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晨明,男,汉族,1979年10月出生,眼科主任医师,济南市眼科医院(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角膜与眼表疾病科负责人、济南市眼科研究所负责人。2024年第10期“济南好人榜”敬业奉献好人。
从医18载,他深耕科研,先后发明专利10余项和实用新型专利20余项;他昂立潮头,率先在全省乃至全国开展了一系列先进技术;他勤耕不辍,一年门诊量5000余人次,每年完成三、四级手术1000余例。作为追光路上的“开拓者”,为数万患者驱散黑暗、带来光明。 今年1月份,27岁的张老师(化名)因为角膜炎反复发作、多次治疗效果不佳慕名找到了张晨明。经过诊断,张晨明确认患者属于复发性角膜上皮糜烂。随后,张晨明为患者实施了世界上首例“OfficeAMSurgery”(办公室羊膜手术),仅用10秒钟,就帮助患者佩戴了羊膜镜。直到现在,患者的角膜炎再未复发。 羊膜镜,类似隐形眼镜,是张晨明的新近发明成果之一,并成功入选“中国创新医疗器械黑科技TOP10榜单”。羊膜镜应用于临床,可为相当一部分眼病患者避免二次手术创伤,且手术时间节约80%以上。 开展银离子对眼科治疗作用的研究,并在国际上首次把银离子用于治疗复杂眼病;历时7年主研的干眼综合治疗仪,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使医疗成本下降70%以上,被评选为国家创新二类医疗器械,获首届全国卫生健康行业青年创新大赛铜奖;在国际上首创“眼部高压仪”,为角膜疾病患者提供了更多治疗方案……伴随着一项项科研成果落地转化,张晨明正一步步让“推动眼科学事业的发展”的美好愿景落地、开花、结果。 在眼科临床工作中,看着患者因失去光明而痛苦的样子,张晨明内心五味杂陈。延长门诊时间、加班加点给患者做手术成了他的工作常态。但是,他并不满足于此。他说:“一个医生,一生当中接诊的患者数量是有限的。只有不断优化诊疗技术,才能让更多患者受益。” 前些年,60岁的李老师(化名)因为收割麦子时不慎被麦芒划伤眼睛,造成真菌感染。在当地医院治疗一段时间后,眼睑水肿、畏光、流泪的情况愈发严重。到达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后,张晨明为患者成功实施了硝酸银局部涂布联合板层角膜移植手术。 “以往,穿透性角膜移植是真菌性角膜炎的常见治疗方法。但这一术式患者的排斥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复发的概率较高。”张晨明介绍,2018年左右,基于对“银离子对眼科治疗作用的研究”,他提出“硝酸银局部涂布联合板层角膜移植术治疗真菌性角膜炎”,即先通过局部涂布硝酸银杀灭真菌,再行板层角膜移植手术,并应用于临床,取得了良好效果。 “术后第4年来院复查时,李老师的视力依然保持在0.8。”张晨明笑道。此外,这项技术成果也在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并在很多学术会议上交流、推广、应用。 2020年5月份,张晨明作为援湘医疗队队长,带领全市15名队员奔赴湘西州,开展了为期半年的医疗援建工作。同年9月,湘西州民族中医院的干眼门诊正式接诊。这得益于张晨明援湘期间孜孜不倦地努力。 “当地医院眼科基础薄弱,只有两位医生,其中一位还在外地进修学习,仪器设备简陋,每年开展的眼科手术不过10余台。” 为了尽快补齐专业短板,张晨明在深入调研后,制定了详细的发展规划,并通过传、帮、带,为当地培养起一支“带不走”的眼科医师队伍。 鉴于当地眼睛亚健康人群较多,张晨明又积极调动资源,主动实施人员培训、制度建设、流程设计等,牵头建立了湘西州第一家规范化特色眼干燥症门诊,造福无数患者。 湘西州地处武陵山腹地,村寨之间隔得远,交通不便,很多患者因为无法得到及时的诊治而延误病情。 “医生不能只在医院里,还要走出去。”秉持这一理念,张晨明主动深入湘西州各乡镇,将“光明”播撒到大山里。 一次,义诊活动开展前夕,湘西州突降暴雨,部分路段出现山体滑坡。考虑到义诊通知早已下发,担心老百姓“空等一场”,张晨明带领队员在泥泞的山路上奔波了3个多小时,终于到达了义诊地点。 还有一次,义诊过程中,得知一位孤寡老人因为行动不便不能到达集中义诊地点,张晨明二话不说,背着简易的义诊工具就往老人家里赶。路上,由于道路湿滑,张晨明不慎摔倒,差点摔下悬崖。 面对众人的关切,张晨明笑着摆了摆手,说:“在平原生活了几十年,初来乍到,还不会走山路。”短暂休息后,张晨明坚持到了老人家里,为老人进行了详细诊疗。类似的事情不胜枚举,但在张晨明看来,这都是些“不足挂齿的小事”。 帮扶期间,他带队走遍了湘西州7县1市近30个乡镇,开展省级新技术3项,州市级新技术36项,申报省级课题12项,举行科普讲座150余场,开展下乡义诊活动50余次,为1.2万人次患者免费诊疗,为1000余名符合手术指征的患者实施免费手术……半年后,援湘任务结束了,回到家乡的张晨明仍然牵挂着当地的老百姓。在医院的支持下,他坚持每月组织当地医护人员来济学习,定期组织院内专家到当地进行医疗帮扶、手术带教。晨光熹微,征途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