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李君华 熊剑书 张建营报道:年度横向科研项目经费突破3600万元,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0件,技术交易总金额同比增长1000%,32名博士扎根企业一线开展科技服务,举办各类从业资格考试150余场……这一系列数据,正是新余学院一年来服务新余经济社会发展的写照。
大学因城市而兴,城市因大学而盛。新余学院在新余复市初期诞生、在改革开放浪潮中成长、在新时代逐梦中图强,每一步都离不开新余这座城市的鼎力支持。作为全市唯一的一所公办普通本科院校,新余学院也始终坚持根植新余、融入新余,把服务地方当作最大的使命。薪火相传的服务地方理念在传承创新中不断升华,2023年12月,学校第二次党代会吹响了“服务地方提效攻坚战”号角,通过整合学科、团队、平台资源,发挥高校特色优势,在服务新余新型工业强市建设中展现了新作为。
承办产业大会 汇聚产教力量
2024年,新余学院主动作为,积极举办或承办各类产业大会,服务地方产业行业发展。6月12日,学校承办了高规格的“绿色建筑与智能建造产业大会”,邀请专家学者、政府管理人员、企业代表等400余人,就绿色建造、智能建筑行业的实践与发展,深化建筑业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程度等展开专题报告和经验交流研讨。6月15日,学校承办了江西省高校第十八届计算机学院(系)院长(主任)联席会暨江西省高校计算机学科建设研讨会,120余位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共同探讨计算机学科、信息技术、数字经济发展趋势。8月24日,学校参与承办了2024中国(新余)锂电新能源产业科技创新大会,会议期间,积极与参会专家及企业代表交流互动,组织志愿者做好会场引导、嘉宾接待、资料分发、信息咨询等服务工作。11月15日,学校与团市委联合举办“校企双进·青荟新余”青年科技论坛锂电专场活动,政校企嘉宾热烈交流,学校教师登台分享锂电前沿科研成果,市直部门精准解读青年科技创新政策。12月1日,在2024年全国储能学科专业人才培养与产教融合研讨会上,学校当选为全国储能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副理事长单位。该产教融合共同体由天津大学等单位发起,汇聚了近200家科研院所、企业、行业组织的精英力量,旨在促进储能行业产教布局高度匹配、服务高效对接、支撑储能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主动对接交流 深化政校合作
2024年,学校与高新区、渝水区和仙女湖区的合作进一步深化,与分宜县、高铁新区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并逐步落实落地。
学校积极推进与高新区的立体联动。今年11月,学校与市科技局、高新区共建的新余市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揭牌成立。该中心的建立,将为科技成果的落地转化提供全方位、高品质的软硬件支持。
学校与分宜县的合作协议,涵盖科技研发、教育培训、决策咨询、文化建设等多元领域。为抓好协议的落实,学校以项目化形式推进,梳理形成合作项目对接表,并建立月度跟进机制。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既实行任务分工,也开展信息共享、相互协作,形成社会服务的强大合力。
学校与高铁新区的合作,重点是深度参与高铁新区开发建设和主导产业的打造,助力数字经济和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目前,正力推与高铁新区、南昌大学三方共建人工智能与新材料研究院。
学校组织了7个团队与市发改委和部分市直单位进行对接,承接了7项新余市“十五五”规划前期重大课题研究。学校配合市文广旅局、团市委、市教体局组织了2024“乐游新余”高校行宣传推广活动启动仪式,配合市人社局、市财政局组织开展了新余市2024年市情教育暨“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新余学院专场活动。艺术学院在仙女湖景区举办了“艺术实践周仙女湖专场演出”活动;在第14个中国旅游日,学校组织200余名学生以文创市集、原创设计作品展示以及音乐节表演等方式,参与首届仙女湖大学生文旅嘉年华活动。学校积极参与新余市麻纺鞋服市域产教联合体、养老育幼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分别出任常务理事单位和副理事长单位。依托产教融合共同体,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联合重点企业打造实习实训基地、共研行业标准、协同技术攻关。
学校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与省、市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展了150余场各类从业资格考试,共计11000余人次参加考试。学校积极联合政府部门,举办各类培训活动。今年10月,学校成功中标江西省教育厅2024年度“国培计划”基础教育培训项目,包括全省幼儿园学籍管理培训班、全省中小学少先队辅导员骨干教师培训班、全省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研修班等10个子项目。学校还举办了新余市督学与教育督导评估专家培训班,承办了渝水区高素质农民粮油生产经营培训班,承办了市委统战部举办的新余市第一期“赣商传承”民营企业接班人培训班。
优化学科专业 匹配产业需求
为了使学科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更加契合,学校邀请政府部门、教育专家、企业行业代表,围绕学校的学科布局、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服务地方等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制定了《新余学院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实施方案》。紧密对接江西省“1269”行动计划和新余市“6313”重点产业链计划,聚焦钢铁、锂电新能源、电子信息、数字经济等先进制造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要,将能源动力、机械确定为校级优势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水利和电子信息确定为校级特色学科进行建设,初步形成了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和培育学科三梯队“2+3+N”的学科布局,学科专业与地方产业的匹配度进一步提升。
依靠新能源学科专业优势,与江西理工大学、九江德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申报“动力储能电池及材料江西省重点实验室”成功获批,成为赣西片区高校唯一省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主要研究领域涉及新型锂(钠、锌等)电池、燃料电池等,旨在为地方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依靠机械等学科专业优势,与江西理工大学合办的钢铁产业学院成功入选第二批省级现代产业学院。以省级钢铁产业学院为载体,学校与新钢集团在科研攻关、人才培养、人才共享、文化建设等方面开展了深入合作。
发力科研项目 加速成果转化
2024年,学科科研工作取得了新的突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其中专项项目1项,实现我校在专项项目上新突破),省级及以上纵向科研项目立项数同比增长近50%。全年获得授权专利总数54项,其中发明专利40项,实用新型10项,外观设计4项,出版学术专著9部;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2项;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6项。横向科研项目和经费实现跨量级增长,共立项横向项目118项,合同经费总计3600万元。
学校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通过组织专题讲座,进一步提升了教师对成果转化的认识,激发了教师做好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学校成功承办了新余市首届高校专利成果转化对接会,向相关企业展示了该校的专利和技术成果,部分项目达成了转化意向。全年共完成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5个,技术交易金额同比增长10倍。
强化团队建设 打造“工博士”升级版
为进一步放大“工博士”服务团的品牌效应,学校积极打造“工博士”服务团2.0升级版,编制了《“工博士”服务团科技与服务手册》。截至目前,共有32名博士扎根企业一线,助力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转型升级。学校收集了政企科技需求信息,绘制了各县区产业地图。根据地方产业需求,学校鼓励支持各类高层次人才组建科研及服务团队,目前,已经组建了固态锂电池及锂电设备研发团队、绿色能源高效利用交叉研究团队、材料表面强化及增材制造科研团队、光电信息材料与器件研究团队等16支博士科研服务团队。同时汇编了各团队信息,包括团队简介、研究方向、研究成果、联系方式等,并向相关企业进行推送。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和新余矿业公司合作建立了“驻企博士工作室”,以工作室的形式为企业解决企业技术问题与难题,推进校企合作走深走实。
数学与计算机学院博士服务团队,与江西凯润达、袁河科技、深圳瀚智、江西阿凡德、江西慧驰、分宜数投、珠珊广瑞等地方企业开展技术服务与合作,为企业节约研发成本、产生经济效益3000多万元。
发挥高校优势 赋能地方文化
大学是创造、涵育和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有使命有责任有能力支撑和助力地方文化建设。学校一直把服务地方文化建设作为服务地方工作的重要内容。
今年是傅抱石先生诞辰120周年、《江山如此多娇》创作65周年,为致敬傅抱石先生的贡献,学校举办了“傅抱石的新时代意义”研讨会,来自省内外30余名知名艺术家、学者相聚一堂,从不同视角谈对傅抱石先生的艺术意义和价值的理解。2024年江西省社会科学普及宣传周主场活动在新余举行,学校积极参与并协办有关活动。在意大利举行的第十八届世界健美操锦标赛上,我校体育学院青年教师张景山与团队一起代表中国队勇夺三人操、五人操两块金牌以及团体赛铜牌的历史性佳绩,为我市赢得了荣誉,国家体育总局体操管理中心为此向我校发来感谢信。
学校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组织学生开展了广泛的志愿服务活动。“小青匠”志愿服务队积极助力相关部门开展工作,在市里文明创建、大型展会、大型体育赛事中留下了他们忙碌的身影,收到了团市委、新余招商引资服务中心等单位的表扬信。“小青匠”城市创建志愿服务队获评“新余市青年文明号”。“乐动少年”留守儿童阳光成长计划项目获得新余市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一等奖,代表江西省参加第七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获得铜奖。
“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在新的发展阶段,学校将大力实施服务荣校战略,打好服务地方提效攻坚战,以服务促发展、以贡献求支持,强化共生共荣的校地合作关系,构建共建共赢的产教融合关系,努力提升在新余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率。
往期推荐
“美育大讲堂——琴弦上的中国故事”走进萍乡学院和省委党校
XYUer,耳机分你一半!请听歌!
来源 | 新余日报
编辑 | 李梅茜
校对 | 谢芳 欧阳艺
审核 | 李君华 熊剑书 惠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