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9时5分,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救援行动迅速展开,争分夺秒搭建保温帐篷,帮助受灾群众温暖过冬。然而,在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高原地区,复杂的气象条件无疑为救援和安置工作带来了诸多挑战。高寒缺氧、低温严寒、多大风、紫外线强、空气干燥等环境特性,让震后防护任务更加艰巨。1月7日,在定日县古荣村集中安置点,解放军为受灾群众做饭。图片来源:新华社 气象部门预报显示,1月8日至10日,震区天气以晴天为主,定日县最低气温零下15℃,最高气温5℃,午后风力加大,有7至8级大风,其中8日下午和9日下午,近地面阵风风力可达7至9级。震中措果乡在8日下午至9日白天,最低气温为零下10℃,最高气温4℃。此外,高原地区紫外线光照强烈,如果防护不当,会给停留在户外的受灾群众和救援人员构成额外威胁。
在这样的条件下,如何科学防护以最大限度减轻不利影响?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徐珺和西藏自治区气象局首席预报员德庆。 在高原寒冷环境中,冻伤、感冒甚至低体温症是震后最常见的健康风险,尤其是老人、儿童等体质较弱人群,更容易受到侵害。根据天气实况和预报,未来三天,震中措果乡及周边地区夜间温度可低至零下10℃或以下,加上风力较大、昼夜温差大,体感温度更低,寒冷的环境对受灾群众和救援人员带来考验。 气象预报显示,未来10天震区及周边地区将以晴到多云天气为主,气温多起伏,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1℃至3℃,累计降水量不足2毫米。预计主要有两次冷空气过程,分别出现在8日、12日至14日。 针对受灾群众,临时安置点需做好防寒保暖工作,配备棉被、防寒服、热水袋等保暖物资,同时提供热饮和高热量食品,以帮助身体快速恢复体温。1月7日,救援人员在定日县措果乡装运救灾物资。图片来源:新华社 对于救援人员,长时间户外作业可能降低身体机能,增加健康风险。因此,应装备专业的抗风防寒服装、保暖靴和手套等,并定期轮换作业、补充热量,避免体力过度消耗。 未来三天,西藏多大风天气,震区午后风力增强,局地阵风8级左右。这样的风力极易掀翻临建帐篷,损坏物资储备设施,甚至影响救援直升机的起降与飞行。此外,当地正处于植被枯黄期,加之部分房屋倒塌破损,导致风沙现象加剧,救援人员在救援过程中应注意佩戴口罩以防止沙尘对呼吸系统造成伤害。 大风与风沙天气还可能影响交通运输,降低能见度,影响车速与行车安全,对救灾物资运输构成安全隐患。驾驶人员需谨慎慢行,确保行车安全。 建议安置点选择背风处搭建帐篷,利用沙袋或石块进行加固,同时设置挡风屏障以减少风力冲击。空中搜救应结合气象监测和预报数据,避开强风时段,确保飞行安全。 高原晴朗天气背景下不容忽视紫外线的影响。强烈紫外线可能导致人体皮肤灼伤、晒斑甚至脱皮,而长时间暴露还可能对眼睛造成伤害,引发角膜炎结膜炎等眼疾。对长期参与救援的人员来说,紫外线还可能削弱免疫系统,增加感染疾病的风险。 救援人员和受灾群众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使用高倍防晒霜,尽量佩戴遮阳帽、防紫外线护目镜等防护装备,并减少在午后强紫外线时段的户外活动。同时,加强暴露皮肤的保护,必要时使用遮阳布或伞具,降低紫外线伤害。1.防高原反应:救援人员需要警惕高原反应,建议在任务前充分休息,配备氧气设备,避免过度劳累。
2.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高原冬季气候干燥寒冷,早晚温差较大,老年人中风或脑出血潜在风险较大。
3.心理疏导:震后情绪波动对群众和救援人员影响较大,应加强心理疏导,缓解焦虑紧张等情绪。
4.安全取暖:取暖时尽量选择安全设备,户外帐篷使用柴火或牛粪取暖时注意通风,防止火灾和一氧化碳中毒。
5.重点人群:老年人、儿童和孕妇是重点保护对象,需提供特殊关怀,如保证适量的热饮、高热量饮食,配备必要的医疗保障。
作者:王婉 张嘉赫(张歆平、次旦久美对本文有贡献)
编辑:刘佳 苗艳丽
审核:段昊书 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