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在影视制作等内容创作行业中的广泛应用,传统的工作流程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这样的变革催生了新的技能需求,也带来了新的职业机会。这些新职业是如何与AI协同工作的?前景如何?
AI人才缺口将达400万
AI美学工程师曹君,正在和同事一起调试数据,以制作出质量更高的AI视频作品。曹君大学学的是艺术相关专业,但他没有进入传统设计行业,而是选择了人工智能领域。
曹君告诉记者,他主要负责模型产品中的美学相关工作,包括前期数据微调、后期产品模型迭代等。在他看来,这一岗位需要良好的美学素养和审美判断力,岗位潜力很大。
曹君介绍,目前来说,我觉得这个缺口应该还是挺大的,因为大家其实并没有更多地认识到这个岗位需要这样的一个人、这样一个职位的出现。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内容创作行业也涌现出许多新兴职业,如AI内容创作者、AI导演助手、AI剧本生成师等。与此同时,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在AI能够创造出大量内容的情况下,这些职业将专注于创意内容的生产和创作。
AIGC创业者宋东表示,如果说做自媒体应用,AIGC人才的需求几乎是无限的,你一旦尝试人工智能,你就会发现你有可能实现自己多年以来的畅想,其实是为所有人加上了一支马良的神笔。
北京某科技公司产品副总裁廖谦告诉记者,AI美学(工程师)、AI编导,他们就可以通过使用我们的产品,生产出AI大片,我们认为这样一个就业岗位,现在缺口至少是几十万级别。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的用户规模达2.49亿人,占整体人口的17.7%。随着人工智能产业的快速发展,2024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了19个新职业,其中就包括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应用员。行业报告指出,到2030年,中国AI人才缺口将达到400万。
多所高校成立人工智能学院
围绕人工智能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高校也在探索新的培养模式。
2024年4月20日,作为携手上海市以及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国家级平台共同筹建的特区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以下简称“上海交大”)人工智能学院在徐汇校区成立。
上海交大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奎岭当天在报告中指出,在新一轮人工智能发展的浪潮中,上海交大人工智能学院在发展路径上,将创新规模法则(Scaling Law),通过大力汇聚人才、紧密链接人才开展有组织科研,提升“参数量”;通过直面真问题、服务真场景,积极响应学科、行业、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提升“数据量”;通过汇聚八方资源,做好算力支撑,提升“计算量”。
当天,上海交大还与9家重点单位围绕人工智能领域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这些单位包括华为、科大讯飞、商汤科技、云从科技、云天励飞、壁仞科技、第四范式等。
除了上海交大,中国科学院大学也在2017年就成立了人工智能学院,该院是我国人工智能领域首个全面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新型学院;2019年,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了高瓴人工智能学院。
至于人工智能专业,从2018年至今每年都是高考热门专业。此前公布的《2022高考搜索大数据》显示,人工智能连续3年居高考专业报考热搜榜第一。特别是自教育部推进新工科建设以来, 2021年就共有130所本科院校新增人工智能专业。
复旦大学全球科创人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姚凯告诉记者,随着后工业化时代和数智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大数据、大规模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涌现,适应数智时代的复合型新人才供不应求,教育体系的专业设置与新时代产业转型、人才市场的动态适应,是当前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甚至基础教育的必然趋势。
那么,高校培养人工智能人才的关键在哪儿?
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校长在郑庆华在2024年年初的《学习时报》撰文指出, 人工智能的出现正在打破学科间的高墙。在人工智能技术日新月异的新形势下,大学不能再被排名等“指挥棒”牵着鼻子走,而应勇闯科技前沿“无人区”和制度改革“深水区”,主动探索交叉融合的“人工智能+”学科建设新模式。
在郑庆华看来,近年来,许多高校相继获批开设人工智能专业,成立了智能科学与技术交叉学科博士点、人工智能学院和研究院等。建设人工智能学科,不能按照传统思路“新瓶装旧酒”,如果说“新工科”“新理科”的建设是在原有学科的基础上与人工智能技术碰撞出创新火花,那么人工智能相关新兴学科的建设则更聚焦于人工智能技术自身理论、方法、工具和系统的发展。人工智能学科要培养的是具有人工智能基础研究和交叉应用能力的“科班”人才,具有“一通百通”的人工智能思维。建设这类新兴学科,必须立足人工智能的学科特点和人才特征,着重开展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科学难题和核心关键共性技术的攻关,培养跨学科、复合型、高层次、创新型的人工智能高端人才。
姚凯也认为,从长远来看,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迫切需要高校积极发力,比如大力推动校企合作,注重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通过校企携手合作来改变高校人才滞后于企业发展的现状,并让企业技术赋能高校研究,助力产学研融合落到实处。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报》综合央视财经、第一财经等
推荐阅读
点击大图 | 中国提出抗议!韩国道歉
点击大图 | 周鸿祎:我心里平衡多了
点个“在看”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