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粮的也买粮吃!土地撂荒严峻,流转还遇阻,农民:本质变了

乐活   2024-09-04 10:31   山西  
"我家十几亩地,现在全撂荒了。"今年58岁的周长树苦笑着说,"种地不挣钱,儿子女儿都外出打工了,我和老伴也只能去镇上打零工。"这是记者在四川省达州市某村采访时听到的一幕。作为传统农业大省,四川竟然也出现了大面积耕地撂荒的现象,这不禁让人深思:到底是什么原因,让种粮的农民也不得不买粮吃?

撂荒现状:从边远山区蔓延到平原地带

据统计,2020年底四川省撂荒耕地面积高达337.9万亩。虽然经过近三年的努力,到2023年6月底已降至11.6万亩,下降幅度达96.6%,但形势依然严峻。更令人担忧的是,撂荒现象已从边远山区逐渐蔓延到平原地带。
在四川盆地腹地的南充市,记者看到不少农田杂草丛生,一片荒芜。当地农民王大爷告诉记者:"以前只有山上的地没人种,现在连村口的好地也荒了。年轻人都走了,留下的老人种不动了。"

多重因素交织,撂荒难题愈发棘手

经济效益低下:农业生产成本逐年攀升,而收益却难以提高。以水稻种植为例,亩均成本已超过1500元,而收益不足2000元,扣除劳动力成本后几乎无利可图。
劳动力短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留守老人难以胜任繁重的农活。据调查,当前农业从业人员中51岁以上占比高达54.7%,而31-50岁年龄段仅占36.6%。
土地细碎化: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土地被不断分割,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一位农业专家指出:"一家一户的小块耕地,既不利于机械化作业,也难以吸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基础设施薄弱:部分地区灌溉、排水等设施落后,抗灾能力差,增加了耕种风险。
政策执行不到位:虽然国家出台了多项扶持政策,但在基层执行中往往存在"最后一公里"问题。

破解困局:多管齐下,重塑农业吸引力

面对如此复杂的局面,单一措施难以奏效。我们需要政府、市场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多管齐下,重塑农业的吸引力。
提高农业比较效益:通过优化种植结构、发展特色农业等方式,提高农业收益。同时,完善农业补贴政策,让种地真正成为一项有尊严、有收益的职业。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和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杨东表示:"我们正在积极探索'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模式,让农民真正成为现代农业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完善土地流转机制:破除土地流转中的制度障碍,建立公平、透明的流转平台。同时,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避免出现"新的土地兼并"。
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耕地质量,增强抗灾能力。四川省已启动"藏粮于地、藏水于地"工程,计划在5年内改造提升1000万亩高标准农田。
发展智慧农业: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推动农业生产智能化、精准化,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在成都郊区,一个"智慧农场"正在试点,通过手机App就能实现远程监控和管理。
加强农业人才培养:完善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四川农业大学教授李明表示:"我们正在探索'订单式'培养模式,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与现代农业接轨。"

未来可期:重塑农业价值,共建美丽乡村

尽管当前面临诸多挑战,但我们有理由对中国农业的未来充满信心。随着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在重新认识农业的价值。
在四川眉山市,90后大学生张明选择返乡创业,成立了一家农业科技公司。他告诉记者:"现代农业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而是一个充满机遇的朝阳产业。我相信,只要用心经营,一定能在农村大有作为。"
农业农村部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3908亿斤,再创历史新高。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千千万万农民的辛勤劳动,更离不开党和政府的正确引导。
让我们携手共进,重塑农业价值,共建美丽乡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种粮的买粮吃"的现象终将成为历史,广袤的中国大地必将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第1视角
这个世界,那些人、那些事,在第一时间掌握,用独特的视角去洞察,通过最生动、最深刻的分析给你好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