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机制!沈阳生态所Ecology Letters最新研究进展!

学术   2024-11-01 15:19   江苏  

点击上方|关注我们


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有超过80%的树种与菌根真菌形成稳定的共生关系,最常见的两种菌根类型是外生菌根(ectomycorrhizae;EM)和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e;AM)。其中,AM树种种类丰富(>70%的树种),但多属于稀有种或非优势种;相反,EM树种种类很少(~4%的树种),包含松科、壳斗科、龙脑香科等建群树种。AM和EM树种在温带地区均有广泛分布,AM-EM树种混交是大部分温带森林的重要特点之一,表现出“少数EM建群种与大量AM非优势种混交”(以下简称“EM建群种 vs. AM多样种”)的独特共存模式。然而,究竟什么原因导致温带森林具有“EM建群种 vs. AM多样种”这种共存格局尚不清楚。

基于此,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天然林生态组,梳理归纳了解释“EM建群种 vs. AM多样种”共存格局的三种理论假说(表1),即AM树种稳定化假说、AM-EM互补效应假说和EM树种稳定化假说,并预测三种假说对应的树种空间分布格局(表1)。为了验证上述三种理论假说,研究团队依托长白山25公顷阔叶红松林和24公顷次生杨桦林两个大型固定监测样地,运用空间点格局分析手段,系统研究了森林样地内AM和EM成树和幼树的空间分布格局。

研究结果支持了EM树种稳定化假说(图1,2),并且提出了新的“两阶段EM树种稳定化”观点(图2b):针对幼苗、幼树等早期生长阶段(即图2b中的“stabilization stage 1”),由于EM树种周围容易积累更多的EM有益真菌、限制病原菌等有害真菌的积累,因此,EM树种周围适合幼苗、幼树的生存,造成EM成树与邻域AM和EM幼树的空间正关联结果(图1),促进了AM和EM幼苗、幼树的稳定共存;针对成树生长阶段(即图2b中的“stabilization stage 2”),由于EM和AM树种的养分利用策略不同,两者经常竞争有限的土壤养分,同时EM树种通常表现植物-土壤正反馈、而AM树种表现植物—土壤负反馈,造成EM树种呈现聚集分布、同时抑制邻域AM成树,最终稳定了EM树种的优势度,并限制了AM树种的优势度。以上两个生长阶段的稳定化过程,共同决定了“EM建群种 vs. AM多样种”的共存格局。

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了“EM建群种 vs. AM多样种”共存的新规律,提出了EM树种促进温带森林树种共存的关键途径(图2),强调了保护EM建群种对温带森林长期维持与可持续管理的重要意义。该研究以“Mycorrhizal types regulate tree spatial associations in temperate forests: ectomycorrhizal trees might favour species coexistence”为题发表在Ecology Letters期刊。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毛子昆副研究员为第一作者,王绪高研究员为通讯作者。本研究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中科院基础研究领域青年团队计划项目、研究所重大专项、中科院特别研究助理项目等多个项目的资助。

表1. AM-EM混交林物种共存的三种理论假说

图1. 长白山森林大样地AM和EM树种空间关联结果

图2. 本研究主要发现及‘两阶段EM树种稳定化’假说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111/ele.70005

热门文章

北京大学朴世龙院士团队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岳超教授团队发表我国未来植树造林及其碳汇路径最新研究

Nature正刊!伯明翰大学和牛津大学等研究人员解锁全球森林树木在减缓气候变化中的新角色!

Science正刊!全球100多位科学家联合发表重要成果,首次在全球范围内系统性地分析了森林树木的生命节奏及其对碳平衡的影响!

Nature 正刊!树木多样性促进天然林土壤碳氮的固存

《Science》正刊!领域大牛重磅综述!

祝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集齐CNS三大顶刊!

如何评估土壤功能?瓦赫宁根大学研究团队在土壤学一区TOP期刊最新成果给出答案!
Science正刊!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等揭示全球陆地植被强烈碳吸收和周转的放射性碳证据!
重磅!全球气候变化领域最新《Science》正刊!
全球氮循环领域最新《Nature》正刊!

Nature Communications | 中科院地理资源所寇亮研究组提出树木根系“获取-防御-分解”地下反馈循环概念框架

Nature Climate Change | 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吴朝阳课题组发表生物多样性调控植被物候的研究成果!

Nature 正刊!全球200多位研究人员基于17738个森林样地数据集发现生物多样性可以防止非本地树种的入侵

注意:点击文末“阅读原文”直接跳转至原文。由于微信修改了推送规则,请大家将生态学者加为星标(公众号主页 → 右上角「•••」→「设为星标」),或每次看完后点击页面下端的“在看”,这样可以第一时间收到我们的推文!
版权声明

学术分享,如有侵权,联系删改!


生态学者
关注土壤、植物、微生物及动物等领域及交叉学科的最新或经典的研究资讯!欢迎投稿科研进展/专刊征稿/招聘/讲座等,联系邮箱:ecologist_all@163.com亦或添加VX:The-Ecologist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