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英国拒不归还中国文物的背后缘由
(一)法律的“庇护”与“枷锁”
英国于 1963 年颁布的《大英博物馆法》,简直就是其拒绝归还文物的“遮羞布”与“强盗契约”。该法规定,大英博物馆的藏品几乎禁止被返还,除非满足特定的极少数条件,如藏品为复制品或被认定“不适合保留”。英国借此将文物“合法”地据为己有,以国内法对抗国际社会对文物归还的诉求,这是何等的霸道与无耻!它完全无视文物背后原属国的主权与文化权益,是对国际道义与公平正义的公然践踏。这就好比一个小偷制定了一条法律,规定偷来的东西只要进了自家门就归自己,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而英国却妄图以此来蒙混过关,实在是痴心妄想。
(二)殖民主义的历史“余孽”
英国曾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起庞大的殖民帝国,那段殖民历史使其滋生出强烈的殖民主义傲慢心态。在殖民统治时期,英国通过侵略、掠夺等手段从世界各地搜刮了大量文物,这些文物被视为其殖民扩张的“战利品”和“荣耀象征”。对于中国文物,英国自认为是凭借武力和当时的不平等条约获取,因而拒不归还,妄图延续其殖民时代的特权与“辉煌”。这种行为,就像是一个强盗在多年后仍死死抱住当年抢来的赃物,还大言不惭地宣称这是自己应得的,简直是对中国数千年历史文化与民族情感的严重亵渎。英国的这种殖民主义“余孽”思想,早就应该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而不是继续在国际事务中作祟。
(三)“文物国际主义”的虚伪面具
英国宣称大英博物馆是“世界博物馆”,秉持所谓的“文物无国界论”,主张文物放在英国能让全世界更多人欣赏和研究,发挥更大的“普世价值”。然而,这种论调完全是自欺欺人、虚伪至极。文物是特定国家和民族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结晶,离开了其原生文化土壤,就如同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失去了灵魂与完整性。英国以这种虚伪的理念掩盖其对中国文物非法占有的事实,是对中国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严重阻碍。这就好比是一个人强行夺走别人的孩子,还说放在自己家里能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这是多么荒谬的逻辑!英国所谓的“文物国际主义”,不过是其掠夺他国文物的一块遮羞布罢了。
二、大英博物馆中的中国珍稀瑰宝
(一)《女史箴图》:丹青遗韵的千年守望
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堪称中国绘画史上的稀世珍品,是现存已知最早的中国绢画。原作虽已佚失,但唐摹本流传至今,其中以大英博物馆所藏最为接近顾恺之原作神韵。这幅画卷以细腻的笔触、生动的人物形象描绘了古代宫廷妇女的生活与品德规范,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历史意义。其绘画技法如“高古游丝描”,线条流畅飘逸,人物神态栩栩如生,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这幅国宝级画卷在 1900 年八国联军侵华时被英军从圆明园掠走,从此漂泊海外,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憾事。这一事件,是英国侵略者对中国文化的一次野蛮掠夺,他们就像一群贪婪的恶狼,冲进圆明园这个文化宝库,肆意抢夺、破坏,将无数珍宝据为己有。而《女史箴图》在异国他乡的遭遇,更是让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痛心疾首。
(二)三菩萨壁画:佛光异域的残垣遗珍
河北行唐县清凉寺的三菩萨壁画,本是中国古代佛教艺术的杰出代表。壁画高 4 米、宽 3.9 米,中央观世音菩萨、左普贤菩萨、右文殊菩萨宝相庄严,面容丰腴,衣饰华丽,其色彩鲜艳、线条流畅,展现了唐代佛教壁画艺术的高超水准与独特魅力。1925 年,英国人以十万大洋购得此壁画后,将其切割成 12 块运往伦敦,后辗转进入大英博物馆。如今,这一珍贵的壁画虽保存于异国他乡,但依然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与学者前来瞻仰,它也成为了中国古代佛教艺术在海外传播的“文化使者”,尽管这种“传播”充满了屈辱与无奈。英国人的这种行为,简直是对中国古代艺术瑰宝的残忍肢解和亵渎。他们为了一己私利,将完整的壁画切割成碎片,就如同将一个鲜活的生命残忍地肢解,这种暴行令人发指,也让中国的佛教艺术在海外的展示蒙上了一层深深的耻辱阴影。
(三)青铜双羊尊:商周古韵的异域孤品
商代青铜双羊尊造型独特,由两只背靠背的小羊组成,羊身共用四足,羊首高昂,羊角卷曲,羊眼圆睁,造型写实而富有动感,纹饰精美华丽,繁缛的饕餮纹、云雷纹等纹饰彰显着商周时期青铜铸造工艺的巅峰水平。这件青铜器仅存世两件,另一件藏于日本根津美术馆,而大英博物馆所藏的这一件则是在英军火烧圆明园时被劫掠而去。它见证了中国古代青铜文明的辉煌灿烂,也铭刻着近代中国遭受列强侵略的沉痛历史。当英军在圆明园中纵火焚烧、大肆抢掠时,这尊青铜双羊尊也未能幸免,它被无情地夺走,远离了故土。英国侵略者的双手沾满了罪恶的鲜血,他们的暴行不仅破坏了中国的文化遗产,更是对人类文明的一次严重摧残。
(四)隋代阿弥陀佛像:东方神韵的海外飘零
这尊隋代阿弥陀佛像高达 5.78 米,制于隋开皇五年(公元 585 年),原供奉于河北省韩翠村崇光寺。佛像面容慈祥,体态丰腴,衣纹流畅自然,展现出典型的隋代佛教造像风格,体现了当时高超的雕塑技艺与宗教艺术感染力。可惜在近代,它被文物贩子卢芹斋盗运出国,最终流入大英博物馆。在异国的展厅中,这尊佛像孤独地矗立,虽依然散发着东方佛教艺术的神圣光辉,但却时刻盼望着回归故土,与华夏大地的佛教文化传承重新相连。卢芹斋这个民族败类,为了个人利益,不惜将国宝出卖给外国人,而英国则成为了这一非法交易的受益者,心安理得地将这尊佛像收藏在大英博物馆。这种行为是对中国佛教文化的公然冒犯,也是对国际文物交易秩序的严重破坏。
(五)元代大维德花瓶:瓷艺华章的英伦遗珠
元代大维德花瓶一对,是中国元代瓷器中的瑰宝。其器型规整优美,瓶身绘有精美的青花图案,青花发色鲜艳浓郁,纹饰题材丰富多样,既有传统的龙凤纹、花卉纹,又有体现元代文化交融特色的西域风格图案。这对花瓶不仅展现了元代景德镇窑高超的制瓷工艺水平,也是研究元代瓷器装饰艺术与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实物资料。它们因历史原因流入英国,成为大英博物馆中国陶瓷收藏中的珍品,见证了中国古代陶瓷艺术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与影响力,也成为了中国文物海外流失的一个缩影。然而,这背后却是中国近代的屈辱与无奈,英国凭借其当时的强势地位,将中国的珍贵文物据为己有,这种不公正的现象必须得到纠正。
(六)明朝永乐剑:价值12亿英镑 最具艺术价值的宝物
这把剑造于1420年,是永乐大帝朱棣送给西藏一位活佛的礼物,剑格的动物是佛教瑞兽“琼”。剑身中间有剑脊增加了剑的强度,朴素而经典。剑鞘为交错纹案,以及浮雕花面。“永乐剑”全长103.5厘米,剑饰极尽奢华,通身包裹金银,大量使用镂空雕刻与錾刻等制作工艺,堪称中国古代刀剑制作的代表作之一,英国皇家军械局博物馆在1991年出资十万英镑购入一把命名为“永乐剑”的艺术收藏品,并被誉为英国皇家军械局博物馆古兵收藏品之首。这把宝剑是中国一位伟大的帝王——永乐大帝赠送给西藏活佛的宝剑。当时由八国联军侵略中国之时被掠夺走。
三、文物归国:漫漫征程与坚定信念
中国政府和民间力量从未停止过追讨海外流失文物的努力。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与文化影响力的日益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文物回归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通过外交途径、国际法律诉讼以及文化交流合作等多种方式,中国正逐步推动海外文物回归的进程。
例如,一些海外友好人士和机构主动归还了部分中国文物,彰显了国际社会对文物回归正义性的认可与支持。而面对英国等一些国家的顽固态度,文物回归之路依然充满挑战与艰辛。
但我们坚信,随着全球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不断觉醒与国际合作机制的日益完善,那些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终将踏上归乡之路,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续写它们与中华民族的千年情缘,让中国古老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彩,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的文化力量。英国必须认清形势,摒弃其强盗逻辑和殖民主义思想,早日将中国文物归还,否则将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