一。为官处世奉行“不争权揽利,不作威作福,不结党营私”的“三不”原则。他就是林森,一个该被历史记住的人。去世时,《新华日报》发表社论《为元首逝世致哀》称:“这是抗战中全国人民最哀痛的事情,是国父逝世以后我国最大的损失……(他)继承国父的遗志,毕生尽瘁于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