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四道简考

文化   2024-10-24 00:01   山西  

从古至今,行政区划和建制,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在漫长历史中的不同时期,中国中央政府对于所辖疆域进行行政管理的方式、体例和建制形式。


本文意在用极简篇幅,概略考证清代和民国时期山西省的基本行政区划体系,以飨对此有兴趣之读者。


众所周知,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公元1636年—公元1912年)。在1761年清朝基本实现中国完全统一后,划前朝明朝的两京(即北京和南京两都)十三个布政使司为十八个行省,省下依次设立道、府(州)、县。


公元1820(清仁宗嘉庆二十五年)年,清朝达到领土极盛。除了中原地区的行省体系外,在东北地区、外蒙古地区、新疆地区(含今中亚部分地区)等地分别设立五个将军辖区,根据当地特点实行因俗而治;后又设立驻藏大臣、西宁办事大臣等负责管辖地域辽阔的青藏高原地区;在云贵及湖北湖南小部地区,清廷则推行土司制度,并于清世宗雍正年间完成改土归流;晚清时期,在台湾地区和新疆地区正式建立行省,至清末之1908年(清德宗光绪三十四年),中国境内共分为二十二个行省及特殊政区。


清朝在中原地区的治理结构,曾长期借鉴明朝范式,实施行省制和督抚制相结合的国家治理管理模式,即每个行省均设布政使司(首长为布政使,管民政、财政)和按察使司(首长为按察使,主管司法刑讼);巡抚为一个行省的最高行政长官,布政使和按察使协助巡抚开展日常工作。“督抚”是总督和巡抚的合称,都是明清时期地方行政长官,督抚有权决定徒刑的判决,对流刑、充军、发遣可以做终审判决,但需要报请刑部复核。在品秩方面,总督通常为从一品,巡抚通常为从二品。


随着清代中国疆域较之明代迅速扩大,高达1000余万平方公里,人口也有了大规模的增加,在此情况下,为处理一省事务之便,沿袭明制,一个行省分为几个道,由布政使派出的长官称分守道,由按察使派出的长官称分巡道,还设有各种无地域区划的专职道员,这样,各类道的长官统称为"道台"或“道员”,通常为正四品品秩。


原本道台基本属于流动性官职,起初很多为完成一个阶段任务或专项工作而设置,并没有专门办公地,也没有官邸。后来,由于道台所需面对的日常工作强度越来越大,任务越来越重,遂在各地道台所在地建造道台衙门,“道”逐渐成为正式的行政区,道台大人也成为常驻地方的大员了。


清代的道级行政机构,大致管辖今天两个或两个以上地市级范围。


   中华民国建立后的初期,也基本延续了上述行政体制。


从清代到民国初年,当时的山西省共划分为四个道,从北向南依次是:绥远道、雁门道、冀宁道、河东道。


【山西省归绥道】


清高宗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设立,全称为“山西总理旗民蒙古事物分巡归绥道兼管归化城等处税”。


归绥道道台衙门驻地:归化城(中国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旧城)。


归绥道下辖13厅——


1、首县(厅):归化城厅。系清世宗雍正元年即1723年设立,治所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区。

2、绥远城厅。系清高宗乾隆四年即1739年设立,治所在今内蒙呼和浩特市市区,清代绥远将军住所。

3、萨拉齐厅。系清世宗雍正十一年即1734年设立,治所在今内蒙古包头市土默特右旗。

4、清水河厅。系清高宗乾隆元年即1736年设立,治所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

5、托克托厅。系清高宗乾隆元年1736年设立,治所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

6、和林格尔厅。系清高宗乾隆元年即1736年设立,治所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

7、丰镇厅。系清高宗乾隆十五年即1750年设立,治所在今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丰镇市。

8、宁远厅。系清高宗乾隆十五年即1750年设立,辖今内蒙古乌兰察布市的凉城县、卓资县等地。

9、兴和厅。系清德宗光绪二十九年即1903年设立,治所在今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兴和县。

10、陶林厅。系清德宗光绪二十九年即1903年设立,治所在今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中旗。

11、武川厅。系清德宗光绪二十九年即1903年设立,治所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县。

12、五原厅。系清德宗光绪二十九年即1903年设立,治所在今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五原县)

13、东胜直隶厅。系清德宗光绪三十三年即1907年设立,治所在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区。


备注:

① “厅”是清中后期独特的行政区划名称,主要在边疆新开发地区,或不适合中原府州县的少数民族区域的一种行政建制。清代的厅分为“散厅”和“直隶厅”两种,“散厅”一般与县平级,直隶厅则与内地的府或直隶州平级。清代的厅,无论散厅还是直隶厅,一般不管辖县。

② 中华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袁世凯为了削弱地方实力派阎锡山的实力,下令将归绥道从山西省划出山西省,设立“绥远特别行政区”,隶属中央政府管辖。

②  中华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绥远道被改为“绥远民政厅”,该地的“道”级行政区划消失于历史舞台。


【山西省雁门道】


雁门道作为政区名称,最早设置于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当时道台衙门驻地为代州(今中国山西代县),明世宗嘉靖中叶,雁门道改名为雁平道。中华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道台衙门迁至大同。中华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雁门道被撤销。


民国时期,雁门道道台衙门驻地:大同(今中国山西省大同市区)。


雁门道,曾辖三府(大同府、朔平府、宁武府)及代州、忻州、保德州等四个直隶州,共计26县——


1、首县:大同县(今山西省大同市区)

2、怀仁县

3、山阴县

4、阳高县

5、天镇县

6、广灵县

7、灵丘县

8、浑源县

9、应县

10、右玉县

11、左云县

12、平鲁县(今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

13、朔县(今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

14、宁武县

15、偏关县

16、神池县

17、五寨县

18、定襄县

19、静乐县

20、保德县

21、河曲县

22、代县

23、繁峙县

24、崞县(今属山西省忻州市原平市)

25、五台县

26、忻县(今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


【山西省冀宁道】


明、清两代均设有冀宁道。冀宁道下辖太原府、汾州府、潞安府、泽州府四府,并辽州、沁州、平定州三直隶州。中华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五月,民国政府设置山西省冀宁道。中华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冀宁道被撤销。


冀宁道道台衙门驻地:阳曲(今中国山西省太原市区)。


冀宁道,曾辖共计44个县——


1、首县:阳曲县(今山西省太原市区)

2、太原县(今山西省太原市区)

3、榆次县(今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

4、太谷县(今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

5、祁县

6、徐沟县(今属山西省太原市清徐县)

7、清源县(今属山西省太原市清徐县)

8、交城县

9、文水县

10、岚县

11、兴县

12、岢岚县

13、汾阳县(今山西省吕梁市汾阳市)

14、平遥县

15、介休县(今山西省晋中市介休市)

16、孝义县(今山西省吕梁市孝义市)

17、中阳县

18、石楼县

19、离石县(今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

20、方山县

21、临县

22、长治县(今山西省长治市区并今长治县)

23、长子县

24、屯留县(今山西省长治市屯留区)

25、潞城县(今山西省长治市潞城区)

26、壶关县

27、黎城县

28、襄垣县

29、平顺县

30、晋城县(今山西省晋城市城区和今晋城市泽州县)

31、高平县(今晋城高平市)

32、阳城县

33、陵川县

34、沁水县

35、平定县(含今山西省阳泉市市区及今平定县)

36、盂县

37、寿阳县

38、沁县

39、昔阳县

40、武乡县

41、沁源县

42、辽县(今山西省晋中市左权县)

43、和顺县

44、榆社县


【山西省河东道】


隋唐时期就设立过河东道,为“贞观十道”之一,拱卫唐朝东西两都,下辖18府3州,治所在河中府(今中国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市蒲州),辖区包括今山西省全部和今河北省西北部地区。唐玄宗开元年间,在河东道基础上设立“河东节度使”,河东道成为“开元十五道”之一。


明朝复设河东道,治所在蒲州(今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市蒲州)。清世宗雍正年间设河东道,中华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民国政府沿袭清制之河东道。中华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河东道被撤销。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4月,日寇侵华在运城复置河东道,领安邑县山西南部地区二十三个县。


河东道道台衙门驻地:运城(今中国山西省运城市市区)。


河东道曾辖两府(蒲州府、平阳府)及解州、隰州等三个直隶州,管辖共计35县——


1、首县:安邑县(今山西省运城市区)

2、夏县

3、平陆县

4、芮城县

5、闻喜县

6、虞乡县(今属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市)

7、荣河县(今属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

8、万泉县(今属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

9、猗氏县(今属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

10、临晋县(今属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

11、新绛县

12、垣曲县

13、绛县

14、稷山县

15、河津县(今为山西省运城市河津市)

16、解县(今山西省运城市市区)

17、临汾县(今山西省临汾市市区)

18、安泽县

19、洪洞县

20、浮山县

21、翼城县

22、曲沃县

23、汾西县

24、襄陵县(今属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

25、汾城县(今属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

26、乡宁县

27、吉县

28、永济县(今为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市)

29、霍县(今山西省临汾市霍州市)

30、赵城县(今属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

31、灵石县(今属山西省晋中市)

32、隰县

33、大宁县

34、蒲县

35、永和县


作者李强(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第五届副会长)

图片:网络

编辑:太行小松

往期导读

陵川抱犊沟:顺崖而建的天上人家

深  秋

红叶醉深秋,情动南太行

太行子
精典,精品,原创。高品位的推介,不一样的享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