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ZZLE 受邀NOWNESS现在 ,参与艺术家柳迪创作的先锋虚拟数字艺术作品。Maggie Q 以数字形象步入虚拟世界,以全景沉浸式探索奇幻视觉影像。
本文转载自NOWNESS现在。
🛸
undefined
该怎么诠释“美”?谁在“观看”美?谁在“制造”美?
在短片《黎明之地》中,视觉艺术家柳迪与他的工作室ROOMs Studio一起创作了Maggie Q的虚拟数字形象。短片通过万物美学视阈,构建了一种遥远而奇幻的景观想象,试图解构个体与周遭的关系,并对数字时代美的外延发出探问。
⻙伯词典对“美”的释义是:一个人或一件事物上,能够带来感官愉悦与精神、心灵享受的特质。
“愉悦与享受”用以形容人的主观感受,“美”也理应是一种出自主观的判断。比如对待一枝花,有人认为鲜切插瓶是美,有人认为⻛干摆放是美,也有人认可任由这枝花野生生⻓,不被人类行为干涉是美。而当“美”被有话语权的群体附加了规则,成为自上而下推而广之的范式,“美”就不再是一种纯粹的、千人千面的主观愉悦体验,“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就是极好的例证。对美的体验也不再是享受,而是主客分离的凝视与观看,规训与批判。
长拖摆露肩礼服 DAZZLE X ELLERY 联名系列
链条项链、手镯均为 Monica Vinader
琅彩戒指均为 ATELIERSÓ;长靴 Camperlab
当“美”从一种纯粹的感官与精神体验,异化成一种规则与凝视时,就偏离了它的初衷与期冀。当科技、医美一夜之间花开千树,我们在做的是对美的解封,还是制造着越来越眼花缭乱的规则?“审美自由”呼声越来越高的当下,我们从“美”的概念出发,与Maggie Q共同拆解关于“美”与个体的辩证。
很难回溯从什么时候开始,“美”非但不能使人愉悦,甚至会令人疲劳。美丽的女性,作为被观看与凝视的客体,则往往需要承担更多的负累。诚如电影《芭比》中道出女性之苦并引发共鸣的宣言,主流观念对美丽女性的苛刻要求尤甚:脸蛋可以漂亮,但最好不要过分漂亮,不然就是花瓶;体型可以性感,而不能只有性感,不然就是胸大无脑;纯真过头叫傻白甜,聪明过头叫太危险;太有棱⻆叫蛇蝎,太有⻛情叫狐媚。
缔造美、将美捧上神坛的同时,再对美污名化,是主流价值观乐此不疲玩了几千年的游戏。一言以蔽之,主流理想中的“美”,是一种带有丰富内涵的同时,不具杀伤性与破坏性的“红袖添香夜读书”。而持有“美”的客体,则必须在种种要求之间,寻找到那条满足众口难调的钢丝索。
Maggie Q似乎就是这条钢丝索上的幸存者。
在对美向来严苛的时尚与影视行业,Maggie Q以打女之姿于千禧之初的香港影坛横空出世,戏路在“霹雳娇娃”与“偶像剧女主”两类⻆色之间徘徊,转战好莱坞后,又凭借《尼基塔》中集性感、智慧、武力于一身的美,真正被观众记住、接纳,并奉为“美女杀手”的标杆。满足这种“既要又要”并非易事,她告诉我们,“记得最初到好莱坞时,我发现⻓相真的不重要,制片人和选⻆导演会希望特定的演员承担特定的⻆色,演员参加试镜时,他们甚至会觉得,‘这个人太漂亮了,她不适合这个⻆色,我不想让过于漂亮的面孔出现在这部作品中’,这是有可能发生的”。
一字肩外套、短裤均为 DAZZLE X ELLERY 联名系列
耳饰、choker均为 Paco Rabanne
皮质手套 Rui;链饰厚底凉鞋 Stella McCartney
这与她刚入行演员行业时的生态相比,已经有所偏移。“在我最初开始做演员时,我可以明确感觉到‘美’作为一种特质的必需性”,她说,“你是演员,你不仅要美,你的美还需要达到行业和观众的要求,如果你恰好很性感,很有吸引力,那么你一定能获得特定的关注。我可以接受这个现实,因为任何行业都会有约定俗成的准入要求,但我并不认可普世意义上的‘美’,是成为一名好演员的决定性因素,美不等于必然的某种结果”。
Maggie Q所感受到的行业内对“美”的苛责,或许比我们所在的普通日常更直接尖锐。她说,“我甚至觉得美带给我的阻碍大于助益。从来不会有选⻆导演说,因为你足够漂亮,所以这个⻆色是你的了”。如今,她也在用自己的方式试图将“美”去标签化,用“带有个性化的⻛格”取代“性感打星”、“蛇蝎美女”这类刻板印象。
遗憾的是,在媒体报道中,你依旧很容易捕捉到连篇累牍的,将“美”降维到快餐式阅读的标签噱头:“做到这些你可以和Maggie Q一样美”、“Maggie Q的美容妙招”,她也对层出不穷的“被消费”颇感无奈。“真的太傻了”,她解释,“美的外延不该被局限,美可以是外在的,也可以是精神上、情绪上和智慧上的,美的定义是开放的。至于我的观点,我更趋向于认可‘美’是吸引力,一个人会因为自身的各种特质而成为‘有趣’的人,越有趣,越多元,越有吸引力”。
如果说美的苛责,还是把美的矛盾集中在人类内部,是一种颇有自杀自灭意味的彼此攻讦,那么对美的欲求,则附加了更为赤裸的剥削意味,无论客体是人,或是自然。
“始作俑者是我们的欲望”,Maggie Q说,“我们索取的越多,想要的就会更多。转变心态很重要,我们可以问问自己的内心,真正的需要是什么。脱离了时装、手袋,这些用以佐证‘美’、品味或是地位的附属品,我们就不是我们自己了吗?我们一直所追逐的,是不是别人期待将我们塑造成的样子?距离这个期待越远,我们越会为了追逐而消耗,无论是资源还是自己的能力”。
Maggie Q多年来对动物与自然保护颇为关注,“我总会思考,人和自然保持什么样的关系,能够称之为和谐。我们得明白,我们与其他生灵,共享地球这一生存空间。有一种说法是,人与自然是平等的,但我看来,认可这种平等还不够,我们要学会像尊重同类,尊重家人朋友那样,尊重与我们共同生活在地球上的生命”,她举例说,“人类当然会有区别心,对待我们自己的狗狗,我们会认为它很可爱,但对待流浪狗,我们的直觉可能认为它会伤人?这种区别出自我们后天形成的,带有目的性的主观偏⻅。如果我们能够摒弃偏⻅,放下目的性,我相信我们会出自本能地尊重、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
可知的是,新兴技术成果,正在拓宽“美”的形式,而“美”的概念会否因为形式的宽泛而扩展外延,似乎又是一个未知数。回到“美”原初的概念:愉悦的体验,⻓久以来,我们给予“美”的定义,所依托的几乎都是实质性的现世享乐,不管是对于“美”的客体本身的欣赏、审视,亦或通过对“美”的追逐与消费,满足我们主体对“美”的欲求,都能回落到某个特定的实体上。
在虚拟数字、AI创作等新兴艺术形式方兴未艾的今日,美的前景无疑令人好奇。谈及自己对于各种新兴艺术手段的好奇,她告诉我们,自己乐于参与一切表现美、呈现美的探索。
此次在数字世界创建自己的虚拟形象,也是Maggie Q在新兴艺术手段的尝试上,迈出的全新一步。从某种意义上,虚拟数字形象,让人类距离一种永恒奇观的想象又靠近了一步。在未来,人类关于“美”的观照与追逐,是否会因为新兴技术的崛起而变本加厉?之于美,新兴技术扮演的是怎样的⻆色?
抱着一种开放性的探问,我们分别采访了Maggie Q,以及这次短片《黎明之地》的导演、视觉艺术家柳迪。
NOWNESS:如我们所知,你开通了社交媒体账号与影迷和粉丝进行交流。在此过程中,有没有发现大家对“美”的理解,和你想要展现的“美”,仍然存在细微差别?
Maggie Q:我想,我在社交网络上的影迷粉丝们,他们会比我更加丰富出色,他们会对美有更明确的追求,会以完美的要求约束自己。我不太擅⻓玩转社交网络,也不是很会自拍,可能我是更顺其自然的那种人。同时我也不想让自己成为所谓的“一种美的标准”,因为我们每个人在内心都清楚,脱去所有“美”的装饰,我们自己本来是什么样的。我认为,接纳自己是一件更重要的事。
NOWNESS:你很热爱自然与动物,能聊聊你最喜欢的动物吗?
Maggie Q:我真的很想说是狗,狗是最忠诚的伙伴,但说到最让我着迷的,或许是海豚和鲸⻥。我在海边的时间很多,和海洋打交道的过程中,我也在试着了解海豚和鲸⻥的生存习性。它们太神奇了,好像不是来自这个星球的生物,充满能量,并且会把它们的能量传递给你。大象也是这样的,我看过有研究发现,大象能够制作一种特殊的氛围,是充满宁静平和的,也许是因为它的灵魂足够纯洁。我想,动物给予我们人类的,是让我们忘记周遭的噪音与烦扰。
NOWNESS:你所欣赏的自然之美,也是一种来自自然的能量吗?
Maggie Q:我认为自然的美是一种纯粹,自然中的生物,它们的行为逻辑和人类不一样。猫捉老鼠和小⻦,狼吃羊,这些都是他们的生存本能,它们不是为了野蛮而野蛮,那只是它们的求生手段。在动物的行为里,没有人类社会这样复杂的操纵、审判与权力施压,它们的所有行为,几乎都是以“活下去”为目的,我所欣赏的也是自然平衡的循环,一种生生不息。
NOWNESS:来聊聊你所喜欢的艺术创作,什么样的艺术会打动你?
Maggie Q:我有很多非常喜欢的艺术家,我也会购买他们的作品,支持这些创作。我喜欢那些忠于内心与自我的表达,同时我也很敬佩艺术创作者们的信念与勇气,因为创作就像把自己的心,自己最真实的一部分敞开来给所有人看⻅,有人会欣赏,也有人会质疑,甚至践踏,但是他们不惧惮这些审视,以及不同的观点,这是非常打动我的。
NOWNESS:你认为在虚拟数字科技快速发展的当下,我们对于“美”的标准,是否也会随之发生转变?
Maggie Q:以我的经验来看,这种转变已经在发生了。现实与虚拟的边界日益模糊,如果在以前,我们可以有某种标准,用以衡量“美”,但在现在,每个人都可以制造、生产自己认可的“美”,传统审美视角下的观看与凝视,不再是权威单一的,而是被扩大,变得日益多元化。与此同时,我也会有一些隐隐的担忧,以往人与人的关系,还是有赖于相对现实的联结,但随着虚拟科技越来越有可能取代这种真实的联结,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会不会随之渐变得越来越孤立,这是我会思考的一个问题。
NOWNESS:在短片《黎明之地》中,你试图体现一个怎样的世界观?
柳迪:这支短片表现的是人类进入数字世界之前的那一天。所以整个短片前面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关于进入数字世界之前的那一天的景象。这是一个带点奇异色彩的设定,我们在短片中依次构建了几个CG场景,以此来探讨三种情况:人类的造物;自然的造物;AI的造物。最后的景象也就是最终数字世界的样貌。虽然我们知道,数字世界的创作来源于图像的投喂,但它却是在创造出一些独特的、且可以被欣赏的图像。无论这三者是谁的创造,在我们看来都是美的。当我们将这三种东⻄放在一起,可以认为这是一种罗列,也是一种比较。
NOWNESS:Maggie Q的数字形象,是用什么样的技术创造出来的?
柳迪:ROOMs Studio和影眸科技一起,在三维世界里构建了一个数字的Maggie Q形象。通过扫描矩阵复刻面部特征,我们还原了Maggie的面部数字模型,这是我们建立数字分身的数据基础。扫描基础上还需要完成动画绑定,所以这不只是一个数字模型,这是一个完备的数字资产,可以摆出各种动作,以及作出表情。
NOWNESS:拍摄现场如何捕捉你需要的场景或人像?在共同完成创作的过程中,有哪些有趣的经历吗?
柳迪:在拍摄之前我和编辑已经明确了拍摄的方式和想要的效果。我和冯巍希望使用直闪的硬光来统一这个场景。然而拍摄时还没有完成三维场景的设计与制作,这是有一些困难的部分。创作与随机性是分不开的,事情无法完全按照你的想象来完成,需要把握那种随机性。比如,原本的世界设定里是没有生物⻆色的,但拍摄前一晚和编辑确认造型的时候,看到楼下有一件⻢的雕塑,我问是否可以借来用,因为我在想,多一个这样的生物,或许会让画面多一点趣味。到了拍摄时,大家感慨幸好借来了那匹⻢。
NOWNESS:在筹备和创作前期,与传统的主流创作方式相比,AI创作在理念、思路、出发点上有哪些异同?
柳迪:我会觉得AI是一种超越人类智慧的机械智慧。几十年前,阿瑟克拉克说人类不过是进化道路上的台阶,生物进化已经接近尾声,下一个阶段是机械进化。在当下,这段话似乎离正确又近了一点。人工智能有一个有趣的点:虽然是程序员发明了神经网络算法,但在这之后,它在自我进化,所以,它的运行机制是不明的。我们其实不能完全理解神经网络的原理,也不知道它如何思考。所以,有时候我们可以这么想:也许,那些人工智能生成的艺术,看似是某位艺术家借助AI创作出的作品,但实际上是机器在借助人类创作。
NOWNESS:在后期制作过程,你认为较之传统的创作方式,AI打破了怎样的壁垒?
柳迪:AI或许节省了创作者更多的时间。问题只是你要不要接受它的随机性。如果你有一个清晰的想法,AI工具会让人产生持续的挫败感。但如果你愿意接受机器的随机性,结果总会有一些惊喜,这种感受也屡次出现在我们这次的创作中。当然它是强大的创作工具,或许在不久之后,只需要有一个想法,AI可以根据一些语言指令就可以直接创造出电影。
NOWNESS:较之其他创作方式,在对“美”的呈现上AI有哪些优点?
柳迪:AI很多时候是在嫁接各种⻛格,但它确实会混合出一些完全没有⻅过的视觉。它也没有任何负担或者限制,所以我们会发现人工智能的想象力非常奇特。这是人类创作中少⻅的。
新兴技术会掀起一场关于“美”的思想解放吗?又或许,如何才能规避数字时代的“楚王好细腰”?也许我们可以在头脑中保持一个简单而清醒的结论:美的外延不该被局限。很多时候,满足他人构建的期待,是一种目的明确的单向性内耗,反而当我们将标准抛诸脑后,不带目的,纯粹为愉悦精神的体验而生活,美也会不期而至。
🕙✉️🕙
来聊
你的数字分身会长什么样?